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83岁的婆婆
夕阳西下,秋色向暖,一位白发老人安静地坐在院子里,借着夕阳余晖,手中拿着花鞋垫,正飞针走线。一针纳过去,提出来;再纳过来,再提出来。整套动作仔细,认真,娴熟,耐心,安静而又执着,仿佛任何事都不能惊动眼前的这位老人。这就是我那八十三岁的婆婆。

婆婆不善言语,也极有耐心,从来不善于表白或者去左邻右舍串门儿拉呱,整天默默地忙自己手中的活儿。刚刚结婚那会儿,我来家,婆婆总是一句“来了么?”之后再也面无表情,也别无他话,以至于我心里直打鼓,害怕自己会不会哪个地方做得不对?吃饭时候,仍然没有多余的话,问一句,答一句,使我感觉仿佛从那个其乐融融,如俱乐部一般的大家庭里,一下子走进了一个冷漠无情的世界里,又郁闷,又委屈,每次回家都有一种紧张感。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相处,我渐渐体会到婆婆无言的背后,蕴藏着温情和伟大的母爱。每当我回家时候,婆婆总会做我喜欢吃的饭菜,做她拿手的手擀面,包饺子,也时常烙很好吃的油饼。知道我喜欢吃糖,她就在饼里放上红糖。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里,能够把饭菜做得又香又甜,实属不易,婆婆的细心体贴都在默默无言的奉献里。
记得我结婚那天,宾客在热热闹闹的酒席结束后,母亲要跟我婆婆告别,没有看到她,就问了一句“亲家嫂在哪儿?”婆婆答应说“这里啦!”一句话,脸红红的,不知道再说什么,逗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婆婆善良温柔,不善言谈。听舅母说,婆婆年轻时,因姥姥精明能干,事事要强,婆婆本来就老实无语,做事儿慢慢悠悠,姥姥看到婆婆做错了或者做慢了事儿,不是打就是骂,天长日久,婆婆害怕,就更少言语了。再加上公公的脾气不太好,喝了酒,就会耍酒疯,吓得婆婆不敢多说一句话,怕招来不快。久而久之,在我眼中的婆婆就成了只知道默默干活的“老黄牛”,从来不叫屈,不喊冤,不声不响,不与邻家东拉西扯。春冬两闲,纺线织布,做衣服、做鞋袜,烧火做饭,做家务;春种秋收忙地里,所有能做的活儿一样不落。过年过节,大家吃完饭,都去玩儿,大人小孩儿都找自己的伙伴儿,她也总是在忙完了之后,还要去纳鞋底或者做春天织布的线穗子。老朋友来找她玩儿,她就放下手中的活儿,人家一走,她就继续做她手中的营生儿。过节对她来说,只不过就是更忙了些。操劳这一家大小的饭菜,照顾到每个人的喜好,变着法儿地让一家大小在过年时候吃得更香,更甜。

婆婆给重外孙做的布鞋和靴子
婆婆没有文化,但是很守信用,也极懂得做人原则,那就是老实本分,不张扬,不虚浮,脚踏实地,不贪便宜,不爱品头论足。过去生产队那会儿,公公在外地,婆婆要挣工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别人在干活中拉呱,磨工,投机取巧,她不攀不比,不说长道短,默默地干活儿,也总是与领工干得一样多。她从不因为自己干得多,别人干得少而叫屈喊冤。婆婆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勤劳持家过日子上,故而把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操持得井井有条,有滋有味。

婆婆纳的花鞋垫
婆婆虽然不善言语,但在教育子女上,却比较严格。每逢孩子们上学放假或者礼拜天,不管姐姐、哥哥还是弟弟都要跟着下地干活,如果谁耍赖不干活,回家必会挨一顿揍。兄弟在外面被人欺负或者欺负了别人,回家不敢说,说了准会挨顿批。不管是对是错,婆婆总是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从来不找到别人家门上,不计较是是非非。
婆婆是个极有条理的人,做事儿都是一板一眼,不急不躁,有条不紊。无论是针线活儿,还是家务事,都会安排的井井有条,计划性强。而且自己能做得来得,绝不去招呼他人。勤劳,耐心,隐忍,从来不夸大,也不声张。沉默寡言里,有着他人不及的智慧和贤良。
公公去世那年,婆婆虽然嘴上不说,但是看得出她内心的极大痛苦。她仍旧忙里忙外,但是更少言语了,甚至有时候躲在无人处落泪。为了能让她尽快摆脱孤独和寂寞,我就带她出去玩儿,有时让她跟村里的老人聚一块儿,渐渐地婆婆与外界有了交际,话也渐渐多了起来。时间长了,就会去看她的老朋友——那些婶婶大娘们。村里有了新鲜事儿,也会回家来跟我说,谁家要娶媳妇了,谁家生小孩了等等。婆婆喜欢看电视剧,我有时间就会陪她看,老公喜欢看新闻,婆婆就会极有耐心地跟我们一起看新闻。有一次看到新闻里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婆婆来了一句“这个人光演大坏蛋”,笑得我和老公前仰后合,我赶紧说“对对对,他本人就是个大坏蛋。” 婆婆爱看抗日战争片,这与她的阅历有关。每每看到消灭日本鬼子的镜头,就会特别解恨。在她眼里,那不是演的,是真的战争,是真的消灭了日本鬼子。

陪婆婆和父母游玩儿
婆婆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耳不聋眼不花,依然还能做饭,还做着她的针线活儿——纳鞋垫。她的鞋垫都是自己打袼褙,做硬衬,设计构图,一针一线纳成。每日饭后,她就会安详地坐下来,拿起鞋垫,开始飞针走线。
操劳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沉默了一辈子,在婆婆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农村妇女的勤劳、善良和贤淑,更多的是隐忍和奉献。一辈子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把善良和温情融进了岁月里,把执着与耐心掺进了日子里。婆婆的一辈子,也是沉默寡言,智慧的一辈子。一个人一时沉默容易,要一辈子保持沉默很难。沉默是大智慧,而今的我们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作者:高洪珍,滨州市滨城区秦皇台乡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