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词体结构的六大法则

​文森老师讲解:

词体结构中的“钓挽渡”今天就依句填词而言给大家讲一讲关于词体结构的六大法则:a.侧重后篇,以避免头重脚轻;b.起、过、结是词体的基本框架;c.钓、渡、挽是词体结构向细腻处思考的具体方法;d.以隐喻作比是词体结构赋化的写作方法,e.通过警句组织线性思维;f.釐清虚实或者移觉的分界点。这六种方法是我们学词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结构技巧,今后几周我们分别讲述这六种方法,今天我们重点讲一下“钓、挽、渡”的具体方法。“钓、挽、渡”是把词的结构向细腻处思考的具体方法,也是结构的六大法则之一。“钓、挽、渡”这本是八股文篇章结构特定手法的术语。我的老师卞孝萱先生曾对我说过:“清代人学制文时,先从填词里找方法,同理研究词的结构时,不妨看看制文的结构。”由此可见填词与制文有许多相似之处,制文是代圣贤立言,而词最初是代歌姬言,行文口吻与要求是一样的,词讲究开篇破题,制文一样更讲究破题的方法,只不过词没有制文规定的那样,一定要在先秦古籍里寻找破题的章句与典故。比如出四书中《孟子》的题目,代孟子立言,就不能用六朝赋里的典故和章句,因为孟子那时已不在人世了,何来此言呢。词就不同了,代歌姬言是一个范畴,并不是代具体某个人立言,所以词破题的方法就灵活得多。钓、挽、渡不仅是制文的行文方法,也是中国古典散文,辞赋、章回小说的行文方法,所以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提词如同作小赋”小赋包括律赋。中国科举考试的科目之一有一科就是考律赋,律赋先要依十三经外的典籍破题,然后以破题的⫿分别作为各段落的腔韵,段落与段落之间依然⬀在钓、渡、挽的关系,收尾用颂。只不过词体因篇幅小对于“钓、渡、挽”比制文、律赋要求的更精确一些罢了。所谓“钓”就是把词中破题后这一拍的其中一个“具象”如同钓鱼一样钓出来。“钓”分明钓与暗钓。明钓就是直接从起拍里钓出一个“具象”作为第二拍的核心展开,如张孝祥《念奴娇》起拍:“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一拍有四个具象:洞庭湖、青草湖、中秋、风色,张孝祥钓出“中秋”这个具象,第二拍将中秋之夜的月光作具体化描写:“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暗钓则是在上片某处先暗伏下一个“具象”在下片钓出来,一般多用于小令词,方法是就这个“具象”再展开细节深入的描写,如晏殊《破阵子》:燕子欲归时节,高楼昨夜西风。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歌长粉面红。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下片再钓出西风,展开:“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令词中下片经常运用暗钓,展开细节,加强上下片的连贯性与语境的一致性。所谓“挽”就是我们写文章也经常运用的推挽手法,挽住上一层的核心内容向前推衍,这往往在“图底”(文章词赋的四种结构形式:图底、因果、虚实、映衬)结构里运用,形成一系列具象的递进,逐渐逼近心象(内心所想),如此完成一首词的运思过程;同时推挽的过程也是融入细节描写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张元干的《贺新郎》“梦绕神州路”从起拍中钓出“神州”具体描写梦里神州现状:“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被秋风吹起惆怅的情绪,金兵的各个军营里军号声此起彼伏。再看看汴京的宫殿已经荒废了。挽住上句的“离黍”向前推衍展开运行思维,“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因为甚么缘故致使昆仑山崩塌,砥柱山倾倒,黄河泛滥成灾,四处乱流呢?在这里,词人借用推挽为读者,展开一个思维空间,用山崩地裂、洪水泛滥作比喻。指出金兵灭亡北宋后,广大人民群众置身于水深火热中的生活现状。由此再暗钓出“故宫”将昆仑崩塌,砥柱倾倒,黄河泛滥归咎于最高统治者:“天意从来高难问”。胡铨因反对屈辱的议和被流放,今天又派其出使新洲,联系到如今北方的局面,故发此一问。推挽的本质就是挽住前边具象的外延与新推出具象的外延衔接,然后向推出的具象的核心本意递进。如“离黍”典出《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是著名的慨叹亡国之典。“离黍”借代为亡国之时,就有了荒凉的外延,于是与“倾”和“乱”具象的外延“荒凉”衔接,向荒凉的核心本意“千村狐兔”递进。又如姜夔《一萼红》:“朱户黏鸡,金盘簇燕,空叹时序侵寻。记曾共、西楼雅聚,想垂杨还袅万丝金”这个细节描写就是在时序的交替中,由感叹引发“雅聚”的回忆。所谓“渡”不是承接过渡之意,而是类似律诗里的“起、承、转、合”中的“转”,当填词过程中,运用推挽作递进,推衍至绝处时,需要重新渡出一番新境界,转向另一个空间,以此拓展该词的内容含量以及心象⬀在的审美空间。如姜夔的《玲珑四犯》:倦游欢意少,俛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前边“俛仰悲今古”是写恨,后边“送君南浦”是写“别”江淹曾写过《恨赋》和《别赋》,“倦游欢意少,俛仰悲今古”是对《恨赋》名人雅士之恨:“赍(lai4)志没地,长怀不已”、“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更深一层的概括。“送君南浦”是《别赋》里:“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与情人之别的描述,词人把“江淹”作为词境中的壮志未酬之恨境渡向情人缠绵之别境的桥梁,使两个不相关联天地由此连接在一起用以贯穿主题。又如辛弃疾《贺新郎.咏水仙》:“云卧衣裳冷。看萧然、风前月下,水边幽影。罗袜尘生凌波去,汤沐烟江万顷。爱一点、娇黄成晕。不记相逢曾解佩,甚多情、为我香成阵。待和泪,收残粉。 灵均千古怀沙恨。恨当时、匆匆忘把,此仙题品。烟雨凄迷僝僽损,翠袂摇摇谁整。谩写入、瑶琴幽愤。弦断招魂无人赋,但金杯的皪银台润。愁殢酒,又独醒。”他以屈原作为桥梁,把水仙之美和词人个人情怀两个层面合成一个广阔的空间,由此展开更为广阔的书写与思维空间。推挽和转渡是建立在运用文学、声韵学、修辞学上的一种技巧,有时运用词汇的内涵与外延可以对一系列具象进行粘接、拓展、引伸;有时运用谐声、形声⫿可以转换词义、概念或扩宽意境,有时还可以运用对偶拉开视野,展开描写空间。越对这三门学问精深就会掌握更多的推挽与转渡的技巧。掌握“钓、挽、渡”是词体结构进一步细腻化的必备手段。所以我们填词为了必须掌握这种结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词汇的内涵与外延作认真理解,这样才能够灵活运用词汇,准确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