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法: 大青龙汤 (33)
原方:大青龙汤:治天行病,表不解(指有麻黄汤证),心下(指胃部、胸脘部、胃脘部、脘腹部)有水气(主要是指寒气、冷气而不是指有水饮停积的感觉。如果有水饮停积胃部不能消化的感觉,则有用茯苓、白术之类健胃祛水瘀的机会)(指胃脘部有凝寒痼冷、有一种如胶冻停积般的寒冷、冰冻的感觉,有用细辛祛凝寒的机会),干呕(有用半夏干姜散、小半夏汤、生姜、干姜、半夏之类的机会),发热而喘(即上面“表不解”的具体表现,必然有恶寒的表现)咳不已(喘(气喘)咳(咳嗽)不已(不停、不止),有用五味子收敛固摄的机会)者方。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参考比例:1、麻黄三,甘草三,桂枝三,细辛三,干姜三,半夏三,五味子三,白芍三;煎汤,分三服。
2、麻黄三,甘草三,桂枝三,杏仁三,细辛三,干姜三,半夏三,五味子三;煎汤,分三服。
3、麻黄三,甘草三,桂枝三,杏仁三,细辛三,干姜三,半夏三,五味子三,茯苓四;煎汤,分三服。
合方分解:1、大青龙汤==仲景的小青龙汤=(麻黄汤-杏仁)(从本条的述证来看,本方去掉杏仁不用是毫无根据的,所以在实际应用本方时,杏仁应该以留用为好)+半夏干姜散(治胃虚寒所致的痰多、眩晕、呕吐之类)+细辛(祛凝寒积冷痼冷,治胃部有胶冻停积的寒冷、冰冻的感觉)+五味子(收敛固摄以治咳喘不止)+芍药(即芍药甘草汤)(据本条的述证,本方用芍药是毫无根据、药不对证的,芍药或为杏仁之误,所以在实际应用本方时,当据芍药证的有无来选用芍药,不宜盲从、拘执于原方)。由本分解的分析,可以引申出以下两种用法:
2、大青龙汤=麻黄汤+半夏干姜散+细辛、五味子;
3、大青龙汤=麻黄汤+半夏干姜散+细辛、五味子、茯苓(祛水瘀以治心下有水饮。与半夏干姜散合用,有类似于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作用)。
从上述的分析分解可见,本方去杏仁(本药在这里是有使用的证据的)、加芍药(本药在这里是没有使用的证据的)的做法是没有任何依据的,与全书据证用药的一贯作风不符,因此本方的芍药或为杏仁之误,在实际临证中去应用本方时,应该以第二、第三两种用法为主,而不宜盲从原方。关于第三种加茯苓的用法,还可以参考我在《增广补正〈伤寒杂病论〉》中对十二·35~十二·40条的解说,则会更为清楚、明白。
辅行诀里面的大青龙汤,就是伤寒论的小青龙汤,大家不要把名字混淆了。治天行病,表不解,就是从外面来的。发热,干呕,咳喘不已。病机就是外寒内饮,外面受了风寒了,肠胃里面有水饮。一般舌苔是白腻的,好像是从水里提出来的一样,不愿意喝水。还有特殊情况就是特别愿意喝水,五苓散证就是里面有水饮,化不开以后就老喝水但不解渴。多喝水人们容易联想到阳明证的人参加白虎汤,大热大渴脉洪大,临床上有但不太多。舌苔一定是黄干燥,可以从这方面鉴别。
水喝的太多了舌苔像糊了一层浆糊一样,清理了以后就是白腻苔。这里的大青龙汤证也许渴,也许不渴。小青龙汤证没有咳嗽,吐痰很容易。水饮在胃而胃气不化,又引起了肺气的水湿过剩,变成痰就吐出来了。这个名方效果就是一剂止,可能发烧,也可能不发烧。但是咳嗽得比较厉害,用什么药都止不住。
饮证能造成很多病,西医化验不出来,也可能造成苓桂术甘汤证的心脏病,痰水克到心火了。还造成咳嗽、头晕头蒙,饮这东西越用药效果越不好。输液又是把水输进去了,本身就是水液代谢不走了,消炎不会管用的。饮是中医一大特色,西医没有这一说,得饮证的人非常多。
龙就能治水,左升对应的是肝,辛酸化甘辛味多是补肝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都是辛味药,芍药和五味子是酸味的,这是一个升肝阳的方子。甘味的炙甘草和五个辛味的药就可以甘辛化苦,加上苦味的麻黄就苦能燥湿。青色的麻黄就是青龙,可以强心增加心率。细辛、干姜、五味子两辛一酸专治肺胃里的寒湿不化、痰饮过多,干姜可以温肺胃。细辛也是能化水的温药,能把阴寒之气打开,细辛尝着就特别麻辣。痰饮成废水已经没有作用了,需要用温热药把它打开排出去。
所以说人不能贪凉饮冷,尤其是发烧感冒的时候,快好时就喜欢喝水了。治病从不渴到渴就是快好了,通过发汗解表了,一定要喝温水。一点一点地喝,水分就能化解开了。如果用一杯水一下就喝了,人体正弱的时候化不动了,就容易形成水饮。尤其是夏天出汗正热的时候,一杯冰水下去,形成水饮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病,内寒内饮就是真武汤证。
水饮已经阳气不足化不动,不能通过小便排出去了,还是原来喝进去的水,没有经过人体的改变。是通过三焦系统在身体里走的,气化循环不行,积累到一个地方。重浊了就会水肿了,水饮不一定都是重浊的。裴永清用五苓散治疗过一个癫痫病,那是水饮走到头上了,恶心加头晕。五苓散治疗水饮有个特点,口渴想喝水,但是喝水不解渴。再就是水入即吐,这两种症状正好相反。
看着水不能喝,一喝就吐也是五苓散证。水走不到细胞里面了,细胞吸收不了在外面就是废水,走到细胞里面的水人体能受用就没有问题。水饮是水液代谢出现问题了,五苓散里面有甘苦化咸,苦味的白术和甘味的茯苓化出的咸味,能令津液生、止渴。就能把细胞外面的水送到里面,只要能进入细胞里面,就能把喝进来的水变成体液。喝那么多水不解渴就是走不到细胞里面,消渴症能尿出来还好,积到身体某一部位就是水饮。
看到消渴症就要想到五苓散,你身上有热就缺水,就需要喝水去热,这就形成恶性循环了。喝水过多在肺里循环不好,就成肺水肿了。液体输到血管里,通过肺的微循环跟气体交换,然后再通过静脉走到心脏里面。交换过程中水液来得太多,就交换不动了,肺泡就水肿了。深入到肺泡里面加上肺热就成痰了,老咳不出来就成肺炎了,水湿里面温度又高就生成细菌了。能吸收循环就没事,一旦发生停滞就成问题了。
发热不出汗也是不好的,所以用麻黄、桂枝、白芍解表,肺与皮肤相表里。把皮肤打开肺与外界就通气了,里面就不热了,病就好了。外寒必须解表,再用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化掉内饮,半夏是化痰药。二参汤有半夏人参茯苓甘草,辛辣的药能打到痰的内部,把它化掉。相当于内外同治,银华、银翘散一类的药都是清热辛凉解表,这是温病派的药。
咱们得看症状,如果里面有热被寒郁闭住了,确实是符合温病就用清凉解表。但是由受寒造成的表证,恶寒怕冷就用辛温解表。真正临床上用辛凉解表的不是太多,但是温病派看不到恶寒怕冷的症状,不敢用麻黄桂枝一类的药。外寒内饮的病用凉药,越用痰饮越得寒则凝,越不容易化开。水得到寒成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