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阅读、分享、评论!

人是什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在康德看来,这个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小问题:人能够知道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人可以期望什么?

康德是我最敬仰的哲学家之一,康德哲学虽然晦涩难懂,但结论却是柳暗花明,指向的是一个终极关怀——人的问题。

康德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思想给哲学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更在于他用哲学的精妙,在其“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著作中解答了上述人生问题。

康德(1724年4月-1804年2月)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从未走出过自己出生的小城柯尼斯堡。

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课、进餐、散步,时间都非常固定,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康德会准时在一条菩提树小道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

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卢梭的名著《爱弥儿》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读完,不得不放弃例行的散步。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淡泊的生活方式,使这位清瘦矮小的哲学家活了80岁。康德散步的那条小路今天还在,被称为“哲学家之路”。

康德有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越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头上的星空是康德对自然的探索,心中的道德律是康德对自由的追寻。康德一生对知识的探索以177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主要成果是《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著作的出版,康德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具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包括前述的“三大批判”,给哲学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01

人能够知道什么?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人能够知道什么”问题,这是认识论层面的哲学。

从古希腊到近代的理性主义时期,西方哲学都是在探讨本体论和认识论,即世界是什么以及我们怎样认识世界。所有的脉络都遵循着一个套路,主体对客体的符合,即先有客观实在,而后人们去寻找客观实在背后的本质规律。

而康德则一反这样的思路,不再认为主体符合客体,反过来客体是符合主体的。康德认为,知识就是客体符合了人的主体认识形式后形成的。康德颠覆了前人的思维模式,正如哥白尼完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革命一样,康德完成了哲学上的革命。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因为事物已经过认知主体感官条件的“加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

康德在知识的范围上划了一个界,有一部分知识是可以认识的,有一部分知识是无法认识的。我们看到的这个实实在在的大千世界,花草树木、星空大地、人和动物等等,这些现象是我们可以认识的。而现象背后是什么是不可知的,它被康德称为“自在之物”或“物自体”。

就像我们相信颜色、声音、气味、口味是真实的一样,但事实上,这些都是我们心灵世界的经验,我们“知道”的世界,仅是一个复杂的对有组织的表象的编织物。

没有什么是纯粹的,没有什么可以不受心灵的控制。就连科学家珍贵的“自然规律”,这被认为是普遍的和不可改变的,也是心灵的贡献。康德的思想消灭了关于所有事物的确定性,包括关于上帝、永恒性、救赎和自由意志的确定性。

“自在之物”是不可以被认识的,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传统形而上学的目标是去寻找现象背后的本质,康德在这里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自在之物”,人的认识到此为止,不能逾越这个界限去探究背后是什么,“自在之物”断了形而上学的路。

为知识划界,实际上是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实践理性留下了空间,为道德和信仰留下地盘。

02

人应该做什么?

《实践理性批判》解决的是“人应该做什么”的问题,实践领域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行为领域,它涉及的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这些法则就是道德律。

康德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物理存在,也是一个精神存在。在现象界,人要遵循自然法则,如生老病死,你不得不遵守,从这方面来说人是不自由的。

但在伦理和道德领域,人有选择的权力,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为道德提供了前提,你可以选择为善,也可以选择为恶,这个领域充斥着价值观和各种准则。

康德认为,行为只有满足了普遍性原则、自律原则,没有功利色彩才能称得上道德,进而得出了“理性为自身立法”的结论。

康德指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实践理性的最终目的或者说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因为人的局限性,要达到“至善”的高度,光靠道德是不够的,还要诉诸于上帝存在和灵魂不朽,康德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03

人可以期望什么?

《判断力批判》解决的是“人可以期望什么”问题,人的审美和情感有哪些,它是康德解释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一座桥梁。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感官给心灵提供了原材料,我们可以获得知识,但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充满了欺骗。

康德承认,无论是经验还是理性都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认为,为了维护道德的缘故,我们必须假设上帝与灵魂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认为,美感是有共性的,比如每个人都会对花朵产生美的感觉,人们充分享受到审美的快乐。但美学情感完全是主观的,美是纯粹的经验。

往 期 推 荐

亚里士多德:遵循中道,获得幸福

人至践则无敌:谈谈“知行合一”和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零工经济”时代如何多挣钱?

(0)

相关推荐

  • 康德:人为自然立法

    作品:星月夜 作者: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Gogh) 时间:1889年 类型:布面油画 尺寸:73.7厘米×92.1厘米 收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 ...

  • 八卦哲学家06期:简单的康德

    总第07期 简单的康德 他的理论很难懂,他的人生倒是很简单.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物,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康德用"三大批判" ...

  • 康德的终极关怀:人是什么?

    选自<哲学100问>第1季 文字 · 声音丨书杰 上图扫码 - 解锁康德(5折券)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 ...

  • 康德丨充实心灵的两样东西: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美者的分析论(节选) 第3节 对适意者的愉悦是与兴趣相结合的 在感觉中使感官喜欢的东西就是适意的.在这里,马上就出现了机会,来指责对感觉这个词所可能有的双重含义的一种极为常见的混淆,并使人们注意到这一 ...

  • 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1804) 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 ...

  • 康德:头顶是璀璨星空,心中有道德律令

    康德哲学如同一个蓄水池, 一切之前的水向它注入, 一切之后的水从它流出. 在哲学之路上, 任何思想家都必须经过一座桥, 这座桥就是康德.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1804年)出生和逝世于德国柯尼斯 ...

  • 星空与道德律:我们主要还是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生存和发展

    星空与道德律来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206期2021-05-13 10:29作者: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内容提要:刘慈欣的小说<三体>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 ...

  • 为自己立法,为什么康德说,这是最高的道德准则?

    上卷 第五十六回 第二节: [原文] 第二件,年里往赖大家去,你也去的,你看他那小园子比咱们这个如何?"平儿笑道:"还没有咱们这一半大,树木花草也少多了."探春道:&qu ...

  • 韩东屏:康德的伦理学其实很烂——《道德形而上学原理》批判

    康德的伦理学和他的其他哲学著述一样,都有大批满怀敬佩之情的追随者.可在笔者看来,康德的伦理学其实非常糟糕,错误甚多,并且有不少是基本性的大错误. 康德的伦理学由<伦理学讲演录>(1775- ...

  • 颇有微词 | 道德律(外一题)【图斯曼专栏】

     作者简介 图斯曼(周丽),女,邓州人,生于1987年6月,邓州市作协会员,农民.热衷于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创作,已完成长篇小说<大中原>.<佳丽十四号>.<西域魔钩 ...

  • 赖尚清:论儒家的道德律:普遍公共利益原则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卢梭的"公意".康德的"道德律公式".孔子的"道德法则"和朱子的"天理"进行会通,提出作为儒家道德律的 ...

  • 康德:星空与道德

    康德说:"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景仰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定律."千百年来,人们把未来生存的希望和摆脱孤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