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教我学中医:抄诵《四圣心源》】(41)

劳伤解

14.血脱

作者:清·黄元御

【一元堂按:

肝藏血,凡血脱之病,责之于肝,理自然也。然脱血之證,有脱于上焦和脱于下焦之别。

下焦遺泄于便溺,责之于肝,無謬。若口鼻之吐衄亦究之于肝,则此证难言明辨矣。

甚至於,黄師提示曰:"肺血之脱亡,较多于肝。"肝既然藏血,病則肝之责也,何以此又言肺血之脱较多于肝呢?

黄師曰:"血盛于肝脾而虚于肺胃,其脱于便溺,則由肝脾之寒,其脱于口鼻,或緣肺胃之熱。而陽衰土湿,中氣頹敗,实为脱血之根。"

可見,血脱根于土湿。然土分戊己,以湿氣主令。病則胃土必先見其本氣之燥,故肺血之脱较多于肝血之脱。

肺血之脱虽多,然非必死之血病!若誤診誤治,乃至肝血亡脱,則危矣!是以肝肺之辨,何其慎哉?】

原文:

14.血脱

肝藏血而性疏泄。血病則脱亡而不守。

未脱之先,温氣虚亏,凝瘀不流。瘀少則結积而不下,瘀多則注泄而莫藏。

凡便溺流漓,崩漏不禁,紫黑成块,腐败不鲜者,皆陽虚而木陷,血瘀而弗容也。

盖木性善达,水土寒溼,生氣不达,是以血瘀。木郁風動,疏泄不敛,是以血脱。

而肺血之脱亡,较多於肝。

肝血下脱,則遺泄於便溺,肺血上流,則吐衄於口鼻。

以血在下焦則宜升,而既升於上,則又宜降。降者,肺之所司,緣肺金主收,收氣盛則血降,收氣不足,故血涌而上溢也。

而肺血之上溢,总由陽明之虚。以血秉木氣,但能升而不能降。升而不至於上溢者,恃肺金之善敛。肺金之善敛者,胃土之右转也。

血盛於肝脾而虚於肺胃,其脱於便溺,則由肝脾之寒。其脱於口鼻,或緣肺胃之熱。

而陽衰土溼,中氣頹敗,實為脱血之根。若专用清凉滋润助陰伐陽,以敗中氣,人随药殒,百不一生。

此非血病之必死,皆粗工之罪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