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领:与女人有关的四百年历史 | 传统的服饰

这种敏感话题,照例,po主先写下自己的立场:的确明代用“竖领”这个词汇比较多,但是我不觉得用了这个词汇就可以划分明清之别了,这里也不是演艺圈,改多少个艺名,东西还是原来那个东西,更何况清代仍然有使用“竖领”的,根本说明不了任何问题(本文为了大家理解,全部使用“立领”)。po主不赞成“明清一体化”甚至于任何两个朝代一体化的论调,甚至于康雍乾是一体我都不赞成,这是基于我认为谈论任何朝代都不应该忽略时间线是匀速推进的,明末清初的衣饰遭遇的变化是民族性的,而非时间线上的。

明代:立领的起源

一般来说,如果对明代女装稍有认知,都会觉得明代女装上衣大概形式如下▼

这件为明代中期,通袖长217,衣长75(这个长度一般身高的女性穿起来都可以过臀了,所以这件衣服其实不是短衣),形制为直领斜襟(即所谓的“交领”)

在明代中期宪宗(1464-1487在位)的一张行乐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女子在穿着类似的交领服饰的时候,有在领子上另缀领扣的痕迹▼

▲明代女子常用金属子母扣,一般尺寸极小,长度不过2-3厘米,宽度不过1厘米多点

一般来说,这种交领缀领扣的形式被我们认为是明代立领的起源。而在稍晚于宪宗,葬于1504年的宁靖王夫人吴氏墓中出土了这么一件衣服▼

短袖棉衫,长度55,宽度66.5,应为内衣。可以看到领子处特别缀有系带,作用应与缀扣相仿。

这种交领(直领斜襟)与立领的传承演化过程,在这件孔府传世实物(立领斜襟)中则看的更为清晰了▼

而到了正德(1506-1521)时期的出土实物,我们看到的立领对襟则显示出这种款式元素依然是一种成熟度极高的样式了▼

这件立领对襟的领子部分特别用缎料,领高8.5,衣服身长69。

整体款式与立领样式极为成熟,已经看不出任何斜襟或者直领的痕迹了。

时间线继续往前推进,明定陵所发掘的女装中(明神宗1572-1620在位),无一件是交领(直领斜襟),虽然宫中女性的穿着不可代替全部,但是也可窥见女装服饰潮流瞬息万变。

定陵出土实物的立领特写。

清代:立领的挪移

作为明代女性最后穿着的服饰,它过渡到清代是毋庸置疑的(不要去质疑为何明代女性不是“交领”走进清代,古人不是完成今人的喜恶而存在的)。由于旗人的服饰以“衣不装领”为特色,所以彼时汉人女子的立领则显得极为有特色,这也是清前期汉女装与旗女装的主要区别之一。

▲左:旗人便装女性,衣长之地面,大襟无领;右:汉装女性,衣下有裙,斜襟立领(服饰或有艺术化成分)

▲左:旗装,右:汉装

这种旗装无领或者缀假领而汉装立领的(特指女装)的趋势一致伴随着清朝进入清末。之前我们提到过氅衣(氅衣:娘娘们最爱的清宫剧爆款)、衬衣(衬衣:被清宫剧忽略的娘娘“爆款”(更正版))等清晚期特有的款式出现流行时候,立领也还没有加入旗装套餐。

立领进入旗装系统的时间很晚,几乎已经是清末了。并且任何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立领进入旗装系统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旗装一直有缀类似立领的形象,但是真正令立领确认在旗装中的地位,换言之,就是我们现在凡是谈到清宫戏、提到旗装就会联想到立领,则是在清末到民国中期的这段时间了。

▲穿着缀有假领的清早期旗装女子

现代:立领的涣散

可以看出,立领在四百年的时间里,都是女人的专属,尽管后来淡化了这种标识感,但是由于日本学生装的掺和(中华立领:日本风吹傻了中国龙 | 经典旧文),所以我们无法分清什么才是传统的一脉相承的立领,什么才是西式剪裁中的立领,可以说现代人对立领的认知之涣散是空前的。

现代人一方面将“立领”竖作中国元素的标杆,一方面又根本闹不清楚立领究竟应该是什么面貌。

世界上最可悲的是,大抵就是酒肆招牌还在,卖的却全是七喜。

此外,对某些无知的“民族主义者”多说一句吧:祖宗早死了几百年,惭愧无法按照不肖子孙YY的那样重走一次历史,所以只好倚老卖老,历史怎么走,你们这些孙子也就怎么认吧!

❤❤❤

相关知识点重温:

宫斗都蔓延到旗头上了…多读书是好事,清宫戏为啥学不会?╮(╯_╰)╭

故宫娃娃:俏格格该被召回的还有承诺过的“还原真实的清朝格格”

寂寞空庭你个头!清宫戏越兴盛,满族服饰越衰亡?(修正版)

云肩:从《甄嬛传》到《延禧攻略》,好东西并不都属于清宫 | 剧说服饰史

最近的文章:

「齐胸襦裙」争议声中的一百种还魂姿势 | “汉服”溯源

织机入门:用快递盒做一个“原始织机”

高晓松不懂汉服,凭什么敢放话“汉服就是树叶子”!?

天热了怎么穿传统服饰?没有领子的民国不妨了解一下

-

❤ 春梅狐狸@传统服饰 ❤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 百度百科TA说特邀科普作者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