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12计功垂爵臣下死节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12计功垂爵臣下死节

题文诗:

权势者也,人主车舆;爵禄者也,人臣辔衔.

故人主处,权势之要,持爵禄柄,审缓急度,

适取予节,是以天下,尽力不倦.臣主相与,

二者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竭力殊死,

不辞其躯,势使之然.中行文子,之臣豫让.

智伯伐之,中行地.豫让背主,而臣智伯.

与赵襄子,战晋阳下,身死为戮,国分为三.

豫让欲报,赵襄子仇,漆身吞炭,摘齿易貌.

以一人心,而事两主,或背而去,或欲身徇,

岂其趋舍,厚薄势异?人之恩泽,使之然也.

纣兼天下,诸侯,人迹所及,舟揖所通,

莫不宾服.然而武王,甲卒三千,擒之牧野.

岂周死节,殷民背叛?主德义厚,号令行也.

疾风波兴,木茂鸟集,相生之气.臣得所欲,

君者,君得所求,臣也.君臣之施,

相报之势.尽力死节,臣以与君,计功垂爵,

以与臣.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不能死,

无德之君.德不,下流于民,而欲用之,

如鞭蹄马.犹不待雨,而求熟稼,不可之术.

【原文】
  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夫臣主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死,不辞其躯者何也?势有使之然也。

  昔者豫让,中行文子之臣。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智伯与赵襄子战于晋阳之下,身死为戮,国分为 三。豫让欲报赵襄子,漆身为厉,吞炭变音,摘齿易貌。夫以一人之心而事两主,或背而去,或欲身徇之,岂其趋舍厚薄之势异哉?人之恩泽使之然也。纣兼天下,朝诸侯,人迹所及,舟揖所通,莫不宾服。然而武王甲卒三千人,擒之于牧野。岂周民死节,而殷民背叛哉?其主之德义厚而号令行也。

    夫疾风而波兴,木茂而鸟集,相生之气也。是故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君臣之施者,相报之势也。是故臣尽力死节以与君,计功垂爵以与臣。是故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亦不能死无德之君。君德不下流于民,而欲用之,如鞭蹄马矣。是犹不待雨而求熟稼,必不可之数也。

【译文】

权力帝位是君主的车子,爵位利禄是君主驾御人臣的缰绳和嚼头。因此,君主掌握着权势要害和控制着封赏爵禄的权柄,所以能谨慎地把握着处事缓急的分寸、施予剥夺的节奏,因而天下人也能竭尽能力而不倦怠。君臣相处,关系和感情没有像父子那样亲密深厚,也没有骨肉之间的亲情,但下属官员却能竭尽全力、不惜为君主牺牲生命,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国家君主所利用的权势而导致他们这样做。
    以前有个豫让,本是晋国范氏中行文子的家臣。智伯攻打中行氏,吞并了中行氏的领地,豫让背叛了原先的主子中行文子而投奔智伯。后来智伯为争夺土地与赵襄子开战,在晋阳城智伯惨败被杀,由他掌握的晋国也因此分为韩、赵、魏三国。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宠爱之恩,决心向赵襄子报杀主之仇。他用油漆涂满全身,让身上生出恶疮,并吞下木炭改变自己的声音,又敲掉门牙,改变容貌以便能行刺赵襄子。同样是长着一颗心的豫让却先后侍奉两个主子,对先前主子背叛离弃,而对后来主子却甘心奉献生命,难道是豫让根据主子的权势大小厚薄来决定自己的取舍?不是的,而是主子的恩泽决定了豫让的取舍去留。纣王占据整个天下,使诸侯无不对他朝拜,凡有人迹的地方、车舟相通的区域,无不称臣降服。然而,周武王只率三千甲卒就将纣王打败,难道是周朝百姓愿为君主效死、殷朝民众生就背叛的个性所决定?不是的,而是周武王对民众德义深厚导致他们能听从号令并加以执行。

风大则波浪自然兴起,林大则鸟雀自然聚集,自然界的现象就是如此。因此,下属官员如果不能从君主身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君主也就休想从下属官员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君臣之间的施予,就是这样有施有报。所以下属大臣竭尽全力、不惜牺牲生命来事奉君主,那君主就该按功劳大小赐爵封位对待臣下。因此君主就不该赐赏无功臣子,臣子也不会替无德之君拼死卖力,君主的恩泽如果不能遍洒人民群众,却想要他们乖乖听驱使,这就像用鞭子去降服烈马一样,也好比不降雨水就希望庄稼成熟丰收一样,根本不可能有这种统御之术的。

(0)

相关推荐

  • 韩非子037难一第三十六

    [一] 晋文公将与楚人战,召舅犯问之,曰:"吾将与楚人战,彼众我寡,为之奈何?"舅犯曰:"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文公 ...

  • 《势不足以化则除之》

    韩非在其<外储说右上>的开篇说"君所以治臣者有三",其意思是说,君主用来控制臣下的方法有三种.而本篇题目"势不足以化则除之"为此国君驾驭臣子三种方法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8孝悌信诚道简易行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8孝悌信诚道简易行 题文诗: 入孝于亲,出忠于君,皆知其义,使陈忠孝, 鲜知所出.凡人思虑,先以为可,而后行之, 其是或非,愚智以异.人性贵仁,莫急于智. 仁以为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7仁智合正可权尽权

    题文诗: 遍知万物,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 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类,智不可惑. 仁者虽在,断割之中,其所不忍,之色可见. 智者其虽,烦难之事,而可见其,不暗之效. 内恕反情,心之所欲,不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6圣人行方守约正教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6圣人行方守约正教 题文诗: 成康王继,文武之业,守明堂制,观存亡迹, 见成败变,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 行不苟为,择善后从.由此观之,圣人行方. 孔子之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5圣人心小志大智圆

    题文诗: 古王听朝,公卿正谏,博士诵诗,瞽箴师诵, 庶人传语,史书其过,宰彻其膳.犹为未足, 故唐尧置,敢谏之鼓;舜而以立,诽谤之木; 汤而以有,司直之人;周武王立,戒慎之鞀. 过若豪厘,既已备之.圣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4慎微志大行方事鲜

    题文诗: 圣人之论,其心欲小,而志欲大;其智欲员, 而行欲方;其能欲多,而事欲鲜.心欲小者, 虑患未生,备祸未发,戒过慎微,不敢纵欲; 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 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3真法适时至政利民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3真法适时至政利民 题文诗: 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渔不涸泽, 猎不焚林.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也; 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也;鹰隼未挚, 罗网不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2君养有度因地制宜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2君养有度因地制宜 题文诗: 民之为生,一人耒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 卒岁之收,每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 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上,征赋车马, 兵革之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1取民有度同乐无哀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1取民有度同乐无哀 题文诗: 租敛于民,人主者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 知饥馑数,有余不足,然后乃取,车舆衣食, 供养其欲.高台层榭,接屋连阁,非不丽也, 然其民 ...

  •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0令行禁止利民防害

    <淮南子>卷9主术训诗解20令行禁止利民防害 题文诗: 好善乐正,不待禁诛,自中法度,万民无一. 下必行令,从之者利,逆之者凶,唯令是从, 唯命是听,日阴未移,潜移默化,海内绳被. 握剑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