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模式! 文:里海(公众号:fengkuanglihai) 昨天我写了冯柳最新的发言的解读之后,我...

文:里海(公众号:fengkuanglihai)

昨天我写了冯柳最新的发言的解读之后,我就控制不住的想来写这篇文章。因为冯柳的刀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展示了散户怎么才能在这市场上长期生存并赚钱。

昨天我写的那些解读,说实话,肯定失真度还是蛮大的,具体失真度有多大我是不知道的,第一,我不是冯柳,他内心怎么想的我是不可能知道的,第二,我没有他水平高,低维的人来解读高维的人,本身就是一件扯淡的事情。

因此,大家就当看看,就当我扯淡吧,哈哈。

不过冯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什么呢?就是体系,虽然冯柳持续的在进化,但核心他还是散户出身,所以打法中怎么都会闪现出散户的影子。

大家注意到没有,高毅的六位基金经理中,其他五位都非常的注重研究,讲究研究取胜,通过深度研究提前发现价值,窥见未来,本质上是研究驱动,只有冯柳没有怎么讲研究,反而介绍了几个自己的模型,这里就是最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冯柳是通过体系来弥补研究的不足,属于体系驱动。

而研究力,则是散户最缺的能力了。说实话,散户所谓的一些研究,在我看来,基本上就是浮于表面,大部分都是资料的搬运工,根本也不可能涉及到前瞻性的判断,很多判断就是在想当然。

说实话,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赚点钱并不难,也许是整体行情比较好的阶段,也许是纯粹的货币大扩张时代形成的赚钱行情,也有可能是自己运气好踩到了短期的市场风格,总之短期多多少少赚点钱是不难的,我这里想的是长期超长期能够持续赚钱应该怎么才能赚到的问题,例如我想在这市场里玩40年,怎么才能保证在这么长的时间段里能够赚钱。因为未来是不可预测的,市场随时都会有各种意外的事情在等着我们。我想,除了国运这个问题我们没办法去左右之外,其他问题我们普通散户如果遇到了,是否有破题的方法,让我们长期在这市场玩下去呢?因此,我就想到了个人投资者能够长期盈利的两大模式,欢迎大家探讨。

第一大模式,在极其狭小的能力范围内的研究驱动。

虽然散户是没有研究力的,但如果把自己聚焦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能力圈范围内,还是有可能做到研究驱动的,也能够在这市场里持续不断的赚到钱。这个是我之前的玩法,本质上是研究驱动,就是通过深入研究看到企业的未来,从而下注赚钱。不过,早期的我是朦朦胧胧的,不太明白这个研究驱动需要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能力范围内才行。早期我是瞎研究东研究西研究,后来发现不太对头了之后,才慢慢缩小研究范围,阴差阳错的走到了在一个非常狭小的能力范围内来做正向研究的路上来了。

为什么我说要在非常狭小的能力范围内来做这个事情呢?原因就是,只有在一个非常非常狭小的能力圈范围内来做这个事情,散户才有可能在研究方面超越机构。雪球上有少部分优秀的个人投资人就是这样干的,就是聚焦到自己能力圈内的极少数标的,然后长期持有,最后赚到了大钱。例如,有几十亿元市值的时候就看清楚了爱尔眼科模式的投资人,然后坚定持有,最后赚了数十倍,而他本人就是医院的医生,研究眼科得天独厚。爱尔眼科的什么动向,是咋回事,他清楚得很,比任何研究机构都熟悉爱尔眼科。这就是在一个非常狭小范围内做到深入研究。

这里的要诀就是,一定要在能力范围内,我个人认为,就是本职工作所在的行业是最佳选择,每个人都有本职工作,如果能长时间的聚焦本职工作链条上的上市公司,随着时间的堆积,一定会对少部分公司有着非常深入的理解。一旦脱离自己的能力圈,别给我说是研究,基本都是瞎扯淡。

前期我搞的再升科技和涪陵榨菜,就是这种模式下的产物,还好还好,两个都赚到钱了。

第二大模式,在比较广的范围内的体系驱动。

这就是冯柳给我的最大启示了,现在我主要就是这么在干。这种模式下,最大的好处就是弱化了研究的力量,就算没啥研究能力,但只要有最基础的分析整理能力,能够把公司解构清楚,就可以干了。

能力圈内聚焦极少数标的,范围无法扩大,毕竟精力人力有限,但体系建立起来了,就可以按照自己的体系找股了,不受研究的限制。

诸如冯柳,在他的发言中,他就分成了几类,并且很明显的介绍了研究是为体系服务的,研究是为了给标的分类,一旦把标的定性分类了, 投资就简单了,按照既定的方案流程干就是了,不需要太多的主观思考。

所以,这就是依靠体系来驱动长期发展。在这种体系下,可以快速的过滤很多标的,找到符合自己模型的标的。因此,这就是冯柳能够迅速找到几十只个股的原因。

体系驱动型好处有几点,第一,弱化了研究中的主观因子,使得主观判断的权重下降,避免个人认知性失误而形成的亏损,第二,可以源源不断的找到很多标的,单个失利或亏损不影响长期盈利。如果比较分散的话,可以做到净值曲线非常优美。第三,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能力圈的概念,只需要最基础的研究能力,把公司的各因子简单呈现出来即可。

当然,这种搞法也不是那么容易,首先自己要有体系,这个已经难到了绝大部分人,据我观察,在雪球里的各路牛人,90%以上的人还是研究驱动型,体系驱动型的少之又少,怎么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体系,太难了,牛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普通散户呢,普通散户啥都不是,就是运气驱动型,哈哈。其次,就是要把各标的准确的分类,一旦分错类了,收益就会大相径庭,这就是冯柳说的,过去有些股的分类不对导致的收益不佳,说实话,这也是个难点。

不过,做投资,再怎么弱化基本面研究,底层研究能力还是需要的,我们运用体系,只是尽量避免主观因子过多导致的判断失误而已。

每个人的投资观都不同,同样一个股,结构得清清楚楚的,有些人认为可以,有些人认为不可以,总有一方错一方对,我们需要尽量避免的,就是这样的主观判断而已。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这条路上来的,总之我现在主要靠体系驱动而非研究,前面我也写过文章介绍过我的体系,我有一套系统的体系来支撑我的投资行为,这套体系,有道有术,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翻历史文章去找来看。例如,在术方面,我也有自己的模型,诸如白马股杀业绩模型、隐型冠军长期不涨模型、简单公司困境反转模型等。总之,我就把公司往这些模型中套,套得上就干,套不上就不干,就这么简单。

不知道上述两种套路,能否支撑我继续在这市场上呆40年?哈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