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藏在心底的一抹乡情 | 原乡文学奖征文(散文)

藏在心底的一抹乡情

王丽霞

清风,明月,话团圆。每到中秋,我总会回忆起儿时过中秋节的情景,像一坛窖藏多年的老酒,绵长醇厚,回味无穷。那时中秋节的气氛,是从做月饼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备足材料,精选的白面、红糖、素油是必不可少的,讲究点的人家还会备点花生米、葡萄干、青红丝,和红糖、用烙饼搓成的末拌成馅,与现在的五仁馅堪比。妈妈勤劳贤惠,会操持家务,这些自是早早就准备妥当,等到中秋前几天,抽出一天的时间开始做。记忆中做月饼的程序和操作是非常有讲究的,单是和面就有比较严格的操作,面、油、糖和水都有精细的比例,油、糖的多少取决于个人的口味,但都有严格的上下限,低于下限的做不出月饼的味道,高于上限的会让月饼成不了形。配好油、糖、水后,支起大锅,烧开,搅匀,晾到适宜的温度倒入盛好面的盆里,均匀的和起面。

接下来就是做馅了。用擀面杖把事先烙好的饼搓成均匀的碎末,搓好末,再与红糖、花生仁、葡萄干及青红丝拌匀,为了口感更好,再拌少量白酒,色、香、味俱佳的馅就做成了。包馅,擀饼,压花纹,炭火上搁平底锅烙,这一程序开始就是简单的重复,但也是非常讲究技巧的,包馅的多少,擀饼的薄厚都会影响月饼的味道和外形,火侯更是必须要掌握好的,一撂撂月饼不断堆积起来,堆满了丰收的喜悦,也堆满了对来年一切美好的希望,成为许多年以来我对中秋节的又一种感知,丰收,希望。

整个做月饼过程中,搓馅、压花纹一般都是我的任务,从一开始的好奇尝试,到后来的索然无味,已然成了我在做月饼过程中必须参与的程序,也每每受到爸妈的表扬,以致于我坚信自己操持家务的韧劲就是那时做月饼练就的。

做好的月饼晾凉,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坛子里,放上几颗苹果,封存几天后,散发出醇香味道,成为那时物质并不丰腴的农村整个秋天甚至冬天无以替代的美食。妈妈做的月饼因馅多味美形状好看自然得到亲戚邻里赞赏,这种赞赏来自于亲戚邻里之间年复一年相互赠送月饼的过程中。送月饼是我和弟弟乐于完成的任务,姐弟俩奔跑在乡间小路,穿梭于村头村尾,将妈妈事先包好用细绳捆住附上一小块红纸的月饼,送给近亲,友邻,或三个,或五个,传递相互之间最淳朴的祝福,最真诚的礼尚往来。

双牛是村里的残疾人,眼盲、略有智障,有时爱耍无赖,自幼父母双亡,与弟弟二黑眼相依为命,二黑眼靠自己算是娶妻成了家,但日子过得非常紧巴,年年送月饼,妈妈总也不忘给双牛包上一份,村子里大多数人会给他送去几个月饼,默默传递对于残疾人的爱心。我对双牛是好奇加害怕,生怕他会挥舞脏兮兮的手追打,于是送月饼进屋就是弟弟首当其冲,我则站在院子中间静观动态,不过大多数时候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双牛有时还会拿出几颗别人送他的糖果给我和弟弟,咧开嘴笑。

如果说做月饼、送月饼是“台下十年功”, 那“台上十分钟”便是中秋这

一天了。中秋正值农忙时节,但到了这天,各家各户都会备上一顿丰盛的午餐,遇上丰裕的年景,村里总有几户人家宰一只羊,张家五斤,李家三斤,一只羊可供应好几户人家,不需付钱,而是在冬季自家宰羊后如数归还,约定俗成,勿需讨价还价。八月的羊体壮膘满,正值味道鲜美时,整个村庄里弥漫着浓浓的肉香味,打场的场面堆满成垛的庄稼,孩子们嘴里或啃着苹果,或嚼着月饼,老人们脸上笑盈盈的,一派丰收的景象。

到了晚上,各家各户都会在院子里支起桌子供月亮,月饼、各色水果、西瓜等等,西瓜用小刀刻成花篮状,瓜身刻上"中秋快乐”等字样,只等那一轮明月升起。记忆中那时的月亮特别大,特别明亮,皎洁的挂在天空,我也常常会静静坐在院子里,托起腮帮,仰望天空,寻找玉兔的影子,想象嫦娥的样子。

告别乡村生活已多年,城市的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看不见皎白的月亮,闻不到炭火烙月饼的味道,随着通讯网络的迅速发达,中秋节在朋友圈发个祝福,各种群里或抢或发几个红包,增进彼此的沟通交流,成为一种新的过中秋的方式。无论时代怎样变迁,中秋节团圆是不变的主题,而我也独爱家乡的那轮明月,在心底藏一抹乡情。

作者简介

王丽霞,女,1975年生,从事社会保障工作,包头市最美书友会固阳分会会员,爱好文学,喜欢唱歌,感性生活,理性处事,总会用心感受生活的点点滴滴。

原鄉書院回顾,点击可直接阅读


2016年原鄉書院月度优秀作品

原创优秀作品(2015年度)

原鄉書院总目录


名家专辑快捷阅读,回复作家名字即可


毕飞宇|陈忠实|池莉|曹文轩|迟子建|格非|冯骥才|韩少功|贾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泽|刘庆邦|沈从文|苏童|三毛|铁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忆|余华|严歌苓|阎连科|史铁生|张爱玲|张承志|


博尔赫斯|村上春树|川端康成|马尔克斯|卡佛|福克纳|卡夫卡︱卡尔维诺


国外名家作品合集,回复“合集”,便可快捷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