虽G1级别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较轻微,但按照2007年施行至今的定义,仍属恶性肿瘤的一种,应该予以赔付。2020年新健康意见稿虽然将G1级别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列进了轻症,但好歹还没实施,就算实施了,老产品也应按原条款执行。这两天经常有网友提问有关保险公司大小,对买保险是否有影响的问题。大家好,我是三哥。今天咱们就来说说,保险公司的大小,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公司如平安、国寿及友邦等等,耳熟能详,就不多说了。到2020年4月,中国大陆内经营的保险公司共187家,其中人身险公司99家,财产险公司88家。由国电集团和英国耆卫保险集团合资。前者自不必说,后者成立于南非,业务遍布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这么说吧,就好比我们出去面试,总有些企业,是你之前没听过,但一去就感觉来头不小的对不?内有知名央企和银行做后盾,外有国际保险巨头应援,论基础实力,根本就不次于知名险企。或者说,他们已经是“大公司”了。另外,为了更快的抢占市场,他们也会更关注规模增长,以高性价比对拼前辈,势头很猛。国家规定成立保险公司的实缴资金是2个亿,这点就足以喝退那些做白日梦的阿猫阿狗了。
这里有点复杂,简单理解就是按照不同险种、是否保证收益等设置不同的缴纳比例,相当于给保险公司上了道保险。
还有再保分摊风险等等
......
总之,在中国开保险公司,都不是一般人,您敬请放心。
所以,用“小公司”去形容保险业里的咖,是不恰当的。那“大”、“小”保险公司之间的产品跟服务,就没有区别了吗?但比优劣,首先得理清自己作为用户的需求到底是啥,再看看保险公司们在这些范畴内的表现如何。这点不太可能发生,具体原因篇幅所限就不多说了,想了解的朋友可以移步文末,从安邦那篇文章了解。请相信我,更多的理赔纠纷,其实是用户自己没看清楚,或没有完全理解条款的意思所致,这个就怪不得人家保险公司了。但说实话,保险条款对刚接触的人来说,确实有点复杂,看不懂很正常。
不过也不要紧,
可以找我或者小米老师(微信shibu040)
这样的人来为您解释。
上文已经解释了,只要是保险公司,就没有真的“小公司”。保险公司在计算产品附加保费时,会把营销费用、差旅费等算进去。为控制成本,就会适当下调这部分的花销,但这是省出来的钱,洒洒水啦~简单说,就是保险公司在赌死亡人数,如果赌实际死亡率越高,保险公司赔的越多。但问题是,在正常情况下即便超出保险公司预估数字,按他们的实力,多赔几例也根本不是问题,更别说想要在这省钱了。消费者购买一款产品,保险公司拿客户所交的保费去投资挣钱。假设保险公司给用户的利率是2.5%,而他们出去投资的收益是5%,那用5%减去2.5%剩下的,就是利差。那在保险公司不惜赔的情况下,为什么拒赔案例还不少呢?
健康告知不全面,
甚至存在骗保、逆向投保等现象;
存在误读,以为凡是花钱多的病都得赔。
如果你找了个理想的工作要从A地搬到B地,而B地又恰好没有投保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那就得不到本地服务了。IT系统建设需要时间,新公司的在线服务内容一般都会少些。比如想新增个附加险,或许就不能线上办理,要是再没有本地机构就更麻烦了。本来今天想着手写社保第六险,但研究之后,发现能提供的价值信息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