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如何用音乐表现幽默感?

贝多芬32首奏鸣曲继续更新了!

之前已经为大家分享了贝多芬

《C大调第21号奏鸣曲》

《F小调第1号奏鸣曲》

《A大调第2号奏鸣曲》

(详情见文末精彩链接)

今天将继续为大家更新贝多芬的《C大调第3号奏鸣曲》,以下是详细中英文文本对照以及视频!

译者 | 郭建英

《第三奏鸣曲》是一首很著名的作品。它的调性是C大调,这当然不必多说。第一乐章是4/4拍,标明有活力的快板,不是简单的快板,而是朝气蓬勃,神采焕发的快板。而且在我看来它又非常滑稽,应该是吧……

第一乐章

呈式部

这是一首充满朝气,堪称华丽的音乐,甚至可以跻身钢琴协奏曲。这里包含了一段真正的华彩乐段,这在奏鸣曲构造中是陌生成分,因为在协奏曲中我们会期待华彩乐段,它到来时乐队休止……收在一个六四和弦(三和弦第二转位)上,独奏家接过去即兴发挥一番,一直到……这时乐队再加入进来, 但是出现在奏鸣曲中就出人意外了。乐章的起始滑稽、幽默,其构成也适于谱写成弦乐四重奏……这是在发问,像是表明很大的期待,不是吗?……到此为止是独奏家或是弦乐四重奏,接下去就是整个乐队,全奏……非常华丽非常阳光,这绝不是弗洛伊德音乐,不存在弦外之音。但是贝多芬在这个乐章中运用到很多主题,写出大型的主题或旋律的创意。我刚才停在这里……我们继续……刚才就是呈示部。我不必多说,你们肯定听到很多主题,个性各异,有些是歌唱性的,这里是一个滑稽的主题……因为这很像加沃特……这里以一段交响协奏曲般的辉煌乐句收尾。

展开部

我应该特别指出展开部的一个段落,因为这里已经在预示《皇帝协奏曲》,而那是很多年以后才有的作品……就在这里……我们现在到了一个非常遥远的调性。这就像一段重头华彩,无疑让人联想到《皇帝协奏曲》。接着他让主要主题在这个错位调性上出现……你们可以看到--应该说可以听到--这些休止的重要性。休止起码和音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你们来威格摩音乐厅的都是优秀听众,因为在休止的时候没有人咳嗽,设想一下演奏的时候成了这样……那就不太好了。

他对这一动机再做发挥……不断有突强……这些突强我们必须忠实对待。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演奏,它们会把这些棱角抹平。我认为这是大错特错。贝多芬不是一位平顺稳妥的作曲家。与其将他想成水彩画画家,不如将他比作伟大的雕刻家。他处理的是花岗岩、汉白玉那样的质地。那么现在到了刚才提到过的华彩乐段了。音乐停在一个四六和弦(三和弦第二转位)上……当然这里是预先写好的华彩,用小字体音符记谱,不是通常大小的音符,好像是写在括弧里面的一段内容……我认为这里极为滑稽,因为像是在戏仿歌剧,像是领衔女主角在演唱……演奏时不应该弹得很赶。总之我的伟大的朋友兼同行阿尔弗雷德·布兰德尔写过非常出色的文章,论音乐中的幽默感,这首奏鸣曲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简单标注为柔板,但这不是简单的柔板,而是一首非凡的乐章。调性为E大调。先结束前面乐章……这是何等的静谧,何等的安宁。休止再度表现出至为关键的地位。我们听到说理般的发问,发问接着发问。它们总是收在同样的和声,但是贝多芬能够制造奇迹,让你不觉得单一……发问……连续四次我们听到了主属主属的连接……这里升高一度……加切分……再次用到阴性终止……发问……接下去你们会期待这样走……但是音乐正是在期待中送来惊异。这里开始新的段落,极不平凡,是在小调上……力度为更弱,这是回顾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你们都知道这个……或者……就像一首管风琴前奏曲,我们听到管风琴的低音音符,又有一个持续音型……在高音是不完整的旋律……现在我们来到G小调,是平行调性。这里出现一个新动机,是在叹息的动机……力度为更弱……接着出现的是……同一动机在更强力度上迸发。我在这里已经听到了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对比一下……这都不可能是偶然巧合。这一慢乐章的结构是A-B-A-B-A,中间含有若干变奏。贝多芬是伟大的变奏大师,当然海顿也有同等地位。这样说并不是仅适用于像《迪亚贝利变奏曲》那类的作品,同样也包括他如何改动主题,添加装饰,让它们重现时容貌一新。

第三乐章

接下来出现的谐谑曲乐章又是一个极具幽默感的乐章。大家都知道有些第三乐章注明是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但是海顿已经开创了新的谐谑曲形式的第三乐章,它的结构有所扩充而且速度更快……这里完全像是出自海顿手笔,因为他把回归藏住不露,那么你就可以继续弹……你愿意重复多少遍都可以,听众无法猜到他什么时候才真的回归。总是出现突强……突强总是在第三拍,是弱中的突强,很微妙。

这个乐章的三声中部写在平行小调上,A小调……这像是袭来一阵风暴,但是不可以有速度变化。贝多芬在这里也没有写力度为强,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同行把这里弹成强。这里应该是弱,一直到贝多芬写明强的地方……等等。这是一首大篇幅的谐谑曲,贝多芬为它写了短小的尾声,又是很滑稽。谐谑曲本身结束在这个向下跃落……他让下落再继续……最后好像隐退了。

第四乐章

最后一个乐章应该很少误区,很快的快板,而且又是富有幽默感。这里可能会有的一个常见错误是有些人在乐章一开始选择的速度过快,而到了第九小节只好放慢,因为音符实在太多了……作为演奏者,决定速度应该考虑时值最小的音符,要能做到把它们处理得清晰、有说服力。这一乐章十分华丽,是回旋曲式。这里有一个段落是这样的……我提到它是再要说明勃拉姆斯与贝多芬的关系,因为……这又是一处盗用,相当明目张胆。

这些就是关于《第三奏鸣曲》我要谈到的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