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古城草桥口思鲁

兖州古城草桥口思鲁
许震江

乾隆三十五年(1770)版《兖州府志》序称:“兖之为州古而然矣,昉自禹贡而迄我朝,历千百世而不变。”又载:“兖州故城在城东北五里草桥口西……俗名古城。”意即自大禹划定九州,兖州为其一,至乾隆年代虽历经千百世而未变,后兖州城变迁,其故城就在今城东北五里的草桥西头,现有一村庄名叫古城,即当年兖州之故城原址。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村民在村北挖沙时曾在六米的地下出土过戈、铜镜、鹿角及成排倒下的柏树几十棵,更加印证了这里就是兖州故城之所在。
然而,这种以小搏大,以一座草桥标记一座城池的方法却让人颇为费解。

2018年6月,笔者走访了古城村的沈庆林、赵霖等几位八旬以上的老人及王建国、苏秀忠、王秉银等几位博学之士。他们说,这个草桥就是在泗河上用木桩和柴草修建的一种简易桥梁,轻车、行人皆可通行。河里涨水时,常将桥面上的复土和柴草冲毁,但木桩多用硬杂木,如柏木、榆木、槐木,由于砸的深,不易冲毁,待大水过后就再行修建。在古代人们就用这种草桥来维系两岸的交通。相传孔子任中都宰时来来往往就是走的这座草桥,关于孔子“师项橐”、“过草桥”的故事,从前在古城附近的泗河两岸流传甚广。后来孔子周游列国起程的第一天,也是第一站,来到古城的草桥口驻足三天而抚琴思鲁的故事又为这草桥增色不少。

那时候,孔子已是誉满天下的圣人,这草桥也沾了他老人家的光被人们视为圣迹,还一度被称为“夫子桥”、“圣人桥”。也因此,这座本不见经传的草桥居然成了能标注一座城池的地标!其影响之深远可略见一斑。只不过这些传说到1966年的“文革”,特别是后来的“批林批孔”运动时,都戛然而止,直到现在提起来,人们还有点蛇绳之忧。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3岁丧父,17岁丧母,家境贫困。生活虽苦,但他志向远大,15岁时就“志于学”,20岁时就以“博学好礼”闻名遐迩,23岁设教阙里。史书记载,现在的杏坛就是他当年讲学的地方。有鲁人颜路(颜回之父),曾点(曾参之父),秦商、冉耕就是他早期的学生。他主张“有教无类”,不管贫富、贵贱,人们都有受教育的权力。30岁时,开办私塾、广纳弟子,曾经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初为中都宰,一年后升为司空,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摄相事”。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齐鲁两国会盟于夹谷,孔子“文功武备”取得了很大胜利,使齐国归还了所侵鲁地郓、汶阳龟阴之田。

孔子治鲁,齐人大惧,怕鲁国强大了会攻打齐国。为阻止鲁国崛起,齐人设计向鲁国赠送女乐、文马,致使鲁定公玩物丧志,不理朝政。孔子力劝不听,感到非常失望。

“唉!良禽择木而栖,何必一棵树上吊死呢!”他与几个弟子一商量,“冉有仆驾,疲马凋车”,师徒数人开始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微风习习鸟鸣声声,这本是个欢乐祥和而又充满希望的季节,但孔子师徒一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毕竟这是背井离乡去寻找那个漫无目标且并不确定的希望。大家的腿上象灌了铅,每迈一步都觉得非常沉重。一路无话,傍晚来到泗河边从草桥上过了河。草桥口西边就是繁华的负暇邑闹市。今天,孔子无心去观赏闹市的美景,反而觉得那市井的喧嚣格外烦人。他决定就下榻在草桥口边的客栈里,这是他离开鲁国都城(曲阜)第一天的行程,后人称之为“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

古城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国和村委会主任苏秀忠说,前几年有上海复旦大学的钱教授,曾携一绢质古地图来考察过“孔子周游列国第一站”、“草桥口”及孔子抚琴思鲁的“望鲁亭”。他们带领钱教授一行在古城村进行了考察,访问了几位村民,又在泗河堤上从南到北进行了观察分析。王建国、苏秀忠还向他们介绍了自己挖掘出土的戈、铜镜、鹿角等物,但钱教授当时的主要课题是考察孔子周游列国的行踪,对那些文物并未过于关注。鉴于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发现上海市有位叫钱钧华的学者,便疑为是曾来过古城的那位钱教授,其所著《跟孔子周游列国》一书于2009年面世,即想借此书一探究竟,但未能联系到钱教授本人,经与出版社等有关单位联系,被告知“书已售罄,待再版时联系。”

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兖州城早已易址,那草桥、客栈和“望鲁亭(凉亭)”,也早已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唯有那些脍炙人口的传说,相伴着挂一漏万的史料还在世上流传。

傍晚,孔子师徒数人出了客栈,来到岸边的凉亭上,看着草桥上稀疏的行人、河面上偶尔掠过的三两只水鸟和那波光粼粼的流水,孔子却再也发不出“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了。此刻,他驰目东望,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鲁国,他对之一往情深,那是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是他曾经倾注了全部热忱施展抱负的桑梓之地,而如今,壮志未酬时势已变,那个昏庸的鲁定公打破了他的一切梦想。他多么盼望自己的“愤而离鲁”能使鲁定公清醒过来,能上演一幕“鲁君月下追孔子”的喜剧。“其实我不想走,我想留!我多么热爱自己的国家,我多么热爱那些贫穷、善良的人民啊!我真心实意地想为他们鞠躬尽瘁死而无憾啊!”想着想着,他两眼模糊了,夜幕笼罩了大地,但鲁国的都城,那些可亲可爱的人民在他心里却越来越明亮、越来越高大。

“今天天晚了,明天再说吧!”

一天、两天,一直等了三天。孔子在凉亭上望眼欲穿,草桥上的行人来来往往,却没有一个是来接他回去的。他让颜回取过琴来,在凉亭上望着那奔腾不息的流水抚琴而歌:“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兮,奈龟山何!”

他把误国之权臣季氏比喻为龟山,恨不得劈了他,可手里连把斧子都没有,又如之奈何呢!歌声哀怨、凄凉,如泣如诉。

颜回明白先生的意思,次日一早,他帮冉有备好车马,载着孔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漫漫长路。

草桥口留下了那座有名的“望鲁亭”。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8期

观兖州 知天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