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写的这首送别诗,看起来平淡质朴,内蕴却丰富至极
相关推荐
-
【觅苏记】扬州石塔寺:禁花论饭(上)
元祐七年二月.三月间,苏轼接到朝廷命令,调他以龙图阁学士充淮南东路兵马钤辖知扬州军州事.此时东坡仍在颍州太守任上,他到此任刚半年的时间,治理颍州西湖的工程还未完工. 在此前的一段时间,东坡一直想找机会 ...
-
写黄鹤楼,李白虽然不如崔颢,但这首诗却千古流传
人以楼传,楼以人名,名人和名楼相得益彰.欣赏经典文学作品,王之涣和鹳雀楼,范仲淹和岳阳楼,王勃和滕王阁,莫不如此. 黄鹤楼也是这样.黄鹤楼的神奇瑰丽,彰显了崔颢.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而崔颢.李白这样的大 ...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欣赏分析 1,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 ...
-
唐诗三百首:《五古》篇(下)8首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唐诗三百首>共收录了7 ...
-
韦应物很经典的一首五言律诗《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短短8句话,成送别诗中千古名篇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前几天看了戴建业教授一期谈论唐代诗人的视频,说英国的学者对于唐代诗人,也就是男性之间显露出来的深沉而真挚的友谊感到不可理解,言下之意还有怀疑唐代诗人之中"同性恋&qu ...
-
《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七十九首《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韦应物)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作者介绍] [赏析一]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中唐·韦应物·五言古诗]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
-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世事波上舟
每天晚上有一次唐诗日课,提前预习的功课.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公元763年,韦氏 ...
-
无名氏写下一首送别诗,对唐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人都引用过
古代很多的诗人,他们在创作好了一首作品之后,往往在流传的过程,可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使得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或者说即使是流传下来,但经历了一千多年,后世的读者又无法知道读者是谁,这也就造成了一个 ...
-
柳宗元被贬柳州,写的这首送别诗,为什么催人泪下?
我是沉于古诗,为您解读古诗的感情脉络,让您了解古诗中的感情表达方法. 古人离别,都很悲伤. 但像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这么痛苦的离别,非常少见. 诗人痛彻心扉,读者潸然泪下. 我相信您读 ...
-
贾至被贬,杜甫写了一首送别诗,却隐含对朝廷的担忧
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冒死投奔唐肃宗,得到了左拾遗的官职.他坚信自己遇见了明君,于是,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直到公元758年春末,杜甫的心态才发生了改变. 而导致杜甫心态发生改变的直接原因是: ...
-
他比李白狂,怼过宋之问,自比王羲之,写下一首思乡诗看哭世人
唐代最狂的诗人是谁? 90%的人会说是李白. 且看他的诗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的狂,狂在诗中. 而在唐代, ...
-
他名气不如李白王维,写下一首送别诗,最后两句被赞了1000年
鲁迅先生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 在灿烂的唐诗中,送别诗是唐诗中最耀眼的存在,诞生了许多千古名作. 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人洒泪: 李白的" ...
-
初唐四杰骆宾王写的这首送别诗,气象雄壮豪迈,颇有侠客之风
在大唐,有很多诗人都希望自己能够驰骋疆场,报效祖国,封狼居胥,实现自己的英雄梦.杨炯如此,岑参如此,骆宾王亦是如此. 骆宾王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年少成名,7岁便创作出<咏鹅>. 此后,骆宾 ...
-
杜牧一首送别诗,写出悱恻缠绵的情思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 ...
-
和珅临死前,在狱中写下一首绝命诗,嘉庆看后说了11个字
作为清朝的一代权臣,和珅深得乾隆皇帝的恩宠,可以说,自嘉庆之后,大清一朝再无人可出其右.仗着乾隆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和珅权倾朝野,贪起钱财来,那真叫一个肆无忌惮,可这也为他之后的下场埋下了伏笔. 和珅的 ...
-
韦应物写的这首诗,淡雅至极,看似清冷却又充满人世间的温情
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桥段:香菱喜欢学诗,整日跟着史湘云谈论诗歌,宝钗便取笑她们:"一个香菱没闹清,偏又添了你这么个话口袋子,满嘴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是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