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 “窗帘”史话

文/悠悠我心
最近,“窗帘”作为一个重要的介质,又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天,就来扒一扒窗帘那些事。
现代意义上的窗帘,几乎跟纺织品的历史一样长。然而,在人类没有掌握纺织技术前,其实就有“帘”这种东西了。“帘”的出现,甚至比“木质门窗”的出现都早得多。
上古时期,原始人居住在洞穴里,就用兽皮做“帘”挂在洞口,热带地区则用宽大的树叶、细密的藤须做成“帘”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入口,挂着一块厚厚的北极熊皮。
所以,“帘”的最初功能,无疑是为了满足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保暖,抵御雨雪、风尘与飞虫。
人类搬离洞穴之后,开始建造房屋居住。有房屋,就需要窗户采光和通风,也就有人想到应该有东西能把窗给遮住 ,于是就有了窗帘。南朝江淹的《杂体诗·效张华<离情>》写道:“秋月映帘笼,悬光入丹墀。”指的就是装上了帘子的窗户。
有了丝绸之后,丝绸开始成为窗帘,但由于造价高、成本贵,一般难以挂上寻常百姓家,只有皇族、贵族等有钱有势的人家才会用丝绸做窗帘。
汉朝蔡伦发明纸以后,人们开始用纸作为窗的遮盖物。古代的窗户上都是糊纸,窗眼很小很密:一是为了防盗,二是窗眼太大了窗户纸容易被风刮破。这种糊纸的格子窗在北方民居中很常见,糊窗户的纸叫高粱纸,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除非故意破坏,否则它不会轻易破。“不要捅破那层窗户纸”的说法,大概也就发源于此。
宋朝出现布艺后,窗帘才开始以布的形式出现,并渐渐为普通大众所用。布质窗帘图案多变、花纹丰富、使用轻便,配合不同风格的室内设计,能演绎出万众风情。直至今天,人们依然很喜欢使用布作为窗帘。
关于窗帘,人们赋予它很多美好的想象,并写在诗词歌赋中经世传唱。宋代赵鼎在《贺圣朝·锁试府学夜坐作》中写道:“帘栊不卷夜沉沉,锁一庭风露。”同朝的史达祖留有《惜黄花·定兴道中》词:“独自卷帘栊,谁为开尊俎!恨不得御风归去。”唐朝李昂在《赋戚夫人楚舞歌》吟唱:“汉王此地因征战,未出帘栊人已荐。”

而最有名的,莫过于易安居士的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寥寥数语,写尽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试问卷帘人,又是否真正了解词人当时的心思?
北宋末年,因为窗帘,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彼时,小妇人潘金莲家的窗户还没有装上窗帘,想开窗时,必须将一根木棍支撑在木窗上。而正是这根木棍,引发并演绎了一系列的爱恨情仇。
如果当时武大郎和潘金莲家的窗户已经装上了窗帘,那根撑窗户的棍子就不会掉下去,就不会砸到西门庆,他们两就不会相遇……武松就不会怒发冲冠而杀人,就不会被逼上梁山……没准儿就能改变中国历史的进程。
但是,棍子终究还是掉下去了,已经没有如果了。
武大郎啊,当年你给家里窗户装上窗帘多好!
林丹啊,当时你拉上窗帘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