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和尚念歪了经!看那《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本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句佛经名言,出自《金刚经》,传说这句话让历史名人六祖慧能顿悟了人生真谛。

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要搞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必须要放在原文中,结合前后语言环境,来综合理解。

据说,原文是这样的: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这个文章,我读了半天,理解不了是啥意思。

这个,不应该呀,还有我看不懂的古文?

又仔细看了一遍,才发现原来是断句的问题!

这段话,应该这样断句: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

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

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

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香味声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

世尊:”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翻译过来就是:

佛对须菩提说:“噫吁嚱!当年燃灯佛否统治如来地区的时候,在佛法(治理国家)有什么可称道的吗?没有。”

世尊说:“ 当年燃灯佛统治如来地区的时候,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须菩提说:“噫吁嚱!菩萨能使佛教世界(国家)兴盛吗?不能。“

世尊说:“为什么呢?那些所谓兴盛的国家,因为不兴盛,所以才号称兴盛,如此而已。“

须菩提说:“各位菩萨、摩诃萨!实事求是,活在当下,才能内心清净。如果心不停在当下,就会产生动念;如果心不停在当下,就会受外界的诱惑而产生欲念。人的一切欲念都是由于不能活在当下而导致的。“

须菩提说:“比如有人,说他的爱象须弥山王一样,噫吁嚱!你说这个人是不是大爱呢?”

须菩提说:“这个人在说大话啊!“

世尊说;“为什么呢?”

佛说:“因为和爱不同,所以才取名叫做大爱啊。“

背景交待:

佛,即今日云南昭通永善县一带地区。

世尊,指释迦牟尼,在佛的南面。

如来,包括了佛和释迦牟尼。

然灯佛,即燃灯佛,是如来的一部分。

须弥山,位于今日中国湖北、湖南、江西交界地区。从面积上讲,须弥山比如来还要大。

须菩提,即是须弥山。

“于意云何”,感叹词,相当于《蜀道难》中的“噫吁嚱”。

空色,本意指夜昼(黑夜和白天),后来引申为阴阳,无有,这里引申为静动。

古代的身,有的地方通“亲”,即爱,《广韵》载:“身,亲也。”又载:“亲,爱也。”

小结:

这段经文,实际上是佛、世尊、须菩提三人的对话,换成今天的语言,就是三个地区的领导人,在一起探讨如何治国理政的。

这段经文的中心意思,就是治理国政,要活在当下,实事求是,不要贪多图大,歌功颂德,粉饰太平。

这个,和《道德经》里的一些思想颇具相通之处,大家可以仔细体会: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