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方法连载10】四川成都 | 贺南京:诗歌创作文哲说

以诗歌慰藉心灵

诗歌创作文哲说

贺南京

人们的所有生活,都是在哲理与逻辑之内。诗歌是生活的精神映照,故尔也不在哲理之外。文只是对哲的阐述,哲是其魂魄之所在。文哲同体,无文哲晦,少哲文荒。创作时对文是有意识追求,然哲己寓其间。诗人对文的理解,是建立在哲的基础之上的。不问你对哲是如何认识的,知道多少,哲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并形成风格。诗歌的内容,不外乎自己对世俗的认知和情绪的起伏,通过情,物,形,知,理,来表达。因哲思抽相,以形相替代易于运用和理解,这一切的产生,都是有根源的。以情感物,见物知形。独立是物的性质,通过物表述情与理,其华美就哲理了。诗含有了哲理,就英达秀丽,就饱满蓬勃。所以哲思成就经典,情理必然正道。诗味的隽永悠长,原因是潜藏着哲理的光华,令人循环回味。哲没有形相可以看见,是形而上的统述,用形而下的物形可见来说明。寄托情感描绘物的形状,文华就高飞张扬。哲理很普通,才能恒久如同日常。虽普通,但有万千气象。使用没有穷尽,物情相表达人的思维,哲就有了具体的认知。人持着灵气可以主宰。诗歌里没有其它,只有人的情感和物的精神。文化赋予了物相精神,哲才构成了诗歌的外貌风格。诗歌要有宏观,只有思想的慷慨激昂,经哲就会明亮。生活如果没有逻辑的约束,必然紊乱而少常态,故而常识就是逻辑。诗歌缺少哲理成为骨格的支撑,气势肯定不扬而显的萎靡不振。所以思维需要形而上,诗承其质而见形而下。分开属性来替代心情。此时物已不是物,作者已用文而化成哲了。诗也不是诗,是宣和着天地大雅的气象。哲思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日常生活的规律和追求中来。是内美对外形的饰藻而启发哲思。是心内的灵气,区别在细微之处。

作者简介:贺南京,男,汉族。生于1952年12月23日。原籍河南登封。现居成都。涵授古汉语专业毕业。退休前从事教职工作。曾出版,精舍读石,玛瑙石艺术欣赏,茶诗禅烟。退休后,致力于古诗词研究和创作。亦进行诗歌创作讲学。

鲁西诗人编辑部

主   编:弓车

副主编:姜勇

责任编辑:翠薇   王梅芳

微信平台主编:翠薇

执行主编:董学兰  张秀功

责任编辑:毕恩付  张小燕

特约评论:(以姓名笔画为序)、刘广涛、宋来莹、张厚刚、阿勇、赵月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