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高山”的文化意蕴初探

在礼县、武山南部山区和甘谷南部山区有一个重要的民俗事像“点高山”。

点高山是在端午节的晚上(也有的是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在村庄周围选一个地方,通常选择在村里的主山的山头。届时全村倾巢出动,男女老少都来集会,举行篝火晚会,规模极其盛大。人们吃过晚饭,待夜幕降临,各自拿上准备好的柴草,乘着习习晚风,每个人擎一火把,汇成一股火的洪流,绕村庄游行一周,然后向选定的地点集拢,远远近近,便会出现闪闪烁烁的火光。到达点高山的地点后,把柴草堆积起来,然后请神降神,给神供奉上果蔬荤腥,再点燃堆积的高大的柴堆,吹响用桦树皮做的喇叭,或者敲响旋鼓,围着篝火,尽情欢舞,还要烧一些酒菜,大家分享。各村子点高山的时间有先后,远远望去,有的村子的篝火已经点燃,而有的村子还不时闪现着忽隐忽现弯弯曲曲的火链,像长蛇一样游动。这样的景象在四面八方都能看到,距离近的,顺风时还会传来隐隐约约的锣鼓声和喇叭声;距离远的,火光像梦幻一样虚无缥缈。

暗夜中,高山上,熊熊烈火燃烧起来,火光冲天,照亮了整个天空,黑夜背景下的火光那样美丽,给人无限的遐想,夜色中的篝火呈现的景色不仅美丽而且非常壮观。烟火直达天空,带着人们美好的心愿,直达天庭,好像就和神灵沟通了。用这种仪式来乞求六畜兴旺,庄稼丰收,表达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人们围着火堆尽情舞蹈,锣鼓喧天,欢笑声此起彼伏,整个大山成了欢乐的海洋。等到这一堆柴快燃烧完之后,最后要走的时候,有的庄里的人还要喊:雷雨到后山吃蔓菁去了。有的村庄则是由一人反穿皮袄扮成羊倌的模样,领着同伴烧香许愿,祭祀山神,祈求神灵保佑,五谷丰登,辟邪驱魅。有的村庄点高山还要请师公跳旋鼓,在由村上德高望重的老人点燃“高山”之后,鼓手们围着火堆“旋鼓”,往火堆中投“高山馍”,直到“高山”燃尽。

在黑暗、深邃、崇高、诡秘的暗夜背景之下,火把组成的游龙,点燃的熊熊大火的神奇、鲜活、优美、绚丽,梦幻般变化着涌动着,各种画面层出不穷,黑暗与光明如此强烈的对比,使人犹如身处梦境,或者来到遥远的天国和童话世界,让人充满了无穷的遐想。

点高山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的臣仆,重耳早年遭人迫害,被迫流亡,介子推忠心相随,并割股救主,立了大功。重耳返国主政后,他偕母辞避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放火烧山,结果他被烧死。为纪念他,遂定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
    “点高山”和断火寒食,极阳而至极阴的两个极端,被火烧死又用烧火来表示纪念,大概含有以毒攻毒的意思,加上断火寒食,构成了所谓的相反相成,这都是民间智慧的一种表现。至于介子推是晋国人,为什么原属秦国发祥地的人也来纪念他,这大概同“秦晋合好”有关。重耳的姐姐曾嫁到秦国,成为秦穆公的夫人,而秦穆公则把自己的女儿先是许配给重耳的侄子,后又改嫁给重耳,重耳被迫流亡时唯一接受他避难的,就是秦国;不仅如此,秦国还鼎力支持重耳返国主政,重耳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不能说跟秦的支持没有关系。秦晋两国之间亲上加亲的这种蜜月关系,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并且深入人心,以致于直到现在民间结婚时在门楣上写得最多的,除了“天作之合”,就是“秦晋合好”。

点高山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来源于古人对山神的崇拜,即为了祭祀山神。山神的崇拜,应当始于原始狩猎时代。 在狩猎经济时期,高山是人类生活中主要衣食来源之一。人们猎获来的野兽,其肉可食,其皮可衣。高山上生长的众多植物,其果实或植物本身,又成为人们采集的对象。山林里山魈野兽横行,它们面目怪异,力大无穷,人们就认为这是山里的守护神,将它们尊称为山神。狩猎带有偶然性,又有很大的危险与冒险性,因此,狩猎中既希望大有收获,又希望人身平安,当这种希望在现实中远远得不到满足,或者人们将一些偶然发生的事联系到一起思考时,人们便认为山有精灵在其中起作用,认为各种鬼怪精灵皆依附于山。最终,各种鬼怪精灵的名称及差异分界都消失了,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互相融合了。演变成了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皆有人格化了的神居住,这种神即为人们所传说的山神。在武山流传着一个关于牧羊人与野狼的故事:传说一个放羊娃无意间敲打了羊皮,第二天在林子里发现一堆死着的狼胎。放羊娃又一次使劲敲打羊皮,第三天又发现了死狼胎。于是放羊娃做了羊皮鼓作为驱除狼虫的音响,从此狼虫渐渐退远,羊倌们为了喜庆安宁的生活敲打着羊皮鼓跳起了狂欢的舞蹈。这便是羊皮鼓——旋鼓舞的雏形。这个故事表现了居住山里的人们对野兽侵害的恐惧,表达了通过娱乐祭祀山神,祈求平安的意愿。

我对这一独特的民俗现象感兴趣的是,他为什么都在秦人西垂文化圈内的地方?

礼县、甘谷朱圉山一带,武山南部山区,都属于秦人西迁后最先开始居住生活的地方,应当说这个民俗现象和秦人风俗在民间的遗留。无论这个民俗是祭祀山神还是纪念介子推,我个人认为都与秦人畤祭风俗有一定的关系,是畤祭文化在民间的遗留,也是羌戎文化和秦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

(0)

相关推荐

  • 孟云卿《寒食》中的“明朝为子推”是什么意思?

    带有"明朝为子推"句的诗句,出自唐朝诗人孟云卿的<寒食>. 孟云卿为唐肃宗时校书郎,和杜甫甚契合.诗歌风格文字朴实,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为主,也和杜甫相似.仅存诗十七首, ...

  • 少年说‖珺珺(13):梅雨时节: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禁火.扫墓.踏青.插柳等习俗. 清明节又名寒食,这是因为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国外的途 ...

  • 清明节的寒流在迎合什么

    似乎老天非常认可且重视清明这个悲伤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积极营造一种凄凉哀婉的天气以配合清明节的忧伤氛围.除了亘古不变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以外,大风降温也是保留性节目.这不,前两 ...

  • 读《乡愁里的福州》:探寻闽都文化意蕴

    作者:张翼 作家孟丰敏近期的作品努力探寻闽都文化意蕴,所著<乡愁里的福州>是一部讲述福州历史故事的集子.她的创作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集中讲述宋元以来福州的历史变迁.怀着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

  • 李远达:“歇午”与“夜宴”:《红楼梦》微观时间设置的叙事潜能与文化意蕴

    "歇午"与"夜宴"是<红楼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生活场景.午间和夜晚分别是小说人物睡眠与宴饮发生的时段.从表面看,中午睡觉和晚上宴饮是贾府作息时间 ...

  • 山东大汶口文化酒器初探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酿酒传统,近年来利用科技手段进行陶器残留物分析,使我们能够获得史前时期酿酒技术的直接考古学证据.本文对山东王因和西夏侯遗址出土的4件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进行微植物和微生物分析,初步揭 ...

  • 重读《围城》:长者及其文化意蕴--文史--中国作家网

    重读<围城>:长者及其文化意蕴分享到: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 戴波 2020年02月27日08:10原标题:<围城>中的长者及其文化意蕴提要:<围城> ...

  • 桂林古地名文化演变初探

    摘要:本文以桂林古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翻检包括正史地理志.地理总志.地方志.地理著作.笔记.舆图等主要记载古地名的文献,在梳理古地名数量和类型,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将地名文化解构为地名语词文化和地名实体 ...

  • 村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初探——以陕西彬州市为例

    [摘要]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专有名词,也是一定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反映.地名以其所具有的直观性.时代性等特点,不仅反映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了解当地的 ...

  • 隋代墓葬出土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初探

    隋代墓葬出土胡人类型与文化渊源初探* 杨 瑾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关键词:隋墓,胡人,胡服,胡汉交融 摘要:隋墓中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在随葬品所占比例较小,有武士.仪卫.仆从.马夫.驼夫.僧侣 ...

  • 小学识字教学如何渗透文化意蕴

    一.巧设汉字情境,丰富感性认知 情境化的汉字教学不仅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感受汉字的魅力.情境化汉字教学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对汉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学生喜爱.熟悉 ...

  • 谢伦灿:文化意蕴体现作品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德国歌德用语.在<搜藏家和他的伙伴们>一书的第五封信里提出.用以表述艺术作品的内在精神.指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指蕴藏在文化形式 (包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