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疟论笫三十五笔记

​黄帝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20201208

♥疟疾病的成因,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疟,辩症论治。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发热,口渴,,发寒,寒到牙齿打颤,腰背都痛。。少阳症,往来寒热,呕吐,主开合,。太阳症,不是热就是寒,也会忽冷忽热,不会呕吐,。。
太阳症,。疟,寒从里面出来的,好发在夏天。。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疟,从里面出来。。疟疾好发在夏天。热留皮肤与肠胃之间,。

  帝曰:疟疾间日而发作者为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隔日发,病比较前。

♥,疟疾发作呈周期性的原因,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隔日发,己深了。风府,狭义的是风府穴。广义的风府是受风之所在。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狭义的定义。广义的义,受到风的地方所在。病邪伤在督脉,第25椎25天,。提前发作,提后发作。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疟先寒后热,,白天汗出晚上水寒,则秋伤于风,。先伤于寒后伤于风。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正疟寒战壮热,休作有时。,寒疟,先恶寒后发热。,温疟,先发热后恶寒。,瘅疟只发热而不恶寒。,劳疟,徵寒微热,气虚多汗,饮食少进,或停止发作后遇劳即发。瘅,因劳而病。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剌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有余者泻之,,

  岐伯曰:经言无剌熇熇之热,无剌浑浑之脉,无剌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水气+阳气,寒,表。热气+阴气,热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发病之时,针刺。四肢末梢。孙络末,放血,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没有发作,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数日疟,病比较深。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者?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因为节气关系。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温疟,冬受了风,遇到大暑,病气会出,发温疟。先发热后恶寒。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日: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只发热而不恶寒。体内阴气败竭而阳气独胜。治疗原则,清热生津。

  帝曰:善。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笔记

    <生气通天论大意>前面已经写过一小部分.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人的生命和天息息相关,生命长短的根本在于阴阳.学习中西就是以阴阳思想为根本.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 ...

  •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原文与译文

    痹论篇,论述的要点 一.风.寒.湿邪 论述了风.寒.湿三邪及杂合伤人,是痹病(类风湿)的主要成因.由于身体感受风.寒.湿三种邪气的轻重有别,以及邪气侵犯的部位和体质的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病症表现. ...

  • 黄帝内经咳论第三十八笔记

    ​黄帝内经咳论篇第三十八20201207, ♥,五脏咳,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 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 ...

  • 小说连载《选择》[​笫三十五集:金屋藏娇​]文/郭章立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 ...

  • 《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上)》学习笔记三十五

          认识世界,从认识自身开始.       呵护家人,从呵护与调理自己开始.       热爱生命,从了解生命的运行规律开始.       热爱生活,从懂得与体悟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开始.   ...

  • 黄帝内经|刺疟篇(三十六)

    [原文]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火高)(火高)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翻译]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 ...

  • 国展笔记 | 王羲之最神秘的3种绝技(三十五)

    魏晋书法处于书法发展史的巅峰,王羲之是以后历朝历代书法学习者膜拜崇敬的大神.虽然受到如此推崇,但是魏晋的神韵和技巧还是没有很好的传承,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人说魏晋笔法断绝了,王羲之的神妙技巧失传了. ...

  •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全文翻译 35. 黄帝内经上卷 素问篇 方盛衰论篇第三十五

    上卷 素问篇 方盛衰论篇第三十五 [本章要点] 一.从年老年少.四时季节等方面讨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逆从. 二.依据五行理论,阐述了五脏气虚产生的梦境. 三.从诊有"十度"谈到 ...

  •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全文翻译 70. 黄帝内经下卷 灵枢篇 卫气失常第三十五

    下卷 灵枢篇 卫气失常第三十五[本章要点]一.概括说明卫气失常后产生的病变和针刺治法.二.指出在诊断皮.肉.气血.筋.骨等病变时要注意体征的变化.三.指出脂.膏.肉三种不同体质人的气血多少的差异与体形 ...

  • 柚子民航学霸笔记第三十五期

    本笔记由柚子民航无双班125分状元"天道酬勤"提供! 学霸笔记第三十五期 离港系统连接安检信息管理.行李自动分拣.信息集成和时钟等系统的通信接口. 离港系统向信息集成提供登机口开放 ...

  •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灵枢-胀论第三十五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认识到了圣贤之书必须老老实实读原著,来不得半点走捷径的投机取巧心理--但凡译著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误读和走样,尤其作为公众号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