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核承气汤的解析与实战运用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组成: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功效: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注释:
[1]热结膀胱:即邪热与瘀血结聚在下焦。膀胱,此处泛指下焦部位,非专指膀胱之腑。
[2]如狂:指神志异常,似狂非狂,较发狂为轻。
[3]少腹急结:自觉下腹部如物结聚,急迫不舒,而按之亦有轻度结硬之感。
方解:
桃核承气汤活血化瘀,通下瘀热。本方即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加桃仁、桂枝组成。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逐瘀润下;大黄苦寒泄热荡实,活血逐瘀通腑;芒硝咸寒,软坚散结,助大黄导瘀热下行;桂枝辛温,通阳气,活血脉,散血结;炙甘草护胃顾正,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诸药合用,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除,瘀热清,而邪有出路,诸症自平。
医家注解: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下:“若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乃太阳随经之阳热瘀于里,致气留不行,是气先病也。气者血之用,气行则血濡,气结则血蓄,气壅不濡,是血亦病矣。小腹者,膀胱所居也,外邻冲脉,内邻于肝。阳气结而不化,则阴血蓄而不行,故少腹急结;气血交并,则魂魄不藏,故其人如狂。治病必求其本,气留不行,故君大黄之走而不守者,以行其逆气;甘草之甘平者,以调和其正气;血结而不行,故用芒硝之咸以软之;桂枝之辛以散之;桃仁之苦以泄之。气行血濡,则小腹自舒,神气自安矣。此又承气之变剂也。此方治女子月事不调,先期作痛,与经闭不行者最佳。
杨兆林医案:痛经
患者,女,25岁,陕西人,在郑州工作。痛经数年,疼痛时在床上打滚哭喊,出冷汗,需使用止痛药才能缓解,因打算要小孩,希望调理身体,治疗痛经。痛经时小腹胀满刺痛,憋胀刺痛数天才能下来,有大血块,色暗黑,月经 一般持续3-5天,经前一个礼拜开始出现腰酸困,乳房胀痛,烦躁,平时怕冷,手脚冰凉,易发脾气,饮食正常,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淡暗,苔薄白,脉沉涩无力。
病机:寒凝气滞血瘀。
治则:温阳祛寒,理气活血。
处方:经前用桃核承气汤加减,平时用温经汤加减。
经前:桃核承气汤加减。
附子15g,桂枝15g,酒大黄10g,桃仁10g,炒枳实15g,当归20g,川牛膝20g。
经前三付,服后经通,排除大量黑色血块,腹胀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胸胀也随即减轻。
后调整处方,温经散寒,祛瘀养血,温经汤加减。
吴茱萸8g,当归15g,白芍10g,川芎10g,党参15g,桂枝10g,半夏各12g,菟丝子15g,香附10g,佛手10g,炙甘草8g。
斟酌加减治疗近两月,同时调心情,禁寒凉食物,后随访痊愈。按:疾病治疗要根据症状之标本缓急,经前实证气滞血瘀寒凝显著,就温阳理气活血通经;平时温经散寒,祛瘀养血,补肾调经;经过综合治疗,又同时调节情绪,禁冷凉,生活规律,故治愈。

现任世中联慢病管理中央委员会第一届理事
世中联全国国医堂馆与基层医疗联盟“明医讲习堂导师”
世中联儒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华中医药学会慢病管理中医药临床创新示范基地学术专家团队专家
世中联河南儒医文化研究会经方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辽宁上药集团好护士药业“自厚生”中医经方首席学术顾问
《基层名医》杂志学术顾问
河南医易同源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河南黄帝内经学会临证研究院会长、医疗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