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山水画大家陈汝言

陈汝言(公元14世纪中),元末明初画家、诗人。字惟允,号秋水,临江(今江西靖江)人,居吴县(今江苏苏州)。能诗,善山水,与兄汝秩(字惟寅)齐名,有“大髯”、“小髯”之称。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近宗赵孟頫、王蒙,行笔清润,构图严谨,意境幽深。与王蒙契厚,相传王蒙知泰安面对泰山作画三年始成,汝言过访,适大雪,遂用小弓挟粉笔弹之,改为雪景,其巧思奇绝,王蒙即改题为《岱宗密雪图》。汝言风流倜傥,有谋略,张士诚据苏州尝参与军事,明洪武初官济南经历,后因坐事被杀,临刑犹从容染翰,人谓之画解。

陈汝言有《荆溪图》,《百丈泉图》,《仙山图》,《罗浮山樵图》,《雪景山水》,《密山柴门》等作品传世。

陈汝言有《荆溪图》,《百丈泉图》,《仙山图》,《罗浮山樵图》,《雪景山水》,《密山柴门》等作品传世。

《荆溪图》轴,绢本,墨笔,纵129厘米,横52.7厘米,上有倪瓒长记和周砥、郑元佑、虞堪、王蒙、张经、王光大、陈植、张田、荆南樵人、陆大本、张监等诗题;至正二十年(1360)作《百丈泉图》轴,纸本,墨笔,纵115.2厘米,横46.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左上有小字自题:"至正庚子(1360)正月二日,庐山陈汝言写",上有张经、赵质等5人诗题。《荆溪图》、《百丈泉图》均图录于《故宫书画集》。著有《秋水轩稿》。

《寒山柴门图》立轴,纸本墨笔,31×30cm,1370年作

《仙山图卷》此图绘仙山、楼阁、古松,从造型及用笔用墨乃至用色均与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相似。画中对群山造型的描绘,没有用习常的以皴为主的表现手法,而先是用简练、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山的形式、结构、走向,不着皴笔,后又填以颜色。这单纯简约的处理,赋予仙山之灵气。对树的造型设计也别有用心,其体态古拙、变形夸张,用线细润;丛树的主干也采用了空勾填色法,松枝开张如伞状,可见作者有意追求一种较强的装饰趣味。这使松树的形象在与群山互为映衬的对比中呈现出优雅的姿态。画中还有瀑布、流水、小桥,左右两边邻水的岸上也有人物在活动。最有趣的是右边的那组人物场景,只见丛林间的空地上,有一童子伸开双臂似在跳舞,引得对面两只仙鹤也展翅起舞;旁边一高士斜卧于地,好似在悠闲地欣赏着眼前的美景。全图追求晋唐人的古法,显示出对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之主张的崇尚。诸多细腻地刻画、精心地设计,均体现出陈汝言对仙山佳境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古代文人理想中的家园。

《仙山图卷》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罗浮山樵图轴》画面峰峦层叠,一瀑飞溅,负担士子蹒跚而行,情思高旷。画法宗董巨,如山石的长披麻皴、山顶的矾头、水边的蒲草等,同时用笔又较繁细劲利,呈自身追求。陈汝言等一批元末“吴门”画家,承绪宋元文人画传统,虽未取得重大突破,却为“吴派”的诞生起了先导作用。

《罗浮山樵图轴》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早春图轴》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荆溪图轴》此图画是应当地望族王氏后人的请求而画。近景以平房为主体,全用直线,随意交错;远山近树及宽阔溪流的描绘,笔法工致细微。于古画中亦为奇格。

《荆溪图轴》绢本墨笔,纵129厘米横52.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雪景山水》

《百丈泉图》图绘群山层叠,一峰高耸,两山之接合处有山泉从高处喷涌而下。坡岸上树木林立,枝叶茂密,有茅屋、楼阁错落其间。山谷中村落隐现。溪水潆洄,汇成大河,远处对岸,峰峦犹现。山势圆匀,作长披麻皴,是董、巨法,但时断时续,却有些王蒙的解索皴的意味。碎石堆叠,形似“矾头”,近树枝干挺直,粗笔点叶,略依循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及巨然《层岩丛树图》的衣钵。其时已是元末,山水画总的在趋向简率、写意。如陆广、赵原、方从义等画家,无论构图、笔墨,都渐现简练、率意,而王蒙虽然构图上依然繁、密,但在笔意上日益苍莽、抽象。陈汝言则用笔虽见粗阔,但勾、皴依然缜密、清润,可以看出王蒙对他的影响。

《百丈泉图》纸本墨笔,纵115.2厘米横46.7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