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军队逐渐开始西化,拥有了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等作战单位,相应的军事主官就是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等。
至于兵团、路军、集团军、方面军、战区等作战单位的军事主官,基本上都称司令,都是此后陆续诞生的,且比军级更为庞大的作战单位,称得上是战役集群了。
在军队的编制中,上述军队都是有番号的,比如第12兵团、第74军、第180师、第359旅、第771团等,但有些军队在特殊时期,并未取得军中正式的番号,此时,就出现了所谓的“独立团”,或是“独立营”等。

抗战时期,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在陕北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了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此后被重新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拥有三个主力师,即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每师下辖2个旅,每旅下辖2个团等。
八路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开展了抗日战争,在太行山等地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129师越战越强,其军队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陈赓担任旅长的第386旅,下辖由红31军第91师改编的第771团,以及红31军第93师改编的第772团,这两个主力团,作战人员都是在国防部备案的,军需处会按月拨付军饷。
第386旅自行扩充的团,比如《亮剑》中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等团级作战单位,都无法从国防部军需处领取军饷,所有的作战物资包括部队生活给养,都得各团自行解决。

当陈赓第386旅,下辖自行扩建的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等,尽管是没有正式番号的团级作战单位,但都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亮剑》中李云龙的独立团,最后,在攻打平安县城时,竟然有了将近上万人的庞大规模,实际上是抗战时期一个师级作战单位的人员。
独立营,并不是独立团下属的作战单位,这个作战单位在中国的军史上,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其上级不是读者想当然的独立团,而是军(分)区直辖下的营级作战单位,或是由司令部临时组建,隶属司令部直接管辖,因此,独立营也不是正规的作战单位。

抗战时期,就军队编制而言,正规的营级作战单位,有三连制(三个步兵连)、四连制(三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炮)连)和五连制(四个步兵连和一个机枪(炮)连),一个满编的营,拥有500-800人。
关于独立营,似乎没有这方面非常详细的相关资料可查询,独立营,作为没有番号的作战单位,与正规作战单位的营级人员,平常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本文作者据此判断,独立营拥有500人、600人、700人和800人,甚至超过800人的一个特大营,900人乃至上千人,都是有可能的。
比如临时执行重要的任务,由司令部组建一个独立营,扩编一个1000人的独立营,这个独立营的作战人员规模,仅从军事角度而言,堪称是一个正规作战单位中的加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