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抗癌作用与副作用

蜈蚣,亦名吴公、天龙、百脚、百足虫等,是蜈蚣科蜈蚣属动物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全体。蜈蚣入药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神农本草经》收录了蜈蚣,认为蜈蚣“主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名医别录》认为蜈蚣能“疗心腹寒热结聚,堕胎,去恶血。”

传统中医认为蜈蚣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现代中药学教材多将蜈蚣列入平肝息风药中的息风止痉药,认为蜈蚣有祛风,定惊,攻毒,散结的功效。主治中风,惊痫,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

历代的本草著作中都记载着蜈蚣有毒,但是也有许多学者认为蜈蚣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头部腭齿中,用于捕猎食物。活体蜈蚣的毒性大,但是入药用的死蜈蚣的毒性不大。

不过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蜈蚣的毒性主要为其溶血性蛋白和组织胺,这两种毒性成分分别可引起溶血反应和过敏反应。经加工的中药材蜈蚣中所含的能引起溶血反应的溶血性蛋白的确比活体蜈蚣低很多,但是蜈蚣中的另一种毒性成分组织胺的含量还是较大,而且主要存在于躯干部。

蜈蚣中毒时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省人事、心跳缓慢、呼吸困难、体温下降、血压下降、尿呈酱油色、大便色黑、溶血性贫血、皮肤过敏、瘙痒难忍、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纳差、胸闷、发热,严重者会休克。

传统中医认为蜈蚣畏桑叶,所以蜈蚣中毒可以用桑叶汁来解,亦有一些学者称蜈蚣中毒时,可以用蚯蚓和桑叶一起煎汁来解毒,如盛国荣等即持此种观点。传统中医为了减轻蜈蚣的毒副作用,在用蜈蚣时要求去头足。这一点也有许多学者不同意,张锡纯就主张蜈蚣毒性不大,用时不应去头足。周天寒介绍其父周济安治疗破伤风时,大剂量使用蜈蚣很安全,一次用20条也未见中毒反应,并认为用量小无效。周称自己在实践中发现成人用25条蜈蚣的安全性很高。

对蜈蚣的毒性进行的动物实验证实蜈蚣的安全性确实很高,小鼠皮下注射蜈蚣提取液的LD50值为7.67g/kg,实验动物连续服用一个月的蜈蚣,实验动物的体重、血红蛋白、内脏器官均无异常变化,细胞有丝分裂正常,未发生突变,这些实验显示中药材蜈蚣的毒性的确不大。但是另一项研究显示蜈蚣能降低怀孕率,提高致畸率并导致死亡,所以蜈蚣不适合孕妇服用。

但患者个体差异很大,蜈蚣中的溶血性蛋白和组织胺毕竟是有毒的,确实有少数患者在服用蜈蚣后发生过中毒现象,所以在临床用蜈蚣时还是需要注意安全。宜小剂量使用,大剂量用蜈蚣时也需循序渐进的增加用量,在小剂量使用蜈蚣安全的前提下,再根据患者的反应增加蜈蚣的用量。

与一般人的直觉相反的是,蜈蚣是一种可以延缓衰老的中药,它的毒性非但不易致人死亡,反而能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蜈蚣水提物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及肝、脑组织中脂褐质含量;可使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明显升高;使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重量明显增加,增强机体吞噬细胞吞噬活性,所以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和延缓衰老的功效。中国很多地方用蜈蚣泡酒服用,提升免疫力,延年益寿,这与欧美国家的一些热衷于注射蛇毒提升免疫力的自免疫发烧友们的做法很相似。

蜈蚣有很强的抑菌作用,蜈蚣的酸性提取液对8种常见的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羊毛状孢子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表皮癣菌等致病性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自古至今,中医都常用蜈蚣配伍其他药物或介质治疗体表的各种疥癣肿痛类疾病,也以之治疗毒蛇和毒虫咬伤,中医将之解释为以毒攻毒。

如孔繁学等学者治疗带状孢疹,就常用大蜈蚣1条,雄黄10g,枯矾3g共研成细粉,用醋调敷患处,如疱疹较大可将泡挑破后涂敷,每天涂敷2-4次。效果很好,轻者2-4次可愈,重者4-6次可愈。

另一项研究显示,用蜈蚣3g,加冰糖10g,入小碗,隔水蒸,水沸后半小时取出,去掉蜈蚣,以此药汁口服治疗疥疮,治疗186例,治愈174例。

也有研究将蜈蚣2条,红花5g,浸入75%的医用酒精内,浸泡7日后外用,用棉签蘸药涂敷患处(溃烂者涂敷溃口四周,避免直接涂敷溃口),治疗各种无名肿毒(毛囊炎、急性乳腺炎、外痔、虫咬伤、牙髓炎、外伤感染、蛇咬伤等),治疗600例,痊愈560例。

这些研究显示蜈蚣外用确实有不错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还证明了蜈蚣有较好的抗癌作用,蜈蚣总碱性蛋白对人口腔上皮细胞鳞癌(KB细胞)和人结肠癌细胞(HCT)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蜈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有效率也很高,用蜈蚣粉末冲服治疗口腔溃疡,总有效率可以高达89.2%。有些学者认为这与蜈蚣能提升人体免疫力有关。患者服用蜈蚣粉末冲剂后,IgG和E玫瑰花环形成率均明显升高。蜈蚣的水提物对肉瘤S180及小鼠肝癌H22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人体宫颈癌细胞TC-26的抑制率更是在90%以上,对网状内皮细胞功能有增强作用。

所以蜈蚣也是当代中医治疗癌症的常用药,治疗癌症时,蜈蚣常与全蝎相须为用,因二者的功效相似。一般认为蜈蚣攻毒散结的功效较全蝎强,全蝎息风止痉之功较蜈蚣强,二者结合,不但能够抗癌,也能止痛。

(0)

相关推荐

  • 借鉴诱导分化思路,探索中医精准治疗癌症的方法

    诱导分化治疗是指在某些体内.体外分化诱导剂的作用下,将恶性肿瘤细胞诱导向正常细胞的方向演变分化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诱导分化,恶性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基因表达方面的标志物)会向正常细胞接近,甚至完 ...

  • 山豆根的抗癌作用和副作用|副作用|北豆根|苦参|中药|山豆根

    山豆根是肿瘤科常用的一味中药. 市场上有两种山豆根,一种是主产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等地的广豆根,一种是产自于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北豆根. 通常所谓的山豆根一般指广豆根和北豆根,也有医生会专门开北豆根, ...

  • 蝎子的抗癌作用及其副作用

    蝎子是一种毒虫,但是也是自古至今一直都被用于临床的一味中药.不但古代中国人喜欢用蝎子入药,现代的制药商也喜欢用蝎子入药,古巴的蓝蝎肽就是古巴的科研人员经过上万次的实验,将古巴的蓝蝎子的毒液稀释而成的一 ...

  • 六应丸的抗癌作用与副作用

    六应丸是中医治疗扁桃体急性发炎和会厌炎等喉科疾病的常用药,但是它也可以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癌症.六应丸治疗癌症,既可以内服,也可以砸碎并用黄酒浸泡后外敷在体表肿瘤上,外敷时需要注意皮肤无破损才可以 ...

  • 七种天南星科植物的抗癌作用和副作用

    天南星科植物并不罕见,我们许多人与天南星科植物有接触,只是可能不知道它们的来历.比如我们家中常常种植的滴水观音和龟背竹等绿植,就是天南星科植物. 天南星科的植物大多有抗癌作用,中医入药的常用天南星科植 ...

  • 卷柏(石上柏)的抗癌作用与副作用

    中医肿瘤科常用药石上柏为卷柏科植物深绿卷柏的全草.卷柏入药历史很长,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入药,<神农本草经>将卷柏列为上品.卷柏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全株呈莲座状,干后会卷缩成一团,多生于 ...

  • 蟾蜍(癞蛤蟆)的抗癌作用与副作用

    蟾蜍,亦名癞蛤蟆,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全体,全国各地处处有之,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以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蟾蜍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有消肿止痛,解毒辟秽的功效,主治痈疽疔 ...

  • 喜树的抗癌作用和副作用

    喜树是蓝果科旱莲木属的一种落叶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其果实.根及根皮均可入药.喜树的果实和根及根皮中均含喜树碱和10-羟基喜树碱等生物 ...

  • 王瓜根的抗癌作用和副作用

    王瓜亦名土瓜,是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均有分布.王瓜的果实.种子和根均可入药,早在汉代,张仲景就用土瓜根治疗妇女月经不调. <金匮要略>中的&quo ...

  • 菟丝子的抗癌作用和临床应用

    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菟丝子.南方菟丝子.金灯藤等的种子.多寄生于豆科.菊科.藜科等草本植物上,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要产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及西南各省.9-10月采收成熟果实,可与寄主ー同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