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线下读书分享第三期---《人生十二法则》

我们事先选择了一个法则,也就是一篇章节进行阅读。我选择了第5法则,兼顾第11法则。其他七位同学也各自做了选择,除了第8,第9,第12法则,其余法则的相关内容,这次分享均有涉及。
这次分享,参与的同学准备很认真,都提前做好了文字的准备。时间上控制的也不错,基本按时结束。
我觉得略微不足之处就是互动性不强,提问环节,我的提问占了多数。这也许也与分享的内容有关,或者与其他分享者生活经历不够相关----譬如我的分享,关于管教孩子的;
或者分享的时候太书面化了,少了自己的语言以及活生生的生活体验,这样就难以得到共鸣与探讨。
当然,这也可能与时间有限有关,要在很短的时间---给出的时间是五分钟主分享,六分钟交流,传达许多信息,势必有所遗漏,不能展开。
总之,吸取经验教训:
每位分享者拥有的时间还是应该在15-20分钟,总人数要控制在7人之内。
分享之前,可以形成文字稿,分享的时候,最好用自己的口语表达。并且最好引入下面的分享结构:
1,按我的理解书中讲了什么,用我理解的话表达出来,最好介绍书中论述中提到的故事或者具体人生经验,而不是抽象的道理与逻辑;
2,我是否同意书中论述的结论?如果同意的话,我有什么人生经验或者见闻可以支撑?如果不同意,我有什么人生经验或者见闻可以反驳?
3,书中内容或者阅读书中内容的过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我想要做出什么改变?我想尝试些什么?我明确了什么样的问题或者需求需要进一步探索?对这样的问题,我有什么看法与见解可以与大家分享.......
这无非是改进版的便签读书法!我想对于实用类书籍,或者想从书籍中读出实用类效果---引起现实中行为的改变,还是很有帮助的。或至少对于激活小组内的分享火花,应该有所帮助!

回到这次我的分享,我听说作者,是从万维钢老师的精英日课中听到的。这本书也是从这个课程中得知的,尽管作者早就风靡西方,红极一时!
作者这本书,虽然听过,却没有认真读过,因为觉得类似于心灵鸡汤类的书籍。而自己似乎过了需要喝鸡汤的年纪。
当然,觉得这本书挺适合年轻人的,我会希望我的儿子读大学的时候读一读,于是也就动了组织一次以这本书为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的心思。
也促进自己好好读一读!看看龙虾教授有什么高论,看看反心灵鸡汤的心灵鸡汤是什么滋味!



对于这本书的解读,得到每天听本书以及有书平台都有解读。


我昨天听有书平台的解读,听得三心二意,基本上没有听进去。只记得解读中,提到作者提出的十二法则也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但是作者一是身体力行,二是颇有学识支撑,所以风靡欧美。
而为了今天的分享,我认真读了诺曼.道伊奇(《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作者,也是本书作者的朋友)的推荐序,作者自己的引言以及我分享的第5法则,第11法则的部分。感觉好书,确实值得看原本,经过解读的稀释,味道差了许多,看原文,感受到的说服力或者引发思考的程度确实强烈许多。
而这本书的许多观点,也确实很有说服力!
-------------------------
我分享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管教孩子的。
作者批驳了关于儿童的神话,否定了一味强调避免体罚,不要扭曲孩子天性,要快乐教育,要避免影响孩子自信心等等矫枉过正的迷失。
作者通过动物学上的分析,指出孩子的天性中就有攻击性,想要教好孩子,让孩子未来有远大的前程,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文明人,就需要给孩子立规矩,让其受到必要的约束,而不是束手束脚,害怕受到孩子的怪责,而放纵溺爱,甚至让孩子骑到了自己的头上,反过来认为成人软弱无能。
作者的强硬观点在西方自然颇受争议,在东方,我觉得估计能得到更多的共鸣。
而东方也许更应反省教导孩子驯顺的过程中,压抑了孩子的独创性与好奇心,或者假管教之名,行威权之实,造成更多原生家庭的悲剧。
也正因此,在中国,更畅销的书籍是武志红写的《为何家会伤人》之类反思原生家庭的书籍。

作者认为身为父母,管教孩子,这是对孩子的长远人生负责。是考虑投入,产出比后,更合算的选择。
让孩子短期内感受到不快,甚至痛苦,让其学会社会文明规范,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学会文明礼貌,对于他未来的人生,面对残酷的真实社会,大有助益。
而不这样做,则更可能使得其难以适应社会,建立秩序感,获得人生的成长。
就像《睡美人》以及《彼得潘》这两个童话故事隐喻的那样。睡美人因为父母过度保护,不识社会真相,突然面对后难以承受,而选择宕机式逃避;彼得潘认为成人都像霍克船长那样虚伪而软弱无能。


最后,作者总结了五个管教原则:
1,限制性规则尽可能少
2,遵循最小伤害原则
3,父母一起参与管教
4,认识到成人自身的阴暗面
5,帮助孩子认清世界的真相
我自己读完这个法则,对于管教孩子觉得更加理直气壮了,就好像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
同时也坚定了一些之前的认识。从王烁老师的认知训练营,我就听王烁老师谈到过他相信人性本恶,孩子绝不天真,更谈不上善良。
他的育儿之道,我也很是受益:
带娃如带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找固定方程式是找不到的,但又不是毫无头绪。手段要灵活,灵活的前提是无条件的爱,爱的客观表达是时间,而这一切都以对孩子的充分了解为中枢。
................
问:孩子不做作业怎么办?
答:办法太多了,家长工具箱里的工具太多了,在孩子对于家长对他们的爱有完全信心的前提下,什么工具都可以用。你提这种问题,估计你们家搞假民主太多,人心散了,不好带了。
问:怎么算完全有信心啊?
答:把爱与教养分开。无论如何都爱他们,但教养是另一回事。爱不是你藏在心里的那种爱。孩子非常现实,家长对孩子的爱,必须要有非常客观的尺度。
我说的客观尺度不是钱。我很重视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但家人之爱不能用钱来度量。
我说的客观尺度有两个。一是时间,你把多少时间给他们。
二是对他们有用,他们有什么问题你用心帮助。所谓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什么大事,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他们在小朋友阶段会经常过来找你说话,提问题。这时候你要把手上的事情放下来,先回答他们的问题,再回去做自己的事情,哪怕你真的很忙,哪怕孩子的问题真的很难答。
你要是能做到这两点,孩子心里明镜似的。
-----引自 王烁《随机应变》
还能想起方方老师一篇文章
多少年来,我的小哥哥一直说他是我的救命恩人,可我总是不予承认。
只是自那以后,我一旦有说谎的念头,脑子里立即会浮现出我在五岁时脑袋栽向粪坑的情景,那场面永远令我感到恐怖。
于是立刻打消说谎的杂念。
直到今天,仍然如此。
记得我曾经对一个喜欢说假话的女孩说:你知道你最缺的是什么吗?就是你母亲的一顿痛打。
----引自方方《说谎的记忆》
母亲或者父亲的一顿痛打,也许就可以避免未来成年的许多问题!
通过阅读法则5,我印象很深的另一个收获就是最小伤害原则,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理解什么时候,我对于孩子的管教是出于为他好的目的,什么时候是因为我作为成年人的阴暗面发作!
最小伤害原则意味着:
不是一下子爆发,要先告知规矩,然后逐步加强剂量,总之不要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