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爸妈再逼你结婚,就把这部电影甩给他们
平日里我们总是能够听到,身边的人被父母逼着去相亲,去结婚。
后来听得多了,总感觉这些父母的婚恋逻辑很奇怪。
还记得网上流传着一个很精辟的段子:
孩子情窦初开的时候,说“要专心学业,不可以早恋”;

等上了大学,可以自由恋爱了,又说“这个家庭条件不够好啦”、“那个不是本地人以后很麻烦的啦”;
然后一毕业踏入社会,父母突然又变脸,“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找个合适的结婚成家了”。

上面这些话虽然是段子,但是不得不说句句都戳着,万千剩男剩女的心窝子啊!
其实剩男剩女们在父母们多年的管教下,很多人都没有学会如何恋爱,更别提结婚了。
更别说还有“真正的爱情是可遇不可求”一说。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剩下的那一部分太正常不过有了。
而在惨烈的现实面前,父母自然是不愿背这口黑锅的,他们反而指责:
“你为什么长那么大居然连个对象都找不到”!!!

在这里,我只能深表同情了。
怎么办?既然说是说不通了,那就看电影吧。
今天掌柜的就给大家推荐一部讲述相亲的电影,父母再逼你结婚,就把这部电影甩给他们。
不能保证他们从此闭嘴,但至少可以让他们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
这部电影名字叫——
征婚启事

该片由台湾导演陈富国执导,著名演员刘若英主演,影片于1998年上映。
虽然影片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了19年,但是它所反应的问题非常适合当今社会。
而这部电影竟早早的预言了奶茶刘若英之后十年的对爱情的执着。

她曾任性又无望的等待着陈升,简直是大龄剩女婚恋教科书。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眼科医生杜家珍(刘若英)喜欢上了一个有妇之夫。
本来就处在艰难的不伦恋情之中,而这段时间男友连续失踪了好几天,打电话也没人接,她的心情糟透了。

或许她也认识到这段感情是不道德的,所以想不如趁此结束。
为走出情感低谷,她心血来潮在报纸广告栏刊中,化名登了一则征婚启事,期望通过另一段新的恋情安慰自己。
这一登不要紧,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奇奇怪怪的应征者。
他们有嘴里不停嚼着槟榔的技工男,有看着一本正经实际上是来游说家珍卖淫的皮条客。

有以相亲为名实则想免费打炮的猥琐男,还有只是来恶作剧的17岁高中生。
还有同性恋,想要掰弯家珍。
当然,这些人中也有真心实意想与家珍成家的男人,但是因为自己不喜欢,所以她还是拒绝了。

就这样家珍每日白天出去相亲,晚上回到家中万分的痛苦,她依然思念着那个有妇之夫。
她哭着一遍遍的拨通一个不在线的号码,往电话答录机里倾诉自己的一切。

直到有一天,家珍遇到曾经的一位盲人病人,他虽然看不见,却仅凭着耳朵揭穿了她的真实姓名。
他问家珍:
为什么要辞掉工作?为什么要用假名字?
为什么每天要不厌其烦的去见不同的男人?
后来在和心理医生聊天的过程中,家珍逐渐意识到自己这么久以来,其实都是在逃避。

那些相亲的人其实是各种各样的“欲”,而自己面对他们时的感慨,更多是对过往情伤的不甘心。
家珍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想要结束却又结束不了,只好让自己去相亲,忙到停不下来。
她想要忘记,想要救赎,想要通过失败的相亲给自己一个对婚姻失望的理由。
原来征婚,相亲,只不过是她逃避现实的另一种方式而已。

可是,当她幡然醒悟,下定决心想要不顾一切的追逐自己的幸福,也就是争取那个有妇之夫的时候,
却得知他遇到空难死去了,这一刻一切都化为泡影,或者说解脱。
以上就是电影的大致剧情。
或许会有人发现电影《征婚启事》传达出来的主旨——用相亲的形式逃避现实——似乎很违背常识,
毕竟在现实中我们都是为了解决婚姻问题才去相亲的。

实际上,当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相亲真的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吗?
影片中的那位心理医生曾多次对刘若英说:
“要选择你能够承受的。”
什么意思?意思是说,去相亲、去逃避现实可以,但是你要忍受那些稀奇古怪的应征者,甚至一不留神会成为他们的猎物。
通俗的说就是,相亲有风险,结婚需谨慎,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总之,相亲不一定靠谱,这一点尤其适合逼你相亲的父母思考。

当然不相亲也可以,那就要面对现实,影片中的家珍的现实,就是做一个受万人鄙视的第三者。
好在影片最后,是死亡让她的爱情永存,或者让她从执着中脱身出来。
而现实中,你要面对现实很可能,就是不断地寻找自己的恋爱对象,风险是你可能会成为大龄剩男剩女。
哪一个是你能够承受的?你就选择哪一个。
最后贴上电影里心理医生的一段话,希望可以引发你的思考:
其实我们中国人以前是比较讲“情”的。
“情”从“心”从“青”,“青”是什么?绿色,绿色给全世界一种生命或者再生。
所以当我们讲这个“情”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循环,它不是一霎那烧掉的,它包含了很多关心,体谅,责任。
“爱”是没有责任的,爱是一种本能,比如说爱是性,它是生物的,直接的,动物的。
但“情”需要更多的承担,更多的体贴......

最后还是那句话:
“一切都是选择,选择你所能承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