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解析

【2021新高考语文Ⅰ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诗意辅助解读】

1. 诗题:寄江州白司马。

“寄”,是赠诗。“江州”是地名,“司马”为官职,“白”为姓。江州是唐朝、宋朝的行政区划之一,一直沿置到宋代、元代。江州,亦指今江西省九江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知“白司马”即白居易。

从诗题可以看出是本诗是诗人赠给被贬友人白居易的。

2.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得无:副词,常和“耶”“乎”构成表推测性的疑问句,意为“恐怕、是不是、莫不是、该不会,怎能不”。如: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译: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③惠远东林住得无?

译: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是不是去住过?这里是诗的一种猜测,从诗人的主观角度上来讲,认为友人白居易被贬九江郡司马,有可能会到庐山东林寺住上一两天。

首联: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

3.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与上一句的“惠远东林”不同,这里的“滋浦”“庐峰”“香炉”,题目并没有提供注释。

①“滋浦”。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滋浦”:《琵琶行》序言:“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滋浦,指的是今天的九江市。湓浦一般指湓江。湓江(龙开河),又名湓水、湓浦。今名龙开河 ,是位于江西九江的一支河流,发源于瑞昌清湓山,汇庐山下流水,经湓浦口注入长江。湓浦街道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是浔阳区的中心街道,是浔阳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

②“庐峰”“香炉”。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其中的“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紫烟,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

颔联:滋浦曾闻似衣带,我曾听说湓水似衣带一样萦绕着江洲城。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

4.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①岁晏,意指一年将尽的时候;也指人的暮年。

②阙,指宫阙,也就是皇宫,朝廷。

③病鹤孤:鹤,这一意象指白居易。病,指白居易处在被贬失意的窘境。孤,指孤独。

颈联: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想您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5.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莫谩:不要。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拘牵,为某种条件所限而受到束缚,意思是拘泥;牵挂;牵制。考生可以从字面推出“拘牵”的意思。

青云:指高空,比喻高的地位,也可代指高远志向。

尾联: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牵制,一味求佛问道;

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诗意】

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

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

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

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

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

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

   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起承转合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首联起对朋友有问候。“平安否”“住得无”,连发两问,就如同我们平时写信给远方的朋友“你现在过得还好吗”是一个意思。

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颔联承:联想到诗人被贬之地的风景。滋浦如也衣带,庐峰胜香炉,九江郡风景优美,名声远扬。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颈联转:这一联“转”的意思特别明显。上联写风景优美,这写诗人与友人。一个在岁末怀念老友,写诗相赠,但苦于路途遥远,鸿雁难传。一个是身如病鹤,在被贬之地空首眺望京都,孤孤单单。

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

尾联结:卒章显志,表明诗歌主旨。直言劝告诉白居易,不要求佛问道,低沉颓靡,不要被眼前境遇所牵制,要树立信心,振作起来,大好的前途就在前方呢!

 【题目解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琵琶行》序言中,“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就是最好的注脚。)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 尾联卒章显志,“青云依旧是前途”,开解朋友对前途要树立信心,不可失青云之志。)

【解析】这道题难点在B和C。

          “病鹤”指的是谁?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如果从诗句顺序来看,很可能误以为是作者本人。先题诗,再望阙。正因为如此,这一选项极具迷惑性。

读诗不能读表面,要读深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从全诗来看,诗句的内容九层以上是写白居易,照应了题目寄江州司马。很多景象是诗人对朋友被贬后处境的想象。

2.从颔联内容看,这两句可以调换顺序,在岁末之时,诗人想到老朋友在江州身处困境孤独中眺望长安,想写封信安慰安慰他,可苦于无鸿雁传书。

3.从诗句动作情态词语看,“望阙”和“天遥”更合白居易此时的处境,“病”与“孤”也合白居易此时的遭遇和心情。如果说这里所指的是诗人,从诗句以及注释中找不到印证。

4.从诗人表达的情感来看,对朋友的宽慰和鼓励是主基调。望阙天遥,指的肯定是白居易,与其被贬的处境对得上正如因为如此,尾句的青云依旧是前途才有所指,前途望阙才对得上。

C项: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表意是正确的。

滋浦曾闻似衣带,用没有用典?

滋浦和庐峰是两个地点,为什么写这两个地点景物呢?

首先,这两处景点与九江郡相关,都在江西,是白居易被贬之地。诗人联想这两处景观很自然。

其次,这里的衣带实际上是描写湓浦的景色,江水如衣带环绕;“曾闻”,就说明湓浦衣带之景很出名。至于“庐峰见说胜香炉”,这两峰景色更是出名。诗句的重点是写景,表达的情感也不是“天涯若比邻”,而是借风景之美,来安慰友人被贬的心情。

再者,要正确理解“一衣带水”典故的内涵,是指水道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比喻只隔一水极其邻近。那么从空间上来看,诗人与友人是一衣带水的关系,没有空间上的邻近一说,后面的写信鸿雁断就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衣带不能过度解读,这里不能说是运用典故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故此,选取B项。

 【题目解析】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做了铺垫。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审题: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这是前人的观点。“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是答题的内容。也就是如何理解“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包含”说明,其他地方也包含;“委婉劝告”,注意是委婉,不是直白。

如果单从第二句内容来回答,肯定是看不出其中的委婉劝告的意思的。读诗句读到第二句,就能看出委婉劝告的意思,这不真实。就是白居易本人读这首诗,也只有读到最后才明白诗人的真意。

第二句写到的“惠远东林”,表面看起来是问候,但是联系到尾联的“拘牵雨花社”,就能明白诗人所写并非是简单的问候语。“惠远东林”是为后文“拘牵雨花社”做铺垫;前处写僧人寺院,后处写佛教讲经,前后勾连,意思连贯。“住得无”是委婉,“莫谩拘牵”则是直白。委婉之意从后面的直白表达中推知。脱离尾联,单就第二句来理解“委婉劝告”,解释不通。

对第二句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全诗,特别是要结合诗从的写作目的、表达的思想情感来全局整体理解。

学生回答此题难度在于,一是对诗意理解不透彻,二是没有发现“惠远东林”与“拘牵雨花社”的有机关联(题目注释在这方面用意很明显);三是审题是只是扣“第二句”,没有把第二句放到全诗来理解,平时答题太死板,套路化答题适应不了“反套路”题目。

如果这道题目,加上一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或“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那么学生的答题效果肯定会理想一些。

这里笔者组织了一个答案,供参考:

 答:赞同这一观点。①第二句诗人问友人白居易,庐山东林寺住了了没有?(诗句意思)②从尾联诗人写诗目的来看,诗人旨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树立青云之志,前途依然一片美好。(尾联主旨解释)③尾联中的“拘牵雨花社”系第二句“庐山东林寺”所指,从尾联诗歌主旨可以推知,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看似问候,但是暗含委婉劝告之意,实为结尾正式的劝做了铺垫。(委婉劝告的理解)

结束语:个人认为,主观题考生得分非常不理想,一定程度上证明题目出得不够理想。毕竟考生大面积丢分,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但是反观这道题目本身,反套路明显,是一道真正的能力题,对考生古诗阅读鉴赏能力考查虽有难度,可细细品来,也是有一番道理。作为一线教师,想到两点:一是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诗歌作如此深刻的解读,相当困难,所以题目不能太难,毕竟是高中生,不可能太专业;二是面对反套路题,无论是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对教师的教学组织,都将会是一种新挑战,这或许是新高考改革对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