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体悟:李小荣经方医案

1瘀痰头痛案
罗某,女,48岁,农民,06.8.13初诊。
跌伤后头痛年2余,呕吐3个月。
04年5月跌伤后脑枕顶部,行颅脑CT检查示“枕顶部皮下血肿”,后头部搏动样跳痛至今,头痛剧烈时偶伴有呕吐。近3个月来出现呕吐每天3-5次,尤以饭后吐甚,吐出食物后自觉好受,感头昏、手麻。发现血压高:3个月来140-160/90-100mmHg;服用复方罗布麻、复方丹参片无效果而求治于余。纳食二便及睡眠尚好。
刻诊:形健体壮,语声洪亮,舌淡红苔薄;脉左弦右涩细。
嘱停服复方罗布麻、复方丹参片。
诊为1,颅脑外伤后综合征;2高血压。
辨为头痛,瘀痰积久蕴结,交阻厥阴经脉证
拟活血化瘀、降逆平冲
择吴茱萸汤、旋覆代赭石汤合方化裁加活血化瘀法
旋覆花9g代赭石30g吴茱萸6g姜半夏15g茯苓10g陈皮9g丹参18g赤芍24g醋玄胡18g川牛膝18g党参15g炙甘草6g生姜3片红枣3个三七粉4g冲服;6剂。
8.13二诊,服上方1剂而不吐,头痛手麻头昏渐失,饮食睡眠佳。脉左寸关弦紧弦右寸关弦,双尺沉。守方6剂。
8.19三诊,诸症失后未作,双尺沉,寸关仍有弦感。予补肾填精、活血化痰善后:六味地黄、二陈、四物汤加红花、丹参、鸡血藤、砂仁、三七末;六剂。
随访至今未发。
2肝阳不足右胁痛案
余左,39岁,干部。因反复右肋下抽挚样痛不适5年再发伴畏寒6天于2007年9月6日来诊。
在外院B超检查发现胆囊壁毛糙增厚,胆总管模糊不清;大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现感右肋下抽挚样凉痛不适、稍有胀感;在天气变凉时明显加重;伴畏寒怕冷。患者因风心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服用华法令、倍他乐克7年,现仍在服用。纳食二便睡眠平。无口干口苦。去年春季有类似发作余予4剂温肝养血疏肝解郁方药得缓。
刻诊:体瘦神倦,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润;脉尺弱左虚右虚弦。
诊断:1.慢性胆囊炎、胆道感染;2。风心主动脉瓣置换术后。
辨为肋痛:肝阳不足证。
当归四逆汤、小柴胡汤合方加味。
炮附子生牡蛎各12g先煎    生柴胡15g   黄芩6g    黄芪20g   当归10g   干姜9g   姜黄9g   木瓜9g   炒赤芍18g   茯苓10   炙甘草6g  吴茱萸6g   砂仁6g   细辛3g大枣3枚。   4剂。
复诊:07.9.10,
 肝区抽挚样痛已缓为隐痛,痛有减轻;畏寒怕冷好转;每夜晨起发现上半身有少量汗出,诉汗出后感觉轻松。舌质淡红苔薄黄而润;脉重按无力左滑右弦涩。
炮附子生牡蛎各15g先煎    生柴胡15g   金钱草30g    黄芪20g   当归10g   干姜9g   姜黄6g   木瓜9g   炒赤芍18g   茯苓12g   炙甘草6g   砂仁6g   大枣3枚。   4剂。
三诊:07.9.13,
肝区偶有轻微隐痛,舌质淡红苔薄根部淡黄而润;脉沉取无力左缓右弦涩。
考虑二诊金钱草30g误!脉仍沉取无力左滑变缓中阳有损!改回初诊方:炮附子生牡蛎各16g先煎    生柴胡15g   黄芩6g    黄芪24g   当归12g   干姜10g   姜黄6g   木瓜9g   炒赤芍15g   茯苓15 g  炙甘草6g  吴茱萸6g   砂仁6g   细辛3g
 
大枣3枚。   4剂。
四诊07.9.19,
肋痛未作,纳食二便及睡眠平。舌质淡红苔薄黄而润;脉重按无力左滑右弦涩。
以当归四逆汤加味善后:
当归15g    黄芪30g    炒赤芍15g    干姜10g    木瓜10g    茯苓10g    桂枝9g炙甘草9g   鸡血藤15g   吴茱萸6g     通草 3g    细辛3g     生姜3片   大枣7枚。   4剂。
3肝阳虚郁心下痞证
邹男,21岁,建筑工人.
2006.7.2二诊:脘胀不适,晨起为著,反复2年再发十余天,初诊服黄芪建中汤4剂效不显,纳眠二便平;时有嗳气,得嗳略舒.体瘦声低,颜黑唇黯;舌质淡红苔白润;双脉沉细而迟.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断为心下痞证肝阳不布肝气不舒致中焦气机升降失调;血分血虚血寒!
拟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散、丹参饮化裁;
处方: 当归12g  炙甘草9g  桂枝9g  炒赤勺9g  通草6g  吴茱萸3g  生姜3片  姜半夏9g  细辛3g  党参10g  厚朴12g  醋柴胡12g  炒丹参15g  苏木9g  炒只壳9g  (檀香砂仁)各3g 后下  焦神曲10g  大枣6枚        ×7剂
06.7.13三诊:药后胀消;昨天下午在工地饮冷泉水后胃脘痛,隐痛喜按;嗳气已失,晨起脘胀;乏力易倦,纳减不饥;睡眠二便平.舌质淡黯苔白润;双脉细左有力右稍弱.
考虑素体阳虚,饮冷伤中;选附子理中汤合香苏散加味.
处方:炮附片9g先煎  党参15g  炒白术10g  炙甘草10g  干姜9g  吴茱萸6g  苏木10g  炒只壳9g  当归9g  台乌9g  醋香附9g  陈皮9g  南山查15g  紫苏9g                   ×3剂
06.7.16四诊:服2剂即痛失;脘有嘈杂感,纳少乏力.守方3剂.
06.8.15五诊:贪凉饮冷后胃脘痛胀间作.自行作B超检查:肝脾胰(-),胆囊壁稍毛糙;大肝功能(-);乙肝两对半:小三阳.舌体厚胖质淡红,苔白;双脉略涩.
处方:黄芪30g     党参15g  焦白术9gg  炙甘草9g  高良姜6g     陈皮9g  台乌9g  紫苏9g  醋香附9g  炒丹参12g  桂枝6g      炒白芍9g    大枣3枚      红糖30g分冲服 三七粉3g分冲服    ×7剂
06.8.26 六诊:脘胀偶作而轻,乏力不耐劳作,全身汗大淡黄(素有黄汗史).舌质淡红苔薄;脉右缓左弦略涩.
 守上方桂枝改为7.5g                                  7剂.
07.9.18随访愈后至今未复发.
按:1.三诊方苏木只壳为药对,行血除滞消胀;南山查取活血健胃之用
2.五诊方用红糖代饴糖.
4便秘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腹痛寒热夹杂案
   谭 细女  ,女  , 53岁  , 2007,1,5初诊
反复腹痛伴便秘5年,下腹部发阵性隐痛3天,痛甚时常弯腰曲腹且喜按,夜痛难眠,中脘部有凉感,伴畏寒,出冷汗,哎气及频频恶心而未呕吐,纳差易饱.大便日行一次便结不畅,无里急后重,便时矢气多,便后腹痛暂得一时减缓,粪便表面挟杂有膜状物,无血便.但肛门时有灼热感,尿短有灼热感及咽喉部有灼热感,口干而不欲饮.近月余感冒迁延不愈.
舌质淡润,苔薄白根薄黄,舌下静脉瘀粗.
 脉:右弦实略涩,左尺弦滑而实.
2005.08.12 市五医院电子肠镜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诊断:一.西医诊断:慢性非特异溃疡性结肠炎;
     二.中医诊断:腹痛,寒热夹杂证.
病机:1.中焦阳虚而为寒(脾虚寒);2.肝肾阴虚夹湿热;3.表虚营卫失调;4.病久络瘀津气血流通不畅;
治法选方:温脾阳和营卫,清化下焦湿热兼护阴化瘀:乌梅汤加味.
处方:制乌梅20    花椒3    黄连6    蛇舌草18    炮附片3    桂枝9    黄柏10    丹参30    干姜10    白芍12    党参15   生建曲10   北细辛3    赤芍15    当归9    炒只壳9        X4剂
 2007.1.28二诊:进药1剂后即痛缓,现 已服3剂,偶有下腹一过性针刺样痛,近3天早上大便挟杂血,大便量多而畅.肛门灼热感、恶心、哎气、脘凉均消失;仍出冷汗和咽部有灼热上冲感,纳眠可.舌淡偏润薄黄根部黄厚腻苔,舌下静脉同前.双脉弦实略有不畅,左寸稍弱.剩下最后1剂药把花椒剔除嘱继服.
 处方 :制乌梅15    炮附片3    生地12    当归9    党参15    干姜6    赤芍12    丹参30  黄柏9     黄连6     白芍9     鸡血荇15        X6剂  
愈.嘱慎饮食......
5嘈杂案
徐某  女  34岁  农民 07.6.25 初诊 
反复胃脘嘈杂灼热疼痛不适15个月,夜半及饥饿时加剧;无哎气难矢气,晨起口干苦但饮不多;食少乏力而体倦,二便平.体瘦颜黯;舌质淡苔厚白腻;脉左细弦右细弱;剑突下有压痛。
(市一医院07.3.6)胃镜:胃体、胃窦炎性表现。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
诊为嘈杂:中气不足,寒热夹湿郁而化火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辛开苦泻甘调.
处方:半夏10g   黄连3g   蒲公英15g   生甘草6g   石斛9g   百合18g  干姜3g 黄芩9g   党参15  大枣1枚  生姜2片   台乌9g  制黄精10g  白叩6g     紫苏9g 丹参15 g                                  7剂
07.7.5来电诉诸症明显缓解,纳增体和.嘱原方续进7-10剂\并注意饮食......
按:对慢性胃炎,不论是疼痛\痞胀\嘈杂,我均用半夏泻心汤化裁加味;临症效果甚佳.
       常谓:"半夏泻心汤是胃肠天下第一方"!
6涂木英,女,40岁,体重40公斤,07.9.3初诊.
头重身困、脘痞嘈杂、恶心呕吐、时吐清涎半年求治.
今春以来头重身困、脘痞嘈杂、恶心呕吐、时吐清涎.B超检查:肝回声均匀,胆囊壁较毛糙;大肝功能检查:G-GT90u 、AST131u、ALT494u;乙肝两对半:大三阳.2001年胃镜诊断:浅表性胃炎伴胆汁返流.至前天止在市二医院静脉用甘利欣、丹参针、门冬氨酸钾镁15天,症状无改善.现头重身困、全身酸软、气短胸闷、恶心呕吐、时吐清涎如晕车状;脘痞拒按以饭后甚;嘈杂畏食萝卜海带、纳少厌油;呕吐频作色黄味酸;时欲嗳气不出,矢气不得;时唾无味之清涎.睡眠可,大便每周2次,夹不消化物.
刻诊:神疲面黯,舌淡苔薄质润;脉右弦沉取尺有力,左弦略涩有力.
病症繁多,治取中州.附子理中汤加味.
处方:炮附子6g先煎       生晒参9g另炖        炒白术10g         茯苓g10       干姜9g       炙甘草9g        炮内金9g      炒谷芽9g          生神曲10g         砂仁3g         藿香3g         广木香3g         生姜3片         红枣3枚           7剂
07.9.7二诊.诸症得减,大便2日一次先鞭后成形.舌质淡苔薄白.脉略涩沉取乏力.
守方再进7剂.
07.9.15三诊.9月10号进食米粉过量和淋雨受凉致感冒不适,脘腹时疼,嗳腐吞酸,心下压痛.乏力眠差,大便一周3次.舌质淡红苔滑苔面有双涎沫线;双脉实大有力,右脉大于左脉.
胃腑食滞,脾阳气亏.
处方:焦白术6g         焦三仙9g         干姜6g         法半夏7g         厚朴9g         砂仁6g        茯苓9g         益智仁3g 炒枳实7g         炒谷芽9g          炮内金9g           炒莱菔子打 6g          连翘3g         大黄炭3g      陈皮3g   3剂
07.9.17四诊.服药2剂后诸症得缓,纳食仍差,心下时满胀作痛;大便日一行,夹不消化蔬菜.腰冷重如有物缠,四肢时有抽筋;晨起但头汗出.舌质淡红苔薄,脉右缓而涩,左实有力.
食滞停胃,脾络失和,寒湿下注肾经.合方治疑难:选桂枝加大黄汤合甘姜苓术汤加味.
处方:桂枝9g         白芍18g        炙甘草6g        干姜6g    茯苓12g       炒白术10g        大黄炭3 g     焦三仙6g炮内金6g        炒枳实6g          石斛9g          鸡矢藤12g         鸡血藤12g         生姜3片         大枣3枚         4剂
07.9.21五诊.腰冷重着已缓;抽筋未作.纳差神倦,时作叹息;右胁下胀痛不适,以晨起为重.大便日一次.
舌质淡红苔薄而润;脉左弦有力,右弦细无力.
胆郁失畅,脾胃尚弱.取抑木扶土法,选小柴胡合柴芍六君子汤.
处方:醋柴胡18g       黄芩6g       党参10g       法半夏6g         茯苓10g         炙甘草6g          白芍10g       赤芍10g生麦芽15g          广木香 6g           砂仁6g        炒枳实6g        陈皮6g            生姜3片          大枣3枚          6剂
07.9.29六诊.右胁下胀痛得减,纳增神振,二便平.舌质淡红苔薄而润;脉弦.
处方:醋柴胡18g      黄芩6g       党参10g      法半夏6g       茯苓9g       炙甘草6g       炒白芍15g      炒赤芍15g      生麦芽15g          广木香 9g           砂仁6g        炒枳实6g        陈皮6g            生姜3片          大枣3枚          9剂
07.10.8七诊.右胁及心下稍胀痛,饱后明显;大便稀溏.精神好.
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而虚.
处方:醋柴胡18g          黄芩9g           党参9g          法半夏6g          茯苓9g           炙甘草6g          炒赤芍15g      焦三仙9g         广木香 3g        砂仁6g       炒枳实6g        佛手6g         川姜黄9g  生姜3片       大枣3枚      7剂.
7肾精不足虚阳不潜失眠案
袁某,女,32岁,乡干部 ;
06年11,20,初诊:失眠6年,伴梦多,夜尿频;素来畏寒肢凉,喜温饮.产后起病,产期服红参1条后失眠,腰酸;易感冒;脉双弦细,左尺弱;舌质淡嫩苔薄白.
辨为失眠:肾精不足,阳虚不摄,虚阳不潜,心肾不交;拟温潜法温补肾精,交通心肾.
处方:熟地18  茯神10  淮牛夕18  远志10  砂仁6  山萸肉12  炒泽泻3  黄连2  昌蒲9   生龙骨粉15  山药15   肉桂4   夜交荇15   甘松9    X6剂
处方2 因工作繁忙,不便煎药. 予浓缩桂附地黄丸200丸X2瓶;每服8丸日3次.
06年,12,20,二诊:服水煎剂6剂及桂附地黄丸1瓶后诉睡眠好转,但仍梦多;时自惊醒,夜尿服水煎剂时减现仍频.舌质淡苔厚;右脉弦,左寸关弦左尺弱沉而细.
处方:生五花龙骨打15 生牡蛎15  炒附片6(三味另包先煎)  熟地18  淮山药15  茯神10   山萸肉15   炒泽泻3   砂仁6   远志9   昌卜6  甘松9  肉桂3  黄连2   夜交荇15   淮牛夕15             X5剂
诸症得安嘱服桂附地黄丸三个月.
8水心病重案
曾某, 女, 57岁 05.12.27诊
胸闷气逼数年,再发加重伴脚肿畏寒半年
 患者自诉几年来感胸闷气促,心悸怔忡,尤以劳累后诱发或加重,心悸甚时伴头昏,乏力,出冷汗,需卧床休息十多分钟渐缓,后渐出现下肢浮肿及运动时胃脘水振音感,水肿甚时延及腰,以午后为甚,下半夜肿可退至膝下,伴畏寒肢冷,干咳.经服实脾饮数剂肿可消,精神好转,但停药后又复发.夜卧常需半卧半坐,睡眠时好时差,夜伴口干欲饮,饮温水量中,食纳尚可,尿清长,大便日行一次,质硬坚,久坐努责而不畅.
 既往史:20岁时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术,发现高血压1年.体检:体温36.8摄氏度,血压计150/100mmHg.颜面虚浮而色黯,唇绀,颈V怒张,肝颈V返流征(+),心尖搏动点明显向左下移位至左乳头下,心音增强心律81次/分,律不齐,早搏频繁(卧位时听诊明显,时闻三联律,四联律) ,心尖区闻及2级SM,左肺中下部可闻及细湿罗音,肠鸣音亢进,肝肋下可触及、质中,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及大腿.
舌体胖大而润质紫黯边印,苔薄黄;双脉代:左弱细略滑左尺弱而短;右弦细滑应指有力.右尺稍弱.
诊断:一。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律失常,频发早搏;心功能不全,心衰度.
          二。 阳虚水停水肿:凌心犯肺、水瘀互结;
治法:温阳化气,活血利水:真武汤+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味.
 处方:炮附子9    白术12    桂枝6     葶苈6   桃仁9   生黄芪18   泽兰9   当归9   白芍9   茯苓神名15   生姜9  大枣2枚   红花6   党参15  丹参15 炙甘草6   陈皮3   郁金6   冬瓜皮9           X2剂 
服一剂后胸闷气逼加重,改住院治疗。
按:思之本案诊断辨证大体不错;治疗方法有误:甘味补气壅塞气机太过行气不及!
       今录于此,求教于高明!诚盼斧正。。。。。。
9水气病水瘀互结证
肖某,女,60岁,农民,泉洲泉港人。2007.7.16.初诊
活动后心慌气短伴眩晕3周;因乏力甚多次静脉用药滴脂肪乳剂后稍有好转不日又复如故而来求治。询之口不渴,尿清长。
刻诊:神倦眩晕欲仆;颜面黯黑漫布水斑、唇瘀斑紫。
舌淡红质略嫩边瘀黯、苔薄中及根部浊腻白厚、舌面水滑。
双脉弦大而涩。
诊断:水悸、水眩水气病水瘀互结证。
治以温饮平冲、化瘀化痰。
方选刘渡舟的苓桂茜红汤、苓桂二陈汤合方加味。
处方:茯苓30g       桂枝9g       生白术9g     炙甘草3g     制半夏9g    陈皮6g茜草9g     红花9g     丹参18    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另包先煎     生姜3片;    四剂。
07.7.26二诊:活动后心慌气短及眩晕明显好转。感行走后腰膝酸楚。微有口干,纳眠可。
颜面虚浮、唇黯瘀斑;舌质偏黯,苔黄厚腻质略干。
脉:右弦滑,沉取弦而稍而细;左弦大而涩,沉取芤虚。
辨为肾精亏虚之本渐露。
处方:熟地黄15g     山药15g     山萸肉12g      丹皮6g      茯苓12g     泽泻9g砂仁6g     茜草9g    红花9g     丹参15g     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另包先煎  四剂。
07.8.2电话反馈诸症得愈。嘱购金匮肾气丸服三个月。
10小柴胡颗粒调治经期延长案
王某,女,25岁,已婚尚未育,泉洲某院护士。07.8.2诊。
近三个周期月经经期延长达二十多日,经量少色鲜红,夹少许血块。伴腰酸及胸闷乳胀。
脉弦细;舌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
辨为肝气郁滞。
嘱禁房事;忌腥冷。
与小柴胡颗粒2包,日三次开水冲服。
疗效:三天经量渐少,护垫由原来的四片减为两片每日。服至一周即经净。嘱坚持服小柴胡颗粒共一个月。
按:1.后随访月经正常。
2.本案肝气郁滞经期延长患者不愿煎服中药,原想开逍遥丸但考虑丸剂可能没冲剂小柴胡颗粒效果来得快,而且7月份本人在泉洲坐诊期间大量处方用小柴胡颗粒觉得应手,对该药厂生产的小柴胡颗粒质量信赖。泡服口味辛苦甜味不明显,而有些厂的喝起来很甜。。。。。。
11中阳不振水眩、脘痞案
吴某,女,53岁,小学教师.07.1.23.
晕厥忽作40秒左右自醒后恶心呕吐未消化食物,吐后自觉轻快,伴肠鸣腹泻 ,无发烧及腹痛不适,乏力脚软,胃脘痞闷如塞,眠差梦多,纳食尚可.
曾做胃镜示:十二指肠溃疡、浅表性胃炎(胃窦为主)伴胆汁返流.01年行胆囊摘除术.
刻诊:神疲乏力,头晕脚软;口中无味、纳差、口水多.
舌体淡红偏黯苔薄净质润;脉左寸关弦紧,尺弱;右脉弦涩.
辨为水眩、脘痞:中阳不振;寒水泛逆,水瘀互阻证.方选苓桂术甘汤合平陈汤加温肾化瘀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
处 方:茯苓30g     法半夏15g  益智仁12g   丹参30g  制苍术10g   砂仁10g另包打后下   桂枝10g  陈皮10g   干姜10g   川芎10g   制黄精15g   炒白术15g   制厚朴10g  淫羊霍10g   枸杞子15g  仙茅10g  生姜3片        大枣3枚            X4剂
07.1.29二诊:舌黯嫩淡胖而润,苔厚白转糙腐;左尺稍起,双脉弦紧.诸症得减,已无口水.阳虚湿阻脘痞证.
守方:茯苓30g  法半夏12g 丹参30g  制苍术10g   砂仁10g另包打后下   桂枝10g陈皮10g  干姜10g  川芎10g  生白术15g  制厚朴10g  淫羊霍10g  枸杞子15g  仙茅10g  淮牛夕10g  川断10g  神曲10g  草果6g  生姜3片  大枣1枚        X7剂  
07.2.5. 舌淡红略黯苔薄润;舌下络脉紫.右脉细弦,左脉细尺弱.感体力精神稍差脚软,记忆力差反映迟钝。右胸部旧伤后现发损疼痛。阳虚之体,拟温阳益气法.
处方:炮附片9(另包先煎)   山药15  丹参24  黄芪24  炙甘草9  熟地15      茯苓24枸杞15  炒白术15      三七打6      山萸肉12     炒泽泻9      肉桂3     砂仁后下9      川断9        ×5剂
附:06.11.22阳虚湿困浮肿证:                       
处方:炮附片另包先煎10g  砂仁9g      车前子12g  桑白皮6g  茯苓15g  熟地15g  黄芪30g  川牛夕15g   陈皮9g  干姜9g  北五加皮12g  丹参15g  泽兰10g  生姜引    X4剂
06.11.27脚转轻巧,便溏。左脉细尺弱,舌淡苔薄.
处方:炮附片另包先煎10g  砂仁12g  车前子10g   茯苓30g  熟地15g   陈皮10g  干姜9g   北五加皮10g  丹参15g  泽兰12g  淮牛夕12g     生姜引   X7剂
12糖尿病阴阳不足夹瘀案 
邹自坤,男,63岁,07年7月18日
脉:右弦涩而实;左寸关弦细,左尺弱而无力。舌质黯红而苍老,苔薄白而滑。面色虚浮,唇黯瘀斑。
发现糖尿病5年多,平常服消渴丸。头晕乏力半月,双足浮肿5天,远视力下降,口干渴饮日饮3升,欲微温水。双手手套区麻木,腿脚时有搐搦。夜尿略多,大便平,纳食睡眠可。
辨为肾阴阳不足夹瘀证:肾气丸加味。
处方:(生牡蛎15 g炮附子7.5g )另包先煎    黄芪 18g       熟地18g       丹皮10g      丹参15g     当归 9g    山萸肉 15g     茯苓10g       三七6g打        肉桂1.5g    生白芍18g     山药18g      炒泽泻6g      桑椹12g       桑枝12g      鸡血藤15g     泽兰9g                   X4剂   诸症得缓,自行再进4剂而平。
13痰气郁火干咳案
 吴某,女,成年人,干部。2007.11.19诊。
赴宴后3天来夜卧难眠并干咳、舌尖麻痛、咽中及胸骨后烧灼感。二便平。双脉细而滑数,沉取无力。细察舌未见溃疡、红肿等异像;舌质淡体胖厚而苔薄润滑;
辨为痰气郁火上冲之症。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温胆汤化裁。
处方:生牡蛎18g生龙骨18g先煎柴胡12g黄芩3g姜半夏18g茯苓12g陈皮9g炒枳实6g炒竹茹3g胡黄连6g浙贝母6g生甘草9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
效果:当夜未咳得安。一剂知,二剂已。
14鼻炎案
谭某,女,18岁,高三学生。07。11。23初诊
反复鼻塞、鼻干、左侧头痛连及颊部疼痛不适1年余,再发10余天兼记忆力下降。
去年行脑部CT检查:左下鼻甲肥大。纳食二便睡眠平。舌淡红苔薄白;脉弦而有力。
处方:生柴胡15g黄芩9g姜半夏9g党参6g生甘草6g鱼腥草15g蒲公英15g辛夷花9g生姜3片大枣3枚,7剂。
07.12.1二诊
鼻塞已畅、头痛已解;左颊部仍疼不适、鼻干、咽喉痰多。
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而有力。
处方:生柴胡15g黄芩9g姜半夏9g太子参9g生甘草6g鱼腥草15g蒲公英15g生薏苡仁24g辛夷花9g炒苍耳子6g桔梗9g生姜3片大枣2枚,7剂。
07.12.8三诊
鼻稍干、咽喉痰多,为黄色痰难咯出。大便干结。舌淡红苔黄腻,苔较前转厚且黄;脉弦滑而数有力。
予小陷胸汤、排脓散、苍耳子散合方加味
处方:姜半夏12g浙贝母15g瓜蒌18g赤芍9g炒枳壳9g桔梗9g生甘草6g炒苍耳子6g辛夷花9g鱼腥草15g蒲公英15g黄芩9g红藤20g  7剂.煎药机代煎温服。
07.12.17四诊
左鼻孔边痒痛连及左颊部疼痛3天。大便偏干。左鼻孔边见2个疱疹色红。
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予小柴胡颗粒12包,每次2包日3次开水冲服。
12.19电话告知已愈。
15脾虚食湿夹滞脘胀案
吴某,女,教师,53岁。2007.12.6诊
食柿子一枚致腹泻后乏力、胃脘胀满不适2天。
舌淡红苔薄;脉左细而紧,右关滑大。心下按之痛而拒。
因胆囊炎、胆管炎、胆囊结石曾行胆囊摘除术, 术后遗留胆管炎常反复发作;有中阳不振水眩、脘痞史。
中阳不振气虚夹滞(食、湿)
处方:姜半夏15g干姜9g黄连1.5g黄芩3g党参12g炙甘草6g草果6g大枣18g炒神曲10g广木香9g制厚朴6g金钱草18g川姜黄9g,四剂。
复诊:诸症已失,心下按之稍痛。舌淡红苔薄;脉左细,右略缓。
处方:姜半夏12g干姜9g黄芩3g党参12g炙甘草6g桂枝9g炒赤芍9g大枣15g炒神曲10g广木香9g制厚朴6g金钱草15g川姜黄9g炮内金10g,7剂。
16加味小柴胡治经期口唇疱疹案
肖某,女,干部,2007.12.20诊
左下唇皮肤粘膜交界处疱疹倂疼痛伴左颏下肿痛4天。
询知月经今日为第3天将干净。
疱疹已破溃;左颏下触及2枚肿大的淋巴结,有明显触痛。
舌淡红苔薄净;脉右细左寸部滑有促像。
风热毒邪郁结于少阳经,少阳经枢不利,气机失畅,久则痰热互结,循经上攻。
 选方: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柴胡15g黄芩9g太子参9g姜半夏9g生甘草6g连翘30g板蓝根15g蒲公英15g生地15g瓜蒌15g生姜3片大枣3枚。2剂。
17寒痹并鼻鼽案
李某,女,60岁,2007.11.25初诊
左肘及肩关节疼痛、不能上举和反转运动月余,近期鼻炎频作,鼻塞清涕。一般情况可。
面白体瘦。左肘及肩关节无红肿等现象。
脉平,舌淡红苔薄。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史3年前经我予中药3个月治愈。
考虑痹症和鼻鼽。
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黄芪20g桂枝10g赤芍10g当归10g生柴胡15g黄芩9g党参6g生甘草6g法半夏9g片姜黄6g辛夷花10g生姜15g大枣4枚。5剂。
2007.12.1二诊
鼻稍塞;肢节疼痛未减,不论夜卧与活动时均痛。
脉左沉取无力,右脉实大;舌淡苔薄。
与柴胡桂枝汤加味
处方:生柴胡18g黄芩6g党参9g炙甘草6g法半夏9g桂枝9g赤芍9g当归9g秦艽9g鸡血藤24g 生姜6g大枣2枚。6剂。
2007.12.10三诊
左肘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左肩部疼痛稍减轻,左手不灵活,用不上力。
睡眠梦多而口干。大便日行2次质稀未成型。
面白体瘦、舌淡苔薄;脉右寸关弦尺细,左弦滑有力。
处方:生柴胡15g黄芩6g党参9g炙甘草6g姜半夏9g桂枝15g赤芍15g当归9g秦艽9g鸡血藤24g 干姜9g大枣3枚。6剂。
2007.12.30四诊
左肩部疼痛未再减轻。舌淡苔薄;脉左寸缓,右弦滑有力。服上药感小便艰涩灼热。
乌头汤:制川乌12g蜜40ml先煎45分钟       生麻黄6g       生黄芪18g       生白芍15g       炙甘草9g.     6剂
2008.1.13随访:乌头汤三剂痛减5剂痛失。因服药后感夜晚手脚发热而停药。询知伴口稍干无口舌麻木感。
18小青龙汤证咳嗽案
吴某,女,54岁,2008.1.20诊。
受凉后咳嗽、吐白色稀水样痰5天。昨天劳累及食10个橘子后昨晚咳嗽加重。痰多且易咳出,无发热现不恶寒,无胸闷。活动后出少许粘汗。大便3日一行、便干量少却不畅。
形体稍胖、颜面虚浮、面白唇黯;舌稍黯红苔薄白。
脉左寸尺浮细;右缓无力。
小青龙汤
处方:炙麻黄9g桂枝9g白芍9g干姜9g细辛3g五味子9g法半夏12g炙甘草6g。3剂。
2008.1.22
今服第3剂头煎后即来复诊:咳嗽已缓,痰少。大便每日舒畅而行,为稀水样,便后感觉舒服。脉左弦右平;舌黯红苔薄。
与苓桂术甘汤5剂巩固。
按:从此案看出小青龙汤将肺中水饮导经大肠下利而出真经方神奇之妙也!
19水气病腰痛身肿案
陈媪,2007.11.25初诊。
腰痛已久,动则尤甚;
形体魁梧,颜面浮黄;
全身浮肿,双脉弦硬;
右脉略浮,舌淡苔薄。
处方:炮附片9g先煎      生麻黄6g       细辛6g       防己9g      黄芪30g     生白术9g     炙甘草3g        陈皮6g    茯苓15g       益母草15g        生姜5片        大枣2枚            4剂。
2007.12.1二诊
脉仍弦硬,肿痛微减;
舌质偏淡,苔中白浊。
处方:炮附片12g先煎      生麻黄6g       细辛6g       防己9g      黄芪24g     生白术12g     炙甘草3g        陈皮6g    茯苓24g       泽兰9g        生姜12 g        炒泽泻 15g          猪苓9g         肉桂9g        怀牛膝18g.                 6剂。
20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治睡眠失衡案
侯某,男,20岁,未婚。2008.1.20诊
因睡眠欠佳1年就诊。
1年来因学习烹饪随师做夜宵故日眠夜作,但昼日睡时环境太吵而致睡眠失衡。
现夜卧难于入眠、一夜数醒、且眠浅梦多。略感头昏、颈项酸楚。乏力不明显。无口干口苦、无胸闷脘胀及腰痠诸不适。纳食及二便平。
面白体瘦;舌淡红而嫩苔薄。
双脉芤。(追问知悉前天夜晚有遗精)
处方:龙骨   牡蛎各30g先煎       桂枝15g      白芍15g     生姜15g   炙甘草10g         大枣4枚       5剂。
 
按:考虑为桂枝体质,拟予温潜方法,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五条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1半夏体质病案
 半夏体质病案
喻某,男,公卫医师,镇卫生院长。
2006.8.8初诊。
右肩背疼痛伴头晕2月余.经拍片示颈椎骨质增生。
自行服西比灵(4粒/日),颈复康颗粒2包/次,头晕未作,因右肩背疼痛在省中医院开方服药一周未效.现症见右肩背酸痛、思睡、头困重。肩痛以手后展时剧、颈右转侧不利。
素有胃炎返酸脘胀史。因服颈复康使胃脘胀而不适,已停上药续服银杏叶片6片/日;一般情况无异常.
刻诊:唇黯,舌黯红,苔黄厚腻滑.双脉弦滑而实,左脉沉取略涩右脉略数。
诊为颈椎病:椎动脉与神经根复合型颈椎骨质增生;
辨为痰热之体。痰热阻络挟瘀型,病位少阳经方选:黄连温胆汤 血府逐瘀汤化载。
处方:(丝瓜络30  姜竹茹18  络石藤18)另包、煎汤代水煎以下中药:黄连9     胆南星9    炒只实9     茯苓12    生柴胡9     法半夏15    陈皮10    秦艽9    川芎6     桃仁9     红花3     赤芍30    羌活6    片姜黄12     刺蒺藜15            X7剂
06.8.18二诊:仍感思睡乏力脚软,服药下去后觉胃部不适;现右肩背酸痛十去其六,颈右转仅略感牵涩。纳眠二便平。
舌苔化去大半,质淡红边印,苔黄腻滑中厚,脉右弦略涩左未滑数关尺弦。
考虑舌质由红变淡且边印,药后脘痞塞感。为黄连药量过大所致;故上方减去黄连、刺蒺藜;赤芍减为18g; 加炒苍术6g、石菖蒲、瓜子金各15g.       X7剂。
 
06.8.30三诊:    
服上方药后仍思睡乏力、右肩背酸痛伴头右转时牵涩感,二便平,纳食可,精神略差,睡眠梦多。
舌质淡红苔黄浊腻中厚而滑。右脉弦滑有力,左脉弦涩。
王氏二陈汤 柴胡桂枝汤
处方:姜半夏15    白芥子6    赤芍15    炙甘草3   片姜黄10   石菖蒲9    茯苓12      生柴胡15    黄芩9     生姜6     瓜子金15    苍术6    陈皮9     桂枝9     丹参15     川芎9    远志10    大枣1枚       桃仁9     红花3            X10剂
附一:07.4.24再诊胃炎:
返酸频作,头晕阵发,脉弦略细;舌淡苔滑。
肝胃不和,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泄肝和胃,升清降浊。
处方:制吴茱萸9      生柴胡9    台乌9     黄连3    生牡蛎打24     醋香附9     乌贼骨9     丹参24    生麦芽15     茯苓24    天麻9    制半夏15       X4剂
07.4.28复诊:
返酸已渐缓,左肩背仍酸痛未变。
舌质红(尖)边齿印、苔滑腻;双脉弦滑有力。
处方:生牡蛎30   生龙骨15另包先煎     生柴胡9    合欢皮10    茯苓24    片姜黄9    法半夏15      黄连3      赤芍15     化红3      炒竹茹9     远志9    鸡血藤15    瓜子金15      桑枝15     羌活3                         X7剂
07.5.7复诊:
舌光红底红苔腻滑,双脉弦滑实大,偶有返酸,右肩臂酸痛不适,头府位则稍昏。
处方;生柴胡12    黄连3    姜半夏24     化红6     桑枝15    片姜黄9   羌活6   茯苓18     炒竹茹10     赤芍15     合欢皮10     卷柏     鬼见羽15   炙九香虫9   炒枳实9   10剂。
附二:2008.3.10诊
右肩臂酸痛不适,无头昏。颈右转不利,手心出汗。
唇舌黯红,苔黄厚腻滑;双脉弦滑而实。
葛根芩连汤、温胆汤加味。
处方:葛根60g黄芩6g黄连6g姜半夏15g茯苓12g陈皮9g炒竹茹9g炒枳实9g生姜9g生甘草9g川芎9g炒赤芍24g刺蒺藜15g片姜黄9g     7剂。诸症缓解。
2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案
更年期综合症案
马某,女,52岁,干部。2007、11、14诊
失眠发烦、性急易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皮色渐枯;纳可便平。
观舌淡苔薄;脉右弦左缓。
处方:柴胡18g姜半夏12g黄芩9g党参9g炙甘草6g生龙骨粉30g锻牡蛎20g制玄胡18g炒枣仁3og打夜交藤30g生姜9g大红枣4枚。5剂。
眠安烦止。
23柴朴汤治久咳案
 
吴某,女,33岁,08。3。19诊
自第二次怀孕开始长期咳嗽、痰多18个月,咳时胸痛、痰鸣有声,痰色白质稠而易咯出,伴胸闷;夜咳重、尤以1-2点及凌晨天亮时剧。
无口干,不发热,二便平,纳眠可。
形体中等,面色黄暗。
舌质黯红苔薄;脉细而尺稍沉。
柴朴汤
处方:柴胡15      党参9      炙甘草6     紫苏9     黄芩9      法半夏30      厚朴9       茯苓12      陈皮9      生姜3片     大枣3枚               X4剂
电话复诊:咳缓痰减,嘱原方继服4剂得愈。
24八味除烦汤合酸枣仁汤治失眠案
 
失眠案
甘某,女,28岁,干部,08.4.7诊
失眠复作10余天,每于丑时方得入眠,眠浅多梦,晨醒难起,伴发烦易怒。
纳食可二便平,嗜酒。
舌淡红体胖,边底瘀黯,苔薄黄润;脉右细,左细弦,寸关浮而尺沉。
八味除烦汤合酸枣仁汤。
处方:法半夏20     茯苓15     厚朴6     炒山栀10      黄芩9      连翘20      只壳6       酸枣仁打20     川芎6     白芍9     当归6          X4剂(初服1剂当夜即得卧)。
25胃大切后倾倒综合征案
 
彭某,女,67岁,08、4、8诊
胃大切 脾切术后5个月。形体中等,面色黄白,少光泽。
近十余天来胃脘部胀痛拒按,喷嚏、咳嗽时振痛;饭后肠鸣腹痛,进餐时有噎梗感,偶有噎后呕吐、吐食物及痰诞。纳少不馨、餐后口中淡而无味,白日酸唾多、夜晚口干苦。二便睡眠可。
舌质淡红而嫩,苔薄白;脉右虚左细滑数而无力。
胃脘部压之痛剧,切口疤痕处尤为拒摸。
诊断:胃大切后倾倒综合征
辨为中气损而阴亦虚,痰瘀胶结阻中焦。
拟化瘀消痰,顾护中洲
处方:(旋复花9     代赭石15 )包煎     麦冬12     太子参15       炒麦芽15       法半夏12       砂仁6     丹参30       桃仁9       赤芍12      三七粉4冲                                  X4剂
     诸症得缓。
26眩晕案
 
苓桂术甘汤合温胆汤治眩晕案
 
喻某,女,62岁,退休教师。08、3、17初诊
频作眩晕6年多再发3天伴心悸乏力气短。每月均发,闭目亦作,发时头晕目眩、胸闷、胃脘嘈杂、恶心未呕。后头部连项抽挚样痛难于转侧。轻辄头晕、走路有摇晃感。口渴夜干,饮温而少,小便不利,性急躁夜眠梦多,纳差,大便平。
素有体位性低血压头昏,有颈椎病及晕厥史。原发眩晕服丹参片等药可减缓。从为服过中药。
观其步缓履慎。形体尚实,精神疲倦,肤色黄白,两颧浮红。舌暗红苔薄润。
心下按之不适。脉右关弦,左弦滑。
处方:法半夏30     茯苓18       陈皮10     炒竹茹10     炒只实9       桂枝9       生白术9     炙甘草6      佛手9     粉葛根45     丹参30      生姜3片         X3剂
3.20.复诊:眩停晕微,精神好转,胸脘舒适纳增.
脉左细,右弦细。
处方:法半夏20     茯苓12       陈皮9      炒竹茹9       炒只实9       桂枝6       生白术9     炙甘草6      佛手9     粉葛根30    丹参20      菊花9         X3剂
27偏头痛案
 
小柴胡加味治偏头痛案
丁zy,女,60岁。08。5。14初诊。
右侧额部连及太阳穴处头痛近2个月。头痛为跳痛,较剧烈,牵及右眼眶及眉棱骨。每夜则安,白天则痛,尤以上午7-9点痛甚。
纳食尚可,二便平。无恶心呕吐,无眼花流泪,无牙痛口渴等现象。
曾打吊瓶未见缓解后服中药5贴,(述药后恶心,具体方药不详)后停痛2天,因与媳妇争吵发怒后头痛又作。
素来嗜酒(白酒、啤酒、米酒均喝)。去年行鼻息肉摘除术。
舌淡红,舌尖红点,苔白腐边剥而润。脉来弦涩而略缓。
形体中等偏瘦、面色黄暗,唇瘀黯。
初步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
处方:柴胡12      生半夏15      炙甘草6      黄芩9      党参6      生石膏30(打)  连翘30      葛根30     丹参30      川芎9     生姜3片      红 枣3枚       X3剂。  
5、17电话:头痛在服第一剂后大减,服完三剂后今天头痛又作,较前稍轻。
守方4剂。服1剂后头痛未作。嘱服完。
28大柴胡汤治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液案
 
李xz,48岁,某单位副职,08。5。12初诊。
反复脘胀不适数年,再发一周二便平。脘胀尤以进油腻食物后明显。二便平。
形体壮实偏胖;腹园饱满,腹肌稍紧。心下按之不适。
舌质红苔黄腻润。
有右肾结石及绞痛史、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史。
B超示:胆囊积液。
考虑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液。
与大柴胡汤。
处方:柴胡15g     姜制旱半夏9g      炒只实9g     黄芩9g    赤芍18g     酒大黄9g     生姜3片      大枣3枚                            X6剂。
之后两次电话复诊,共6剂+6剂+7剂=19剂。
其中酒大黄因大便性状变动剂量9g—6g—9g.
今日(6.3)复查B超示:胆囊积液消退,胆囊壁稍毛糙;肝脾胰超声未见明显异常。大肝功能、血糖、血脂四项均在正常范围。
脘胀不适消失。
腹诊:腹肌较初诊松、心下按之无不适、左胁下按住吸气时有不适感。
舌淡红苔中略厚白腻;脉左弦稍滑有小弦。
与小剂量大柴胡汤8剂,并定服完8剂后服大柴胡打粉装胶囊调理体质。
29小柴胡加味治头痛案
 
邹za,女,31岁,08.5.21.初诊。
前额头痛连及眉棱骨部1周。每以上午痛剧,无发烧、鼻塞、恶心、呕吐等不适。现患有宫颈炎、白带多。眠差、二便平、纳食可。
痛位阳明,定时痛增为少阳阳明合病。
观其形体中等 ,肤色淡黄略暗少泽。
舌质淡红,苔薄。脉细。
考虑为柴胡体质。
处方:生柴胡15       黄芩6       法半夏30      党参9      生甘草6      连翘20        生石膏打20       葛根20      川芎9          白芷10          辛夷花9          生姜3片        大枣 3枚         X4剂。
5.26.二诊:痛减半,仅左眉棱部疼痛,以坐车吹风时和上午疼痛明显,用手按压痛可缓。
脉细、舌淡红苔薄。
处方:生柴胡12    法半夏15          黄芩9       生甘草6     生石膏打20      连翘20     川芎9    葛根20      白芷10         生姜3片      大枣 3枚         X6剂。
30痛风性关节炎案
李l,男,46岁,干部,2008.5.22初诊
右侧内踝关节肿痛渐剧2天。
近5年来尿短,大便日行4-5次,质稀舒畅。睡眠偶有心悸,盗汗。
形壮体胖,酒喳鼻,颜面黄暗有光泽。
素嗜饮酒,吸烟及辛辣炙烤。其父有痛风史,去年体检有高血脂,今尿酸3413、3umol\L.舌质红苔厚腻浊黄而润,脉细沉弦有力。
腹膨园隆而软,按之尚有底力,胁下压之无不适。
痛风性关节炎
选五苓散+四妙散。
处方:茯苓20  生白术10    猪苓15  炒泽泻24    桂枝6    黄柏10    生米仁30    苍术9    川牛夕30          X5剂代煎。
处方:秋水仙碱0.5mgX2片Tid,共2天停服;接用新癀片3片Tid;共服药4天.
5.27 二诊
踝关节已不痛、右踝稍肿。
大便一日3次转坚,尿长,天热汗多;
舌质 偏红苔厚腻淡黄而润,脉沉弦有力。
胁下及心下压之不适。
大柴胡合五苓散。
处方:柴胡15    法夏12    炒只实10    桂枝6    茯苓 12    炒苍术10    黄芩12    赤芍18    大黄12    猪苓12    泽泻18    生姜3片    大枣3枚      X5剂代煎。
6.3.三诊
脉:右略弦,左沉取无力;舌淡红苔薄黄腻。
踝关节未再痛,右踝关节肿全消。
大便质稀:2-4次\日,尿不长.
右胁下及心下按之稍感不适。自诉肚子软了、小了。
大柴胡+四妙散+滑石。
处方:柴胡12    法夏9  炒只实9        炒苍术6  黄芩9    赤芍12    大黄6      黄柏9    炒苍术6    川牛夕 18    生米仁30            干姜6片    大枣3枚        滑石15  X6代煎剂。
6、11复查血尿酸,已正常。嘱咐节欲慎食!
31糖尿病案
吴zq,男,55岁,08。5。1初诊。
口渴饮水、多尿,消瘦1年多加重1个月。
日夜口干饮水,饮而微温,尿多;伴口苦,乏力,劳作则全身酸痛;眼花视朦、手脚时有抽筋。饮食较前减少,睡眠尚可,大便每日一行。
形体瘦高,面色暗黄而黑,脸凹骨凸。舌质红、苔薄白,频饮水后舌面尚润;脉数,寸关沉取无力。
血糖:18mmol\L;血脂高;尿糖(++++)酮体(+)。
消渴.
竹叶石膏汤+瓜蒌牡蛎散+葛根芩连汤。
处方1:生石膏打30     竹叶6     粳米一撮   生甘草3     天花粉10    生牡蛎20     麦冬20     丹参20     粉葛根30     黄连3    种洋参10    山药30        X6剂。
处方2:消渴丸   8S   BID
08.5.7.二诊。
口干渴饮稍减,眼花视朦及手脚抽筋好转,乏力减轻。无汗纳可,大便日行2次成形。尿多色如米泔带泡沫。
舌暗红苔薄白而干;脉右虚,左寸虚、关尺弦紧。
处方:种洋参9另炖     生石膏30打     知母9    菊花6     山药30    生甘草3    葛根30     天花粉10    生牡蛎20       丹参20      桑椹15    麦冬20        X7剂。
08.5.15三诊。
口干渴饮及多尿明显好转;偶有肢麻,尿色稍转清,泡沫减少;纳眠可,大便平。但视物发朦,远及20M不见,及10M则不清。
脉右虚尺沉取尚有力,左寸虚,关尺稍弦。舌淡黯苔薄。
处方:种洋参7另炖    生石膏打18   葛根30    麦冬18    山药30    生牡蛎打18        天花粉9     南沙参15     桑枝15     桑椹子15     菊花9    丹参30    沙宛子  15        菟丝子15    生地15      砂仁6                    X7剂 。
后 坚持饮食疗法、服消渴丸。
32解郁汤案
邹gz,男,17岁,学生。2008、8、2诊
近半年多来进食生冷及鱼腥类食物辄腹部不适、大便急迫日达2-3次,质稀烂,便后腹部舒畅。
形体中等偏壮、肤色黄暗少泽;腹肌偏紧但按压无明显不适。
脉稍弦重按少力、舌淡红苔薄白;
与解郁汤5剂。
处方:柴胡12g      白芍18g      炒枳壳12g        生甘草6g      旱法夏12g    茯苓12g        全紫苏12g      制厚朴12g            生姜3片    大枣3枚。
今天其父来诊述服药后大便复常。问是否还要服药。嘱节制生冷及鱼腥类食物;不用再服药,如果复发再服药调理。
注:肠功能紊乱抑或肠易激综合征?
门诊病案,诊断不明,还请各位不要见笑。
33右输尿管结石总攻排石案
吴dx,女,52岁,2008\8\5诊
右肾钝痛第二天。无尿频、尿急、尿痛及发烧等不适。
右肾叩击痛明显;右肋腰点压痛( )。
B超:右肾积水、右输尿管上段扩张。
10余年前有肾绞痛、右肾结石并经中药治疗排石史。
考虑右输尿管结石滞留于第二个狭窄处。
总攻排石处方1:桂枝9g肉桂3g茯苓12g生白术9g泽泻18g猪苓9g柴胡12g白芍30g炒枳壳9g生甘草6g生鸡内金9g滑石12g川牛膝30g酒大黄6g木香9g金钱草60g                                                                                           3剂。
处方2:3天静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针。
 
附:上尿路总攻疗法
1、8:30,饮温水500ml;
2、8:30,服双氢克尿塞25mgx2片;
3、10:00,饮温开水500ml;
4、11:00,饮温开水500 ml;
5、11:30,服中药头煎;
6、12:30,肌肉注射654-2  10mg;维生素K3  8mg;
7、12:40,热敷肾位和右侧腹痛点;
8、1:00,活动跳跃10-20分钟;
9、4:00,服中药二煎;
10、4:30,活动跳跃10-20分钟。
2008\8\8复诊
用药后当天疼痛缓解,大便3次,第二天起大便复常。
B超对比:右肾积水和右输尿管上段扩张消失;右肾集合系统分离3mm.
善后处方:桂枝9g肉桂3g茯苓12g生白术9g泽泻12g猪苓9g柴胡g白芍12g炒枳壳g生甘草6g生鸡内金9g金钱草30g               4剂。
34四肢搔痒夜作案
四肢搔痒夜作案
吴 fl,  男,18岁。 08.8.13.夜22:30诊。
四肢搔痒发作10天,酒后加重;四肢皮肤见红色斑丘疹,疹小、压之褪色. 双手臂密布;搔痕不明显(常服抗过敏片止痒)。每夜入夜发作,天明可自行消退。二便平、纳眠可。
头发油黑、体瘦肤白;唇红、舌偏红黯苔薄润。
柴胡桂枝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味。
处方:柴胡12     黄芩12    茯苓9    生甘草6    党参9     桃仁9    法半夏9       干姜3     蝉蜕9    连翘18    大枣2枚     丹皮9    赤芍9    桂枝9    防风9                      X  4剂。
今日得知服下第2剂就未再发作。
35鼻渊头痛、痛经案
鼻渊头痛、痛经案
邹XL,38岁,女,08.4.12.
前额头痛十余年复发加重4天。二便平,纳眠尚可。
颜暗色青黑素有痛经(行经第一天痛经,喜按,伴恶心呕吐。),汗素少。
舌体瘦齿痕深印,苔薄润,舌下V盈瘀,舌质黯,舌面紫。右脉寸弦尺弱关濡,左脉缓;
湿瘀互阻阳明经之证,柴胡麻黄复合体质。
处方:粉葛根18  生麻黄6  桂枝10  赤芍10  炙甘草3  茯苓10  川芎10   辛夷花12  炒苍耳子6   白芷10  徐长卿18  细辛3   生姜3片       大枣3枚     X6剂。
4.18.二诊:
头痛已失,感头昏不适如醉酒样;双上额窦区有压痛。
脉左细右濡级而细,舌边印质淡苔薄浊腻而淡黄。
处方1:粉葛根18  桂枝9  赤芍9  炙甘草6  茯苓18  生白术9  辛夷花10  野荞麦15  白芷9  生米仁18  蒲公英18  生姜10  大枣3 枚      X6剂。
处方2:当归四逆汤4剂经前;处方3:4剂温经汤经期。
08.5.13.
双目疼痛不适,蒙眼且难睁目,咳嗽,一般情况可,无头痛。
右脉脉来略涩,沉取无力;左浮寸弦长(溢脉)。舌淡苔薄白润边痕。
末次月经:08.5.3.行经6天,经行第二天有轻微痛经。
处方1:解郁汤合除烦汤。
醋柴胡9  赤芍9  丹皮9  法半夏9  厚朴6  连翘20  炒只壳6  生甘草6  炒山栀6  茯苓9  紫苏9  黄芩9  X5剂
处方2:4剂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处方3:温经汤4剂。
2008、8月随访:鼻渊头痛、痛经未再发。
36妊娠腹痛泄泻案 
妊娠腹痛泄泻案
吴JF,女,21岁,08.8.25.
初孕4个多月,LMP:08.3.6.农历.左侧下腹部疼痛不适十多天;痛时欲便,大便日行2次,近4—5天来稀水样便而舒畅; 腰酸痛,白带多,豆腐渣样有异味,伴阴痒;口渴,渴饮冷水;纳眠可。
B超(-)双顶经4.0Cm,单活胎.
当归芍药散加葛根芩连汤6剂腹痛泄泻愈。
处方:当归9    白芍18   川芎9     生白术9    泽泻12    茯苓12    生米仁20    芡实9     炒杜仲12    寄生15     葛根30   炙甘草6      黄芩9        X6剂.
37妊娠淋病性淋证案 
丁XQ,女,成.08、9、18初诊
初孕8月余,尿频,窘急,尿不尽及灼热感反复2月余,尿痛不明显,白带略增。
在中医院静脉用第三代先锋10多天效差,缘于丈夫染上淋病交叉所得,化验尿和白带试子均淋球菌阳性。
脉滑,舌淡红苔润中裂。
处方:炒山栀10    竹叶10    生甘草6    滑石18    阿胶12(烊)   猪苓12   炒泽泻18    茯苓12     白芍18    炒只壳6    柴胡3             X4剂.
08.9.22.复诊
1剂即诸症大减,现仅中午天热时稍有不尽感。舌淡红苔薄润,脉较前缓.
守方减竹叶。
处方:阿胶12(烊)   猪苓12    炒泽泻18    茯苓12     白芍18      炒只壳6      柴胡6     炒山栀9     滑石18     生甘草6     X4剂.
38-42小柴胡类方门诊效案
一、范YG男,62岁,有高血压病.劳累受凉后怕冷发热1周, 鼻塞流清涕。经吊瓶3天无效,
现兼头微痛,咳嗽痰少,无胸闷,纳眠二便可,T:38.2,
脉弦滑大有力;舌暗红苔腻薄润.
处方:生柴胡20     黄芩9    党参9     川芎9    法半夏12    连翘12    紫苏10    荆芥10    杏仁6    生姜3片    大枣3枚      X2剂.
热退体适,微咳,因要驾车外出,嘱小柴胡冲剂冲服.
二、甘YP,女,28岁,08.11.30.
较典型的半夏体质者,感冒鼻塞,咳嗽,伴头痛,咽部不适,阵发性胸闷.
舌偏红苔薄腻润,脉滑促.咽部:充血,右扁桃体2度肿左侧1度肿大,充血发红.纳眠二便平.
处方:生柴胡18     黄芩15    法半夏9     生甘草9     连翘30    生石膏15打     桔梗9    卜荷6    芦根15    牛子9        X3剂.
三、余XN,女32岁,员工,08.10.21.
头昏,倦乏晨起明显;口苦纳呆.腰痛不适而尿长,便前腹痛.
舌暗淡润,苔黄浊,脉平,形体中等略畔,面色黄暗,心下及右胁下压之不适.
与小柴胡合当归芍药散加厚朴.     X6剂.
四、潘JW,女,9岁,08.12.7,
全身皮肤搔痒夜甚已一月余,较集中在背部。
查:背部抓痕累累,新老丘疹密布,色淡红与色白杂错.
舌淡黯苔薄润,脉平.嘱忌口水腥及发物.
处方:生柴胡9         黄芩6    法夏9    生甘草3    党参6    刺蒺藜9    蝉蜕6    炒僵蚕6     茯苓6    生姜2片    大枣2枚       荆芥6     赤芍9       X4剂.
12/12其奶奶代诉服二剂药后搔痒即止.查:仍有部分白色丘疹,舌淡红苔水润.
处方: 生柴胡9        黄芩6    法夏9    生甘草3    党参6    刺蒺藜9    蝉蜕6    炒僵蚕6    桂枝6      土茯苓9   生姜2片    大枣2枚    荆芥6     赤芍9       X4剂巩固.
五、李l,女,3岁,08.10.25.
头面部疱疹愈合期发现左颌下淋巴结肿大如黄豆大小,按压哭闹,伴发烧,烦躁.
处方:柴胡12     黄芩9   法夏6     党参6     生甘草3     生石膏12     连翘15     炒僵蚕6     蝉蜕      川姜黄3     酒大黄3     夏枯草6        X3剂.
10.28复诊:服药后即未再发烧,不再烦躁可自行下地玩.肿大淋巴结减小约半.大便质稀日达2-3次.守方去夏枯草,酒大黄减为1.5克    X5剂.
43瘀血体质案
罗z,女,33岁,08.10.3.初诊
素眠差,便干结2次/周.左少腹不适有块,包块便后如故。
形壮略胖,面黑有斑,唇黯瘀斑;
左少腹按之疼痛;有一拇指大索块,光滑不固定;
腿征:小腿皮下静脉浅显,皮肤偏薄而干。
与桂枝茯苓丸合桃核承气汤重用白芍36克加当归  X 7剂.
10.12.诊
药后便稀.眠安;咽部感觉痰多;晨起口干不适,膀胱区有尿则胀,尿意较频,
额头座疮散布,有鼻炎史.
与桂枝茯苓丸合解郁汤加30克连翘 .    X7剂.
08.11.28.诊.
洗澡发现双大腿前面和内侧面散布紫黑色斑块,不痒.
查:紫癜呈对称性分布,压之不褪色.询月经量偏少,色稍暗.
查血像:血小板正常.
与升麻鳖甲去蜀椒雄黄汤\桂枝茯苓丸\四味健步汤合方.
处方:炙鳖甲打15克先煎    当归12克    生升麻12克    生甘草6克   石斛15克    丹参15克    淮牛夕30克   赤芍12克    桂枝9克    茯苓12克     丹皮12克    桃仁12克       X6剂.
11.12诊.
诉紫癜近日已基本吸收消褪.两上肢麻感,纳眠二便平,余无不适,大腿紫癜未见新发.嘱停药观察.
经方散案(经方医案44-46)
 一、腰四滑脱痹痛案
陈gh,女,60岁,08。4。18。初诊。
整个骨盆疼痛伴右膝腿麻木感3个月,腰、臀、少腹及髂骨疼痛不适,有时为抽样痛,运动及咳嗽时痛剧,行走时需托按住少腹及臀部,弯腰及直腰困难。一般情况尚可。胆管结石病史。
2.21.X光片示腰椎退变。L4椎体前滑脱。
形中体矮,面色黄黑如青铜,唇黑,咽暗红,舌质黯红坚老,苔薄根厚偏干。脉左弦涩右缓。腹诊:按之尚软,有底力双腹直肌拘急。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四味健步汤合方加味。
处方:赤芍36       肉桂6     桃仁9      丹皮12     淮牛夕18     生甘草9      茯苓9      酒大黄6     石斛15      丹参18     制元胡18       三七粉6  冲服    X6剂         另新癀片36片x一盒,饭后服2片,一日3次。
4.24.二诊:痛已减少,约十去其七,膝腿麻木见缓。
守方7剂:赤芍加至40克。
守方共计服药四十余剂而痛失。
 
二、失眠案
吴DX,女,50岁,08.12.16.
眠差多梦易醒月余,伴恶心,乏力.
尿长,便稀,纳食尚好.
体形偏胖,面色虚浮而淡黄.双下眼脸肿.
脉左弦乏力,右缓有力,舌黯淡胖水滑苔薄.
温胆汤合苓桂术甘汤.
处方:姜半夏24     茯苓24    陈皮9      炒竹茹6     炒只壳9    肉桂12   生白术12   炙甘草6   生姜5片  大枣3枚     X6剂.
12月22日二诊
睡眠、乏力好转,恶心感消除,便稀日行2次,双脉略弦,苔薄润不水滑.
守方生姜3片7剂
 
三、结扎术后咳嗽复作案
黄cy,女,农民,35岁。2007.12.20诊。
反复咳嗽数月,结扎术中损伤膀胱后再发咳嗽四天。予静脉抗生素及药片均效差。咳时腹部切口震痛。大便畅,小便经导尿及用药尿现已顺畅倂转清。无胸闷气急。
颜面黄黯;舌淡红苔淡黄而腻润;脉右滑左细。
选方:小柴胡汤合排痰散加味。
处方:柴胡15g黄芩9g太子参9g姜半夏15g生甘草6g桔梗10g白芍15g炒枳壳10g百部15g紫菀10g杏仁10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咳停。
47产后咳嗽案
邹XQ,女,32岁,08.12.21.
产后42天,咳嗽1周,痰少,汗大便干结,双关脉弦大沉取有力,寸尺稍弱,舌暗红苔薄。
柴朴汤加当归补血汤加味。
处方:柴胡12     黄芩9      党参9    炙甘草6      法旱半夏12      厚朴6     苏梗6     茯苓9    黄芪24    当归12    紫宛9   百部12          生姜3片      大枣3枚                X4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