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锺书智慧“小干货”(四九-2)“都尉陈平”去哪儿了?

(感谢“大余朗读者”冷琪)

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用三天时间推出一组讨论《史记》《战国策》等史书中叙事存在疏漏的“找茬”文章,标题为《“都尉陈平”去哪儿了?

引子

《鸿门宴》:“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

综观全文,《鸿门宴》有三处疏漏:

1、文中讲到“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但后文并没有讲到陈平回去复命,陈平如俗语所谓的“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有照而无应;

2、文中讲沛公“如厕”时把樊哙招出去了,但并未讲把张良也招出去,后文却说“乃令张良留谢”,有应而无照;

3、范增一心欲治刘邦于死地,但在项庄舞剑失利与樊哙闯帐后至刘邦成功逃走,其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与他性格和谋士身份不符。

下面,我们探讨一下这三方面的面容。

“都尉陈平”去哪儿了?——“有照而无应”

(一)

司马迁知道刘邦与樊哙出去这么久不回来,项羽不过问一声不合情理,所以安排了陈平去“召沛公”。

但陈平有没有找到沛公呢?下文并没有说。这诱发出了我们的许多想象:

如果找到了,刘邦如何应对?陈平又如何回复项王?

如果没有找到,陈平是继续找呢,还是回去复命?

回去复命将如何说?项王有何表现?范增又有何表现?

可惜下文根本没有涉及。

此处,太史公考虑到了不使陈平召沛公的不合情理,却未考虑到陈平去后无下文的不合情理;这是太史公的疏漏处,致使这一情节“有照而无应”。

(二)

其实,文章虽讲求照应,但“有照而无应”不见得就一定是疏漏,关键是要看“不应”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韵味。

《荆轲刺秦王》三次写秦武阳:

第一次介绍曰:“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第二次通过太子丹的口写道:“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

第三次写道:“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然而后面荆轲秦廷搏击、倚柱笑骂、荆轲被斩三个情节中,秦武阳的身影便消失了,作者没有哪怕一笔涉及。

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与太子丹激荆轲说的“请先遣秦武阳”,很能看出武阳在太子心目中的勇猛、刚强,然而武阳的这种勇猛刚强在秦始面前却在一瞬间丧失殆尽,马上变得“色变震恐”;

原来,前面的介绍是为后面的作铺垫,是为了让武阳前后表现形成对比,是为了写出始皇的威严、霸气与荆轲的从容、镇定与刚毅勇猛;

写武阳越厉害,就越表现出始皇的威严、霸气,也越能表现出荆轲的从容镇定与刚毅勇猛。

后面情节没有秦武阳的身影,武阳怎么样了?这关键时候他在做什么?成了一个悬念,成了一块空白,可以让读者任意发挥。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武阳哪怕能如“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一样帮上一点小忙,或许死去的就是秦始皇,“荆轲刺秦王”就大功告成了。

然而没有,种种猜测让人进一步明了太子丹识人的表面化,让人感慨荆轲因“太子迟之”而未“待吾客与俱”的遗憾。

此处的“有照无应”以显空白,正如钱锺书先生谈诗画之“韵”时所说的“以不画出、不说出示画不出、说不出”“说出的话比不上不说出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的艺术魅力。

(三)

但“都尉陈平”之“一去更不来”,却不同于《荆轲刺秦王》之“留白”,而是本应照应而无照应,不仅使故事情节不够完整,在塑造人物、表现冲突方面也显得有所欠缺,此处不得不讲是司马迁行文中的疏漏,太史公如“老马”,偶尔也“失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这里是“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公众号。

我们每天推送一则千字左右的钱锺书论学小知识、小干货,让你轻轻松松走进传统,走进国学,感受中华文化的美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