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海固究竟是一个什么地方?

图片来源:固原市人民政府网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ID:gjrwls)
作者:小玉
编辑:刘璐(实习)
西海固在哪儿?

要理解萧关的重要性,我们首先来看看它所守护的关中地区。
关中平原,由于居四关之内,故而古来惯称关中。在地理上指的是陕西省秦岭北麓的渭河冲积平原,所以也称渭河平原。这里北靠陕北黄土高原,南接陕南盆地、秦巴山脉,自古便是富饶之地。战国时期,苏秦向秦惠文王游说其“连横”计策时,便称颂关中地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喟然感叹:“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没错,我们历来熟知的“天府之国”,最开始指的是关中。这里还孕育过强大的秦王朝,所以还有“八百里秦川”之称。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也曾用“金城千里”来譬喻关中,劝说高祖定都于此。
这样一块物产丰饶的风水宝地,又坐落在外敌环伺的西北地区,怎能不引起周边游牧部落垂涎相向?于是,险峻雄奇的萧关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着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扮演起历代抗击西北游牧民族的重要前哨站,固原作为历代胡汉两家必争之地,也见证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数千年的冲突与交融。
早在商周之际,有一支被称作猃狁或犬戎的强大游牧民族在朔方崛起,它与西周之间的兵锋相接曾数次见于史册。据考证,固原一带便是猃狁的聚居之地,对周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之势。《国语·周语》记载了一次著名的战争,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940年),穆王欲西征犬戎,除此大患,但大臣祭公谋父以“先王耀德不观兵”提出反对意见,主张实行怀柔政策。穆王西征的决心并没有动摇,仍以六师大军讨伐猃狁,最终成功大败猃狁,得到“四白狼四白鹿”凯旋。所谓“白狼”“白鹿”,当是犬戎两个部落的名号。
战争结束了,但猃狁的潜在威胁并未根除。思虑之下,穆王决定将战败击溃的猃狁部落强制迁徙到大原(即固原),使其定居在西周领地的边陲地带,并用农耕文明来熏陶、同化这些桀骜不驯的战俘,形成一条用于屏障戎族的缓冲文化带。学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西周文化从未逾越过陇山之北,直到1981年,固原县中河乡出土了一座公元前10世纪前(即周穆王时代之前)的墓葬及车马坑,这才填补了宁夏考古史上的空白,有力地证明了西周早期文化在固原的传播。

公元前771年,西周最后一个国君周幽王被猃狁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周王朝在烽火狼烟之中轰然覆亡。猃狁终是赢得了这一回合,不过,这条界线并未就此消除。
此后自春秋战国至秦汉,固原扼守的萧关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汉武帝曾率军两出萧关,巡视西北,震慑匈奴。
唐武则天时,曾任魏元忠为萧关大总管,统领重兵镇守萧关,以御突厥。
北宋时,党项人建立的西夏雄起于西北,在宋夏之间近百年的对抗中,萧关一带亦是两军对峙的前线。
但你若认为这里历来只有粗粝的黄沙和无尽的战火,那就错了。黄沙大漠虽是自古不变的风景,但却并非“文化沙漠”。

固原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中国历史上最古早的边塞诗。《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三篇反映这段历史的长诗,分别是《小雅》中的《六月》《采薇》和《出车》。其中,《六月》记述了周宣王时期尹吉甫北伐猃狁战争始末,赞美了宣王中兴和尹吉甫的丰功伟绩。“薄伐猃狁,至于大原”一句,指明这场鏖战发生的战场即在如今的固原。《采薇》中的将士也曾在此与猃狁奋勇厮杀,并留下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叹。
从此,思乡成为后世边塞诗中久唱不衰的主题,唱断无数征人的愁肠。有多少边塞诗人自此地打马而过,留下的诗句如同身后的萧关一样萧瑟、古朴而苍凉——
回眸历史,固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当代作家李敬泽在《寻常萧关道》中写道:
那么,固原又与西海固是什么关系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国家陆续对各地区的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固原这块儿地界也曾几经变动:
1953年3月,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成立,下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西海固”的名称即分别取自三县首字。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回民自治区,当时尚属于甘肃省。
1955年11月18日,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改名为固原回族自治州。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将甘肃固原回族自治州撤销并划归宁夏,代之以固原专区,下辖西吉、海原、固原、隆德、泾源五县。
1970年7月,将固原专区更名为固原地区。
1983年7月29日,划固原县东部彭阳、王洼两区,成立彭阳县,此后固原地区下辖县又添一县。
2001年7月7日,撤销宁夏固原地区(即西海固地区),设立地级固原市,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后一个由地区改为地级市的行政区域。
2003年12月31日,将海原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一言以要之,如果你摊开地图去寻找,并不能找到一个叫作“西海固”的地方。它虽然曾被短暂地设立为回族自治区,但如今已不是一个标准的行政区划了,当年的惯称只在民间保留了下来,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现在的固原市所辖范围大致就是当年的西海固。

固原市所在位置示意图
西海固什么样?
固原地处黄土高原六盘山北麓的清水河畔,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座省会城市构成的三角地带中心,是宁夏五个地级市之一。按理说,固原不缺悠久的历史底蕴,也不缺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值得注意的是,它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唯一一个不沿黄河的地级市,这就意味着它非常缺水。
缺到什么程度?
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常年干旱,雨水奇缺,年均降水量仅约300毫米,蒸发量却在2000毫米以上。
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路过此处,眼见千沟万壑、地瘠民贫,留下了“陇中苦瘠甲于天下”的喟然一叹,这句话从此便成了西海固的标签。
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将这里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由于当地水资源稀缺,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畜喝的都是苦咸水。《山海情》剧中有一个细节,马喊水准备教训儿子时,顺手将鞭子在地上的水盆里浸了一下——其实这盆水已经浑浊到很难再称之为“水”了,分明是一盆泥泞不堪的泥浆,却还舍不得倒掉,可以说是相当写实。

马喊水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喊水喊水,仿佛在声嘶力竭地呼喊苦求着水。

其实,类似的人名和地名在这片土地上并不鲜见,吴忠市同心县就有一个叫作“喊叫水”的地方,附近的中宁县也有一个同名乡。

这些都传递着人们久旱盼甘霖的愿望,就如同剧中片尾曲中唱的那样——
“干沙滩上花不开,想喊云彩落下来,喊了一年又一年,喊的哟,日日落尘埃。”

在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当地的居民们长期以来一直过着靠天吃饭、缺衣少食的日子,环境的闭塞更加剧了这种穷苦落后。十年九旱,地力差、产粮难,在过去的苦日子里,农民们往往颗粒无收。于是,比较适宜旱地种植的马铃薯成为当地人们填充饥肠的“救命蛋蛋”,养活着世世代代的穷苦人。直到1982年,这里仍有300万群众基本温饱得不到满足,八九十年代当地人民从事取水、饮水、灌溉等活动还十分困难,也没有通上电。

西海固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82年12月,国家决定建设包括其在内赤贫的“三西”地区。此后,西海固的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了,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
在西海固当地居民的记忆里,儿时的西海固到处都是被砍伐得光秃秃的荒山秃岭。“冬天为了烧炕,村里人拿着镰刀像梳头发一样,把山上能烧的所有东西全部砍回家。”这样盲目地过度索取资源,导致当地一度在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中徘徊。
西海固想要摆脱贫困魔咒,就必须打破死循环,运用科学的办法脱贫致富。
为了解决缺水的难题,宁夏政府想出了易地搬迁的办法。自1983年起,当地政府累计组织了123万山区群众迁往黄河灌区,占宁夏现人口总数的约六分之一。

《山海情》讲述的就是涌泉村吊庄户移民搬迁的故事,虽然迁往的玉泉营吊庄移民区地理位置很好,离银川市和黄河西干渠都很近,周边还有包兰铁路和国营农场,但起初动员搬迁的工作却并不好做。原因就是移民区尚且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以很多吊庄户宁愿连夜逃回去吃救济粮,也不愿去过苦日子。但经过政府的引领,还是搬离了祖辈们定居的故土,来到吊庄移民区。

如今,曾经的苦甲天下之地,已被建设得有声有色,苦焦的黄土地上滋生出盎然绿意,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拔掉穷根把花栽,美得哟,沙漠变花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