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守阿尔卑斯山口的装甲要塞 瑞士秘密防御手段 炮塔伪装成岩石

多年前,本人曾经翻译过“怎么做到的”网站一篇介绍瑞士圣哥达山口装甲要塞的报道,结果被炒得到处都是。不过当年翻译时偷懒了,是删节版,最近又看到某些人说什么瑞士弱小却无人侵略,那么就补全一下,让大家看看“弱小”的瑞士如何保卫自己。

圣哥达山口,是连接瑞士乌里州和提契诺州的山口,也是中欧与意大利之间一条重要的公路和铁路通道。山口长26千米,海拔2108米。它不但连接瑞士德语区和意大利语区,更可进一步连接意大利的金融中心米兰。这里地形险峻,在优美景色之下,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要塞,扼守这个重要咽喉。罗马人虽然已经知道这个山口,但在13世纪初以前并没有广泛用作穿越阿尔卑斯山的路线。山口险峻处有一座现代化旅馆,一条蜿蜒曲折的公路通过山口。

这里山势险峻,宏伟的石头山绵延数千米。

站在山间的小路上,圣哥达山口多姿多彩的山地景观尽收眼底。然而,就在这幅美景之下,却暗藏杀机。

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在这里大兴土木,这片地区的野生动物数量已经减少了一些。照片左侧可以看到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大坝,照片右侧可以看到一座小桥,一条穿过山口的老路。自13世纪以来,这是翻越阿尔卑斯山最主要的一条道路。

1947年建成的卢森德罗大坝是这里最壮观的建筑,也是非常优美的步行景点。

除了之前提到的人造建筑物之外,如果仔细观察这些地方,肯定会注意到更多的神秘而奇特的人造物体。这些物体显然是人造的,却故意让人误以为它们不过是这里随处可见的石头。

再看看周围的自然岩石,会发现这些物体实在可以。这些人造物体都经过巧妙伪装,与周围的景物难以区分开来。

这些混凝土出入口,显然通向地下设施。

在山坡上还有一些奇怪的小物体,越发让人相信这里的地下隐藏着什么秘密。

这这篇岩石之下,隐藏着一座二战时期修建的火炮要塞,直至1999年这里还是一座秘密军事基地。为了防止敌人利用火炮的死角,靠近防御要塞,瑞士军队在岩石上构筑了许多机枪火力点,在这张照片上可以看到其中一个,这个机枪火力点附近还有一个要塞的紧急出入口。

圣卡洛(San Carlo)火炮要塞位于圣哥达山口北侧海拔2060米的卢森德罗大坝脚下。

通往地下设施的入口就在穿过山口的旧路旁边,从13世纪直到1980年,这都是连接南欧和中欧,穿越阿尔卑斯山的主要路线。照片展示的是通往堡垒入口前方的一个小广场。

这座要塞是上世纪30年代,意大利与德国军事结盟之前开工建造的,因为瑞士发现自己处于两个积极打造军事机器的法西斯国家之间。很明显,瑞士的中立国身份不太可能阻止法西斯分子打通连接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最短路线的企图,因此圣哥达山口的重要性开始突显。

此外,1929年意大利已经完成了通往圣贾科莫山口的公路,这个山口距离圣哥达铁路隧道南入口仅12千米,必要时可以夺取瑞士山口的控制权,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通过隧道。19世纪末,瑞士在圣哥达山口上建造的几座要塞和步兵防御阵地此时已经完全过时,无法继续保护这里的安全。因此瑞士联邦委员会决定在该地区建造新的要塞,来封锁这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主要交通路线。

圣卡洛要塞成为瑞士第一座新型要塞,现代化的105mm火炮安装在可以旋转的装甲炮塔中。在圣卡洛要塞安装并测试了这些火炮之后,1939~1941年开始在圣哥达、莫里斯和萨甘斯等三个主防御地带的其他要塞中积极使用。

这张照片很好地展示了隐藏在岩石后面的机枪火力点,它们可以封锁通往要塞的道路。

这些火力点与要塞之间没有地下通道。

1938年,圣卡洛要塞(A 8390项目)的建造工作开始,三班倒全速推进。在最初,要塞就设置了两座装甲炮塔,以便尽快安装火炮。毕竟当时欧洲的局势已经发展到没有人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的地步,如果无法封锁山口,一旦敌人发动进攻,两个旧要塞和几个机枪阵地很难抵挡意大利军队的攻势。

要塞的建造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岩石中挖掘装甲炮塔的安装空间和弹药库,最终安装了要塞的装甲炮塔。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两座装甲炮塔仍在组装当中,直至1939年11月14日才进行第一次装甲炮塔的实弹射击。第二阶段,在岩石中挖掘容纳人员和发电机的空间,之前操作装甲炮塔的人员都部署在附近的霍斯皮茨堡。1942年4月,相关工事建成,驻军得以进入要塞部署。第三阶段,建造了多个机枪火力点,用来防止敌军靠近要塞。第四阶段,要塞增加多个内部空间,并安装了各种生命维持系统。

照片中央是一个机枪火力点,用来保护圣卡洛要塞。

只有抵近侦察才能发现这个机枪火力点,圣卡洛要塞的这些机枪火力点都没有地下通道与之相连。

最终,圣卡洛要塞在1944年全面竣工,但此时要塞内部还很潮湿,存在很多缺陷。1942年底,排污设施被冻住,驻守在这里的70名士兵不得不在整个冬天都跑到要塞外的公路上“方便”。士兵们在几米厚的积雪里挖掘一条避风的壕沟,然后在里面解决大号,他们将这里称之为“Scheissgräben”,意为“狗屎战壕”。冬去春来,冰雪融化,要塞的周边环境变得非常令人不快。

1946年,圣卡洛要塞又进一步完善,改进内部生命维持系统。重新制作了通风和空调系统,弹药库采用混凝土建造,取代了老式的木制结构。污水系统得到改进,装甲炮塔内安装暖气和通风装置,并进行了一些其它的改进。

隐藏在岩石后面的柴油发电机排气管。

采用特殊设计,防止雨雪进入排气管。

圣卡洛要塞的主要武器是两门1939型 105mm L52加农炮,配备在两座装甲炮塔内。为了保护要塞,还配备了四门120mm半机动迫击炮。要塞没有配备运输这些迫击炮的车辆,因此前往发射阵地时,需要士兵人力搬运,因此才被称为“半机动”。配备迫击炮是为了覆盖装甲炮塔的火力死角。1987年,这些迫击炮退役,被两门81mm迫击炮取代。同时,还建造了五个机枪火力点,用来防止敌人靠近要塞。其中两个火力点有士兵长期驻扎设施。另外,还增加了几个防空火力点,配备20mm高射炮。

由于战争爆发时,卢森德罗大坝可能遭到破坏,圣卡洛要塞有被洪水淹没的危险。因此有人计划建立一个紧急出口,通往2120米的高处,从而在大坝被摧毁时,能够保证要塞内人员的安全,但这个计划始终没有实现。

在这张照片中,可以找到圣卡洛要塞的一座装甲炮塔。

因为这座炮塔的部分伪装已经崩塌,让它变得相对突出。

1939型105mm L52装甲炮塔是瑞士Eidgenössischen Konstruktionswerkstätte公司(K W),在法国施奈德公司授权下,在图恩制造的。最初,瑞士订购了5座这种型号的装甲炮塔,前两座安装在圣卡洛要塞。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士又生产了17座这种炮塔,1940~1943年安装在圣哥达、莫里斯和萨尔甘等三个主要设防地带正在建造的要塞中。其中圣莫里斯山口的莱斯普拉诺设置两座炮塔,圣哥达山口的四个要塞共设置10座炮塔,萨甘斯山口的三个要塞共设置10座炮塔。

装甲炮塔的伪装制作水平非常高,跟这里随处可见的岩石没有太大区别。

视弹丸类型,最大射程18~22千米,射速6~8发/分钟,弹丸重量15千克。

炮塔右侧的伪装材料已经崩塌,可以看到内部的装甲结构。

炮塔装甲厚度300~350mm,整个旋转部分重60吨。

炮塔旋转方式很特别,分为六个60°扇区,每个扇区内可以自由旋转。当到达扇区边界时,为了避免电缆和通风管道破裂,需要用杠杆系统将通风管道、通信电缆移动到新的位置,然后炮塔就能够在下一个扇区内自由旋转。

圣卡洛要塞的另一座炮塔,比刚才那座的保存情况要好得多。

周围的风景非常迷人。

即便很近的距离,也无法将伪装材料与石头区分开。

透过破洞,看到的装甲炮塔的内部。

1994年5月27日,圣卡洛要塞最后一次发射105mm炮弹。当年底要塞被废弃封存,直至1999年才正式解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圣卡洛要塞服役时,游客都可以自由进入要塞的防卫区域,不过到处都挂着禁止拍照的警告标志,此外还禁止游客靠近装甲炮塔。

看完圣卡洛要塞的地上部分,我们走到这座要塞的入口。照片中央可以看到两个机枪火力点,封锁了通往入口的道路,而这一边同样有一个机枪火力点。入口采用花岗岩制造,丝毫不像一个军事设施。挂着瑞士国旗的木棚是圣卡洛要塞的冬季入口,冬天这里的积雪厚达4~5米,从要塞顶部进入比挖个洞走大门要容易。

这就是圣卡洛要塞冬季的样子,整个地区都覆盖着数米厚的积雪。一年中有七个月时间,只能乘坐直升机或雪地摩托才能到达这里。

入口的雪地摩托正在等待冬季的到来。

拍摄照片时正值九月,草地上遍布洋甘菊状的山花。

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这里有一个设备非常重要,就是这种旋转式推雪机。

这里看起来并不像是军事设施,大门上有“La Claustra”字样,是一个酒店的名称。

大门后就是一个长长的走廊,通往要塞的内部。照片右侧,有一个火力点封锁入口,射口上贴着一张纸质地图。

走廊的尽头就是岔路,分别通往两座装甲炮塔。

走廊尽头还有一个机枪火力点,用来封锁通往炮塔的通道。

圣卡洛要塞的结构图。红色箭头就是进入要塞的路线。

照片右侧是通向入口的走廊,左边是通往1号装甲炮塔的大门。

关闭装甲门,就可以将外界与装甲炮塔完全屏蔽。穿过这个装甲门,就能够前往1号装甲炮塔。

从弹药库前往炮塔,有一条倾斜向上的通道。

通道右侧是一个传送机,可以将弹药库内的炮弹、发射药和引信传送给炮塔。

这样倾斜的通道具有无法言说的技术之美。

通道的坡度为74%,前往1号炮塔要走131级台阶,相当于26米高。而通往2号炮塔只需要走93级台阶,高度18.6米。

特殊的美感。

通往炮塔还有一个装甲门。

整个装甲炮塔编制为11人:三人在炮塔顶部,分别担任观测手,炮手,装填手;炮塔下层是指挥所,炮长在这里在一个或两个助手的帮助下,根据命令装填弹丸和药筒;另外四个人负责保障传送机的正常运转。指挥官和计算长在要塞的指挥中心,通过电话向炮塔下达命令,以及提供必要的参数,如射界、目标距离、弹丸类型、引信和药筒设定。炮塔发射后,由位置更高的观察所提供修正参数。

装甲炮塔下层的样子。

通过梯子前往炮塔的上层。

照片中央是通往弹药库的通道,上方则是到达炮塔上层的开口。

通过炮塔上层地板的开口,进入到炮弹内部,左侧的手轮控制炮塔的旋转,右侧的手轮则控制火炮的俯仰。

与19世纪末的巨型装甲炮塔不同的是,这座炮塔的内部空间非常小,就像坦克炮塔一样。这是1939型装甲炮塔组装时拍摄的照片,右侧是炮手位置,左侧则是装弹机构。

在这样的炮塔内操作感觉很酷。

在炮塔的下层,有四个提升炮弹的液压机构。多名炮兵根据命令,将弹丸与发射药筒组装到一起,并安装不同类型的引信。

炮尾机构非常复杂。

由于空间狭小,很难将炮塔内部拍全。

射击后,空药筒会掉落到炮塔的下层,然后通过传送机运送到弹药库。在那里,士兵使用特殊设备检查药筒的完整性,更换新的底火进行重复使用。为了避免一氧化碳和火药燃气中毒,装甲炮塔内的所有人员都戴着特殊的防毒面具,通过管道输送清洁空气。

参观完装甲炮塔,沿着原路返回。

通道是在山体岩石内挖掘而成,内壁覆盖有混凝土。

不过有些地方还能看到裸露的岩石。

除了传送机构外,通道内还有电缆、通讯设备和一条向炮塔内人员提供空气的管道。

是不是很奇怪,台阶上还有两条铁轨。

铁轨的作用是运送炮管。炮管寿命为5000~8000发,更换炮管时,将绞盘安装在通道内,将换下的炮管固定到特殊的拖车上,通过铁轨运送到通道底部,然后再换上新的炮管。这个困难且危险的换炮管过程需要三、四天的时间。

回到通道底部的检查室,走过长廊,参观就结束了。

开酒店种蘑菇 瑞士要塞的退休生活

瑞士百夫长M0907 这坦克把自己折腾得碉堡了

瑞士永久中立的底气 全国密布明碉暗堡

hawk26讲武堂

SC军图版主hawk26为您讲解武器装备军事历史中的点点滴滴
458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瑞士8000个伪装工事:难辨真假的碉堡,阿尔卑斯山內的地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构筑了近8000个秘密碉堡和防空洞防止纳粹部队的入侵.在二战结束后的苏美冷战期间,瑞士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维护原有工事并建造新的堡垒,许多新建的建筑下方有核弹袭击时的防空洞.这些 ...

  • 二战德军指挥车系列(二)三号K 指挥车

    以往指挥车文章: 二战德军指挥车系列(一)虎式指挥车 新文开始 1942年12月到1943年2月Daimler-Benz(中文自行脑补)制造50辆三号坦克(底盘号70201-70250).不同于以往的 ...

  • 二战瑞士人的奇特战术:敌人来了钻要塞,坦克专注反汽车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都掀起了一股设计新型装甲车辆的风潮.进入1930年代后,身为永久中立国的瑞士眼看周围的轴心阵营日益做大,为提升国防实力,抵御日后纳粹德国.意大利等国潜在的入侵,瑞士主动派出代表团 ...

  • 蠢萌的小虎—I号F型

    尽管人们日常抨击英法预期二战仍会是堑壕战的思路,但这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实际上,当时德国高层也没底,他们中也有人在为可能到来的阵地战做准备,比如瓦尔特·冯·布劳希奇.但是在他授意下开发的坦克有两个很奇 ...

  • 凯塞林山口战役:隆美尔终场指挥,美军坦克成豆腐,被德军教做人

    1942年末,在酷热干燥的北非沙漠,一群德国士兵们正在风尘仆仆地赶路. 这些士兵是德国"非洲军团"的战士,在几个月前的阿拉曼战役中,后勤断绝的德军被英国第8集团军打败,为了不被英国 ...

  • 瑞士——三种交织而成的风情

    瑞士是位于欧洲中部地区的一个比较小的国家,面积仅4万平方千米左右.瑞士往东与奥地利接壤,北向接壤德国,西向与法国交界,南向则为意大利. 瑞士 由于阿尔卑斯山脉横向穿过瑞士,因此瑞士的地形多为高原和山地 ...

  • 从瑞士大圣伯纳山口的搜救犬到云南茶马古道的避雪屋,圣伯纳德修道院的济世救困传统一脉相承

    从瑞士大圣伯纳山口的搜救犬,到云南茶马古道的避雪屋,圣伯纳德修道院的济世救困传统一脉相承 1933年,瑞士的圣伯纳德修会来到云南三江流域,留下了很多美丽的故事. 一,瑞士的圣伯纳德修道院的救援旅舍,大 ...

  • 劳特布伦嫩:瑞士名副其实的瀑布镇,隐秘在阿尔卑斯山脉之中

    很多人都见过瀑布,也见过各式各样的小镇,但是瀑布和小镇连在一起,很多人还是没见过,今天小旅带大家走进瑞士最美的瀑布小镇.劳特布伦嫩是瑞士伯恩州烟特勒根区的一个小镇.它位于少女峰地区的西面,从山崖上落下 ...

  • 阿尔卑斯山下的小村庄,生动得让人想哭【瑞士】

    [阿尔卑斯山下de村庄] 在欧洲几乎处处都能感受到阿尔卑斯山的存在,也难怪它被冠以"欧洲屋脊" 到瑞士不是只有登山或滑雪,假如您去了瑞士乡村小镇,另一种生活等您去感受 山上,连绵起 ...

  • 瑞士见闻录-6 阿尔卑斯峡谷

    瑞士旅游业的兴起和持续受到世界各地游客欢迎的优势之一,是阿尔卑斯山区清新的空气.震撼的美景,在肺结核病还是不治之症的年代,瑞士山区就曾经是人们改善呼吸系统.清肺养生的最佳疗养地.一直到今天,瑞士的&q ...

  • 穿越南阿尔卑斯山脉之最美——阿瑟山口

    南阿尔卑斯山脉几乎纵穿新西兰的南岛,从东向西或者相反而行,都必须翻越这座漫长的高山.穿越之路有很多条,独阿瑟山口一途最美! 凡此类山口大多气候多变,就像曾经翻越新疆的霍尔果斯山口一般,八月盛夏阳光普照 ...

  • 奥伯霍芬城堡: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恢弘景点

     奥伯霍芬城堡(Oberhofen Castl)位于奥伯霍芬的图恩湖湖岬,名列瑞士国家标志性遗产.  这座洋溢着中世纪风情的城堡,堪称一座现成的博物馆,城堡内的展示丰富而精彩:有新哥特式的餐厅,有骑士 ...

  • 晨雨声工作室||王长华:汪忠臣扼守青居要塞的军事战略意义

    2018年第95期||总第207期 力推隽功  潜不自张 --汪忠臣扼守青居要塞的军事战略意义 王长华 汪忠臣是汪世显的长子,其军功与才干与其弟汪德臣相比,可能略为逊色,但其宽厚仁慈,忠厚谦让的品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