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一场梦
前言:“ 《江南是一场梦》原写于2014年7月,距今已过去了7年。时光荏苒,这七年里有很多新的故事,生命里来去过新的人。但有的时候,即使只是像这样,简单得回过头去看看自己曾经写过的文字,文字里走过的桥,欣赏过的风景,也让人觉得无比感动。
第一章:梦中同里
去同里,看似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已经酝酿许久。小的时候,对于书本上小河流过人家,村妇浣衣的场景十分向往。虽然村妇浣衣在我童年里很常见,但是长长的弯弯的小河静静地流过人家的画面却只出现在教科书中。古老的青石阶就三两步,延到河面,感觉像是再往下走,就能清晰看到河里的小鱼小虾。傍晚十分,村妇们打开后门,走下石阶,淘米洗菜,或是两两三三聊聊当天的生活,这大概就是我们所谓的日子了吧。
在马蜂窝已经看了很久的攻略,好像背起包马上就能走了,可是想去的心和情都有了,一起去的人却没有。然后,晓宇就来了。去周庄还是同里呢。去同里吧,因为这个地名真是如此的好听。
第二章:同里味道同里景
旅行的魅力,不只是遇见很多的人,看到很多的景,知道很多的故事,大概更是因为沿途能自己静静发呆,听歌,然后看车来车往吧。各地的商业化大致是一样的,一样的高楼和写着让人惊悚房价的别墅。然而同里,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是繁华商业区中最后的一片净土,最后一方桃花源。
到景区门口的时候已经快接近下午一点,天气异常闷热。网上订了客栈,电话里以为老板娘是一个50多的中年妇人,却不想,十分年轻。因为大家说最好吃也最正宗的同里菜就是这位老板娘做的,又鉴于身边有个小吃货,这家成了首选。
房子是标准的同里建筑,里面摆着几张木凳木椅,墙的两边悬挂着两只小木船,小木船上零散地摆着各式各样的酒,可以想象来同里的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到了夜晚,从景区回来,三三两两,互相介绍着,认识着,打打牌,喝喝酒,聊聊天,别是一番风味。很可惜,老板娘的厨房在装修。我和晓宇都觉得有些遗憾。好在,干净的房间和雕花大木床让我们很是欣喜,要是新婚的夫妻来,想必是极浪漫的吧。
放下行李,该出门吃饭了。之前做过攻略,选了同里人气非常高的一家小饭馆。饭馆是沿着小河建的,想必原先也是同里人家的房子,里面很小,坐在窗口,能看到清道夫在河面上摇着小船。饭馆右边墙面上有不知远方何处来的文人提的诗句,可惜我只记下了乌蓬摇船四个字。左边则是食客们的留言,大大的纸一张张叠着钉在墙面上,有的人写的密密麻麻,有的人则是三两句,比如,同里我来了,或是我在同里你在哪儿。文青们在同里来来去去,那些带着故事文字就这样留在了同里。
我们点了同里最有名的状元蹄。很是正宗的味道,状元蹄做的软硬适宜,扒开肘子香味扑鼻,夹一口在嘴里,半会儿就化了。甜度也刚刚好,少一分不够,多一份偏甜。都说江南的饮食偏甜,我却觉得这里的状元蹄完全可以代表江南的甜,那种甜是温柔的不沾喉咙的甜,就像温柔的江南人,让人觉得异常舒服。可惜走的时候老板没让我题字,不然我一定用大笔写上:最是江南甜。
邻座估计也是文艺人,吃吃饭喝喝同里自家酿的米酒,居然吟起了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的秋思本是沧桑凄凉的诗,在这里,却也在时光里变得温柔起来。我和晓宇笑笑,若是在别处吟诗,定被认为是傻的,可是在这里,连时光都慢了下来,一切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看,连窗台上的猫都在安静地午睡。
吃吃饭,看看景,等饱了,拎起小包包,去见见同里吧。游客并不是很多,我们慢慢沿着小河走。由于在门口买了套票,所以下午想要去看看同里的园林。大家说同里有“东方小威尼斯”之称,而同里的园林更是比苏州的拙政园更加有意境。 退思园是同里最大的园林,但其实并不大,一步一景,移步异景,说的也许就是退思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很是清幽。慢慢走,细细看,一个转身可能又是别样的风景,如果不是那么着急,可以坐在凉亭里,闭着眼睛,听风吹,想象这里曾经的生活的丫鬟小妾们,在院子里静静度步,看爬山虎爬满房檐,或是听夜深人静时窗底下传来低声细语的悄悄话声。在这样的环境中退隐思过,也是人生的一大满足了吧,远离功名利禄和城市喧嚣,只是看景,聊天,喝茶,畅谈人生。
沈从文说,我看过很多地方的云,走过很多地方的桥,喝过很多地方的酒,但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华的女子。同里,有很多的桥,我甚至觉得同里的桥是同里的魂,有水的地方就有桥,同里小河水流淌过的地方都有桥,据说共有49座,但你知道的,同里并不大。我一直想要浓墨重彩地来写同里的三桥,可是却不知如何下笔了。同里著名的三桥是长庆庆,吉利和太平桥,是同里百姓们对平安喜乐,健康幸福的美好向往。据说新娘们出嫁当天会在桥上走一走,消灾消难,吉祥幸福。听到新娘两个字,再也无法淡定,拉着晓宇在桥上走了两遍。
这样走走停停,已是傍晚,游客渐渐变少,小河两边亮起了灯,拉着晓宇在河边一家小饭馆坐下。招呼的是同里的老奶奶,说着苏州话,很是热情。沿河的小饭馆都陆续亮起了灯。长串的灯倒映在水面上,远处传来昆曲咿呀的声音。我和晓宇,坐着,小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河面上有人坐着乌篷船远远过来,摇橹的妇女和汉子们站在桥头,不慌不忙,摇橹声悠悠,小船划过,留下散开的水纹。坐在乌篷船上的人和小河边的人打着招呼,你并不知我来自哪里,我也不知你来自哪里,但是我们就在这儿相遇,然后再见。我有一刻晃神忘了自己在哪儿,也不想记起,不知是我走到了画里,还是画走到了我的眼前。果然,同里是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就那么坐着,你以为只是五分钟,却不想已经过了一个小时。
等慢慢走回酒店,已经九点了,同里的夜晚很是安静。同里人也早早入睡了。老板娘煮着茶在自己的小茶室里和远方的来客聊着天。幻想着有一天,我们老了是不是也可以停在这里。一天下来,很是疲累,洗完澡觉得小腿疼怎么也睡不着,和晓宇在同里的客栈看了两部电影,和小伙伴在一起,干什么都觉得很美好
第三章:同里人
第二天中饭还在昨天晚上那家老奶奶家吃的,晓宇许是累了,午饭后去了咖啡馆,而我,意犹未尽,背着我的小包,我要去看看同里的人家。那张一直在我脑海中的图画还未曾见到。
同里的房子和我们的差不多高,但是非常窄,就像把我们的房子一分为二。路面都是青石阶,很适合穿着软面的鞋子在上面慢慢走。已经是午后,同里人正在享受悠闲的午后时光。我扎起辫子沿着弄堂走,屋子传来里老奶奶唱昆曲的声音,老爷爷打麻将的声音,连这里的大黑狗都是懒懒地躺在石阶上。树荫下,乘凉的同里人早就摆开了木桌和小木椅,聊聊天,一个下午就过去了。因为不是景区,所以游客很少,难得遇到一两个和我一样来看同里人家的游客,大家擦肩而过或是点头笑一笑。
我慢慢走,忽然就看到了长排的房子错落在河面的画面。打开后门走下石阶就是小河水,河水慢慢流,日子悠悠过,时光就在这里过去了几十年。如果不着急,真想在这里坐上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做,傻傻发呆也好,也许,很多事在这发呆中就过去了。同里的弄堂真窄呀,刚够一个人侧身过去,那布满青苔的石阶让我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如今不知又在何处。同里真小呀,转来转去,又回到了原点处。同里人真热情呀,在小桥上和我打招呼的小宝宝,愿你平安幸福。
就这样离开吧,不要打扰同里人的生活,悄悄地离开。和晓宇在下午坐车离开,但离开的人离开了,自又会有新的人来同里。同里是清净的又是热闹的。
同里是一场梦,江南是一场梦,梦里咿咿呀呀,有时清醒有时糊涂,愿我们在这梦里都不要醒来。
最后感叹一下,七年前,我是那么土,却又那么瘦啊!

纪念同里归
2014年7月3日
PS:大家好,我是张小豆,一只写故事和炖鸡汤的豆, 文章顶上有个”小豆杂记“,击一下就可以关注我了,我就是脾气上来了,就会更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