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老临床诊病很重视切脉,他常说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封建社会的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属心、肝、肾(左)及肺、脾、肾(右);每一部又依次轻、中、重取而为九候。关于脉的形象,有27种,计浮类8种,沉类6种,迟类5种,和短、长、弦等。郭老的体会是:
(一)浮类八种
1、浮:浮在皮脉之间,手轻按之即见,重按即成不足。脉诀形容它是'泛泛在上,如水漂木'。
2、洪:就是大脉、钩脉,轻取有力,扩大满指,其来时是壮盛的,去时则觉悠衰,若加重按,则脉力就减低些。
3、虚:浮而无力,来时迟慢,而且柔软,中取重按,皆弱而无力,久按仍然可以找到根,与芤脉、数脉不同。虚也是大,与洪脉比较,为有力与无力之分。
4、散:亦虚而无力,但按之如无,比虚更进一步,虚极而涣散不收。孕妇见之为堕胎,或临盆之兆(临盆是按之满指,呈散而不聚之象)。
5、濡:虚而小且软,象棉花漂浮在水面上,轻举乃得,重按则没,与虚散同属一型,但有大小之分。又弱乃濡之沉者。
6、微:浮而极小极软,比濡脉更甚,而不住寻按,前人以欲绝非绝、似有若无为比喻。当与沉类之细脉区别,细则指下分明,微则似有似无。
7、芤:有边无中,浮沉二候易见,故日有边,正如以指着葱。初学者较难分辨,必须细细琢磨体验,逐渐掌握。8、革:芤弦之合看,浮而且弦且芤,外面急,里面虚,状如皮革(鼓)。革脉、牢脉皆大而弦,革则浮取而得,牢则沉候乃见,前人以牢革为一脉,但毕竟是有分别的。
浮脉系统表
浮小而无力=濡一一濡甚=微
浮大而无力=虚一一虚甚=散
浮大而有力=洪
浮而中空一一软=芤浮而中空一一硬=革
(二)沉类六种
1、沉:重按乃得,如物之沉于水底,举之减小,重按愈加有力,在筋骨之间。
2、伏:沉极即为伏脉,推筋着骨,才可以找到。
3、牢:沉而有力且大、且弦、且长,仅见于沉候。革与牢相同,但浮极为革,沉极为牢,须分沉浮不同。
4、实:比牢更进一步,坚实而浮中沉之候有力。
5、弱:沉而无力,柔软如绵。李时珍云:'弱乃濡之沉者'。
6、细:沉细而直。且软如蛛丝。
沉脉系统表
沉有力=牢 一一牢甚=实沉极=伏
沉无力=弱一一弱而细直=细
(三)迟类五种
1、迟:一息(一呼一吸)三至。
2、缓:一息四至,或三至以上,从容而和,不疾不徐,似迟而实未迟,不可作迟缓解。缓脉往来和匀。缓脉乃平人无病之脉,亦即生理的现象,平人在休,以及年老好静的,往往见缓脉,并非病态。必缓兼浮,方属感风,缓而兼沉,多主里湿。
3、涩:迟涩不利,状如轻刀刮竹,似止非止。多主血瘀。
4、结:来缓,迟而时有一止,止而复来。结如绳子有结,用铜钱穿贯绳上,上下翻动,遇绳结必碍,虽流走快,但也必少有逗留。多为心律不齐、心律失常之脉。
5、代:迟而中止,不能自还,且止有定数,如四时之有禅代,不愆其期,故名为代。多见于早搏、联律。按涩、代、结、促皆有止之脉,往来迟滞,似止非止为涩,动而中止,不能自还,止而有定数为代,缓而一止为结,数时一止为促。
迟脉系统表
迟缓(生理的)
迟有歇止一一止而复来=结迟有歇止一一不能自还=代迟而滞=涩
(四)数类五种
1、数:一息六至,甚则六至以上。
2、滑:往来流利,滑而不滞,如珠走盘。
3、动:形如豆粒,厥厥动摇,两头俱俯中间高起,故短如豆粒。
4、紧:紧急有力,左右弹手,极似切绳(切绳比喻紧,亦比喻左右弹),与弦脉的端直如弦不同。张仲景云:'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之无常也'。
5、促:数而时有一止。前人形容它为'如疾行而蹶'是比喻跑快的时候,暴跌一跤的样子。
见于心房颤动时。数脉系统表数紧急如切绳=紧数而流利=滑
数形如豆粒=动
数不整有歇止=促
以上4类,已说明24脉。还有3种,不属于4类的,前人称它为'别有三脉'是短、长和弦。
1、短:不及本位,来去缩缩,但与动脉不同。
2、长:过于本位,来去昭昭而长。
3、弦:长而端直,状似弓弦,推之不移,张仲景云:'脉浮而紧者,名日弦'。
以上的27脉,除了缓脉为平人不病,余者若干是属于病脉,都是单一的脉象。下面是两种脉象加起来的,兼见的脉,一以显病情,一以审病所,如浮为表,紧为寒,浮紧并见,确知表寒。沉为里,数为热,沉数并见,确知内热。兼见之脉都依此而推,为便利记忆,把李仕才四言脉诀摘列如下:
浮脉主表,腑病所居,有力为风,无力血虚,浮迟表冷,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火,浮微劳极,浮濡阴虚,浮散虚极,浮弦痰余,浮滑痰热。
沉脉主里,为寒为积,有力痰实,无力气郁,沉迟虚寒,沉数热伏,沉紧冷痛,迟缓水蓄,沉牢痼冷,沉实热极,沉弱阴亏,沉细虚湿,沉弦饮痛,沉滑食滞,沉伏吐利,阴毒积聚。
迟寒主脏,阴冷相干,阴冷为痛,无力为寒,涩脉少血,亦主寒湿,反胃结肠,自汗可测。
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实热,无力虚热。滑司痰饮,满闷宿食,里热气实,蓄血透逆。弦主饮痛,拘急疝气,头痛腹痛,往来寒热。长则气治,短则气病,细则气衰,大则病进。浮长风痫,沉短痞塞,洪为阳亢,紧主寒痛,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血伤,缓滑湿痰。
涩小阴虚,弱小阳竭,阳微恶寒,阴微发热,阳动汗出,为痛为惊,阴动则热,崩中失血,虚寒相搏,其名日革,男子失精,女子漏血。
阳盛则促,肺痈热毒,阴盛则结,疝瘕积郁,代则气衰,或泄脓血。
这是各脉主病的大法,需要掌握基本理论,然后灵活运用。
另外,有脉的真假、隐伏、反关、怪脉、死脉等,分述如下:
1、真假脉:如热证脉涩细,寒证脉反鼓指。
2、隐伏脉:如中寒腹痛脉不出,外感风寒,将有正汗,脉也不出。前人云:一手无脉名单伏,两手无脉名双伏。
3、反关脉:正取无脉,反在桡骨之上,或见左手,或见右手。
4、怪脉:两手之脉,异如两人,或乍大乍小,迟数不等。又祟脉。
5、死脉:共有10种,前7种名日七怪脉,后三种名三不治脉,见到了都是绝象。
七怪脉:
1、鱼翔:沉候细静,浮候摇摆,前人形容它本息末摇,有上无下,如鱼游于水。
2、虾游:慢慢的来,忽然有一次跳跃。脉诀云:'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忽一跃'。
3、雀啄:来如鸟啄食,止而复作。
4、屋漏:如雨后檐漏之水,久时一滴。脉诀云:'雀啄连来四五啄,屋漏少刻一点落'。
5、解索:(亦作奇索)解索就是松绳子。来时乱如解索,乍疏乍密。
6、弹石:脉诀云:'弹石硬来寻即散'。
7、沸釜:来如釜中沸水,一无根脚。
三不治脉
1、偃:浮之小急如刀刃,按之坚大且急如刀背,其至数无准,无进无退。
2、转豆:即经所谓,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状短实坚强,并无息数,真藏之脉。
3、麻促: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

(0)

相关推荐

  • 三)妇女脉诊

    (三)妇人脉法 妇人有经.带.孕.产等特有的生理变化和疾病,有关这方面的脉象,分述如下. 1.诊月经脉 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寸关脉调和,而尺脉绝不至者,月经 ...

  • 收藏 【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今天 郭老在临床诊病中很重视切脉,在他看来,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 ...

  • 国医大师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老在临床诊病中很重视切脉,在他看来,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属心. ...

  • 【中医小知识】必藏!自学诊脉的干货!——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士魁(1915-1981年)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心血管病专家,是"活血化瘀法"在现代内科领域应用与研究的第一人,他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和 ...

  • 【郭士魁】谈中医脉诊

    郭老在临床诊病中很重视切脉,在他看来,中医对于切脉是有精细研究的,过去有三部九候法,后来由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切脉逐渐简化了,多为独取寸口脉,采取切两手的桡骨动脉部位,分为寸.关.尺三部,按内脏分属心. ...

  • 郭士魁老中医活血化瘀治法用药规律探讨

    选取郭士魁老中医1976年至1979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门诊所开活血化瘀处方154首,通过对郭老处方的大小.中药用药分类及频次和代表药物.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频次及用量等统计分析,发现郭老擅长使用活血化 ...

  • 【郭士魁 】中医辨证4法施治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浊阻"范畴,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或膏粱厚味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肝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脾 ...

  • 名老中医郭士魁临床常用的14个验方

     1.冠通汤 党参.当归.丹参.鸡血藤.瓜蒌.薤白.红花.郁金.玄胡. 适应证:胸痹心痛,心悸气短(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而有瘀血者). 2.活血通络汤  苏木.三棱.莪术.红花.芸香.丹参. 适应证: ...

  • 郭士魁:关于便秘的一点临诊体会

    便秘为大便秘结不通,数日一行,干结不下,或大便难下. 引起便秘的原因有外感与内伤之分.外感发热,饮食失节,多食辛辣,恣饮酒浆,或房劳失节均可致燥结之证.故临床上治疗便秘,需详加辨证,分清虚实,对证下药 ...

  • 郭士魁、王琦、朱曾柏、中医治疗肥胖症(各科保健)

    郭士魁经验方 一方:黄芪 茯苓 陈皮 泽泻 半夏 生大黄 此方益气健脾利湿,适用于气虚痰浊甚之肥胖. 二方:龙胆草 金钱草 茵陈 栀子 郁金 草决明 泽泻 荷叶 此方用于肥胖者痰湿化热.肝热上冲,以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