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无与伦比的石峁遗址


▲皇城台及大台基近景。
据专家介绍,从2016年夏季开始皇城台系统考古工作,2016年至2018年完成了皇城台门址(地牢壕地点)揭露,2017年至2018年,完成了皇城台东护墙北段(獾子畔地点)上部发掘。2018年至2019年,完成了皇城台大台基南护墙清理。

▲皇城台远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研究员指出:“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的石雕,远远超出了以往学界对4000年前中国早期文明高度的判断,石峁城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已具备了早期‘宫城’的性质,是目前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早期宫城建筑,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极具‘纪念碑’性质。”
70多件精美石雕,体现石峁先民的精神寄托
据了解,皇城台台顶的发掘主要集中于台顶的东部,与皇城台门址以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道路有机相连。在皇城台台顶,考古人员发现并确认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台基,其上分布大量建筑基址,称为“大台基”,考古人员对大台基的南护墙进行了完整揭露。
这一大台基平面大致呈圆角方形,边长约130米,夯土台芯,四周以石墙包砌。南护墙用大小不一的砂岩石块错缝砌筑,石块之间用草拌泥粘接,墙体上还发现有多个纴木洞,最高处残高约4.5米。在南护墙外侧另有一道石砌夹墙,走向与南护墙平行,宽约1.6、残高0.8—1.1米,与南护墙间形成宽约9米的夹道,夹道内陆面保存较好,与皇城台门址主门道地面相连。

▲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的石雕细部。
“70多件精美石雕,是大台基南护墙处最为重要的发现,这些石雕多数出土于墙体的倒塌石块内,部分还镶嵌在南护墙墙面上。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少量为双面,以减地浮雕为主,还有少量阴刻、圆雕。”

▲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的石雕。
据考古专家介绍,这些石雕的雕刻内容大致可分为“神面”、人面、“神兽”、动物和符号五类,其中“神面”石雕体量较大,雕刻最为传神。单面浮雕多为对称式构图,以一正视神面为中心,两侧雕出动物或侧视神面,最大的长度超过2.6米。圆雕为椭圆形柱体,立于夹道正中的地面之上,高度近1米,两面雕刻相同的神面。

▲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的石雕。
系列测年数据显示,这批石雕的年代应不晚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为皇城台在石峁城址内的核心地位奠定了极其重要的物质基础,墙面上镶砌石雕的现象应与石峁遗址中发现的“藏玉于墙”和以人头奠基具有相同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石峁先民对皇城台大台基的精神寄托。
考古专家认为,“考古四年以来,众多重要遗迹、遗物是皇城台内涵和性质的物质体现。作为目前皇城台考古最为重要的遗物,大台基南护墙出土石雕远远超出以往学界对4000年前中国早期文明高度的判断,这些石雕可能与中国北方地区的石雕“传统”密切相关,也可能影响了“后石家河文化”的玉器、夏代的绿松石“龙”,甚至商周青铜礼器的艺术构思和纹饰风格。”
皇城台台顶“弃置堆积”,出土遗物极为丰富
通过对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规模性揭露,清理出气势恢宏的石砌护墙遗迹和数量巨大的各类遗物。目前揭露的护墙高8-15米、长约120米,墙体整体保存较好,呈台阶状自下而上逐阶内收,在不同高度上采用了不同的砌筑理念,可以观察出下部单墙矮、层阶多、无纴木,上部单墙高、层阶少、纴木密集分布等砌筑规律。

▲皇城台门道地面出土的玉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