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合温肺化饮法

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讲述/徐仲才 整理/陆鸿元、郭天玲

附子属草本植物,其生药性毒,经炮制后,毒性大为降低,再入汤剂经过先煎,毒性又大大减少,而有效成分仍然保存,因而和制南星、制半夏一样,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附子一药气味辛甘,性温大热,若辨证正确,配伍适宜,往往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例如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载113方中,用附子的就有20方,综观所用诸方,大致有回阳救逆、温阳行水、温中祛寒、温经止痛等作用,其功效特点可简括为“温阳”两字。

正由于附子是一味偏于热性的温阳药物,有一定毒性,所以自古以来,一般是配合其他中药同用。明代张景岳擅长应用附子,但不主张独用,他指出:“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斯无往而不利矣。”可谓临床经验之谈。

我在临床上使用附子是比较多的,几十年来没有发生严重的中毒事故,如果辨证运用配伍得当,其副作用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体会到附子的作用,主要在于温阳。阳气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毋庸多言。《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而一身之阳气根舍于肾,因此所谓温阳首先在于温补肾阳,当然也包括振奋心阳、脾阳以及一身之阳。

我们认为,阳气在生理的情况下是生命的动力;在病理的情况下,又是机体抗病的主力。附子可以温阳祛寒,可以振奋全身各脏器的功能,增加机体的活力和抗病的能力。所以在临床上应用以附子为主药的回阳救逆、温阳行水、温中祛寒、温经止痛等法,功效确著。

关于应用附子的指征是:

临床遇见神疲乏力,体软,面色㿠白而恶寒,四肢清冷,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泄,甚至五更泻,唇甲青,舌淡胖、苔白滑润,或舌光不欲饮,或口干不喜饮,脉或细或沉迟。总之抓住虚证寒证的主要特点,就可以应用附子,不一定条条具备。有时遇见阴虚或虚热者,脉虚数、濡数也可用附子,因附子能引火归原,制伏虚热,但要配伍养阴清热药,或加潜阳之品。

一般认为,附子是一味温热善走的药物,能自上而下,出表入里,既走气分,又走血分。如明代虞抟认为,附子“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解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我们认为,光从药物配伍来考虑,尚不足以尽附子之用,因此在这里重点介绍附子及其相应治疗法则和方剂的配伍应用,同时附有医案若干例,这仅是我在临床上应用附子的点滴体会。


附子合温肺化饮法

我们在临床上遇见风寒外感引动伏饮病例,常用温肺化饮法,方取小青龙汤化裁为治,每每取效。但也发现一些慢性咳喘病人久病气阳不足,怕冷肢凉脉细,因此在温肺化饮的基础上,再加附子以温阳扶正,发中有补,更增强了上述方剂解表蠲饮的功效。试举“哮喘合并肺气肿”治验例如下:

周某,男性,34岁,门诊号:165747

初诊:1976年1月24日。患者自婴幼有奶癣史,4岁开始有哮喘。每逢春秋必发,且逐年加重,往往持续2~3个月尚不见缓解,此次发病,起自去秋,迄今时轻时重,曾用过激素等多种西药,尚不能控制。半夜后哮鸣气急,平时特别怕冷,易感冒,不欲多饮水,舌苔薄白,脉细弦。证属外寒内饮为患,久病体虚,气阳不足。治当助阳解表蠲饮,标本并图。

生麻黄6g,川桂枝6g,生白芍9g,生甘草6g,苏子12g,姜半夏9g,陈皮6g,炙细辛3g,熟附片12g(先煎),磁石30g,十四剂。

另黄芪片100片,每次5片,每日3次。

复诊:1976年2月7日。药后哮喘缓解,日来喉间稍有哮鸣,胸闷气短,有咳痰。

原方改生麻黄9g,加黑锡丹6g(分吞)。七剂。

另:胆荚片2包,每次5片,每日3次。

上方服后哮喘基本控制,咳痰亦轻,嗣后改汤用丸,予附桂八味丸温肾扶阳为主,并加用黄芪片、地龙片吞服,迄“五一”节前后随访,亦未见发病。

按:

本例哮喘外寒内饮为患,而怕冷脉细则属气阳不足之象,故方拟附子配小青龙汤加减,一以温肺化饮以祛邪,一以温阳益气以扶正,再方更加黑锡丹以助温肾纳气之力,另加胆荚片,主要取其功能化痰逐饮。总之处方立意,既在祛邪以安正气,更重扶阳以却饮邪,所谓“离照当空,阴霾自散”。

小结:

从上述病案治验可见,久病失治或辗转求治的多种内伤杂症,每多阳气受损,而附子不愧为一味“温阳”要药,若能配伍得宜,力峻效宏,不再赘述。历代医家所以重视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正是从强调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出发的。

例如明代张景岳在《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中指出:“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他在另文对附子的评价又指出:“今之用附子者,必待势不可为,不得已,然后用之,不知回阳之功,当于阳气将去之际,渐用以望挽回,若既去之后,死灰不可复燃矣。”张氏在这里对附子的应用还是留有余地,但强调及时应用附子于阳气受损病人则是观点较为明确的。我们应用的“温阳”药,并不限于附子一味,我在这里不过借附子来介绍应用温阳药的经验,供初学者参考。

(0)

相关推荐

  • 史锁芳教授长期致力于哮喘病的临8

    史锁芳教授长期致力于哮喘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其主编的<哮喘中医特色疗法>一书中医特色鲜明,内容详实,立足临床,切合实用.书中重点介绍了"中医治疗哮喘的12种特色疗法": ...

  • 血压高,因为寒气重!张仲景的方子,逼寒气、降血压,请你体会【一点资讯】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现代中医治疗学>.< ...

  • 一味“留住阳气”的中药!温补肾阳,找回丢失的阳气【一点资讯】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华药海>.<经效产宝>.<实用中 ...

  • 辨证用量,妙用地龙|地龙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全文5508字,阅读需15分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774296):国家重点基础研发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20YFC0845000)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 ...

  • 周常昆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总结全国第五批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常昆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及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用药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方法]1.学习导师及其学生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整理学术 ...

  • 患哮喘10多年,经中药调理15剂,哮喘平...

    患哮喘10多年,经中药调理15剂,哮喘平息,病情稳定未发作! 吕某,男,55岁,患哮喘10多年,反复发作,冬季受凉或感冒后严重,呼吸急促,喉中哮鸣声明显. 在当地服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一直未得到 ...

  • 阳气不足,手就冷,试试叶天士留下的3味草药,疏通体内阳气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何老师)!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体内阳气的问题,就在前不久,有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给我留言,据他自述:自己今年28岁了,什么问题呢?就是经常感觉到手冷,冷到什么程度呢?像现 ...

  • 附子合养心宁神法

    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讲述/徐仲才 整理/陆鸿元.郭天玲 附子属草本植物,其生药性毒,经炮制后,毒性大为降低,再入汤剂经过先煎,毒性又大大减少,而有效成分仍然保存,因而和制南星.制半夏一样,可以广泛应用 ...

  • ​附子合疏肝理脾法

    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讲述/徐仲才 整理/陆鸿元.郭天玲 附子属草本植物,其生药性毒,经炮制后,毒性大为降低,再入汤剂经过先煎,毒性又大大减少,而有效成分仍然保存,因而和制南星.制半夏一样,可以广泛应用 ...

  • 附子合养血滋阴、调和营卫法

    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讲述/徐仲才 整理/陆鸿元.郭天玲 附子属草本植物,其生药性毒,经炮制后,毒性大为降低,再入汤剂经过先煎,毒性又大大减少,而有效成分仍然保存,因而和制南星.制半夏一样,可以广泛应用 ...

  • 附子合清火泄浊法

    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讲述/徐仲才 整理/陆鸿元.郭天玲 附子属草本植物,其生药性毒,经炮制后,毒性大为降低,再入汤剂经过先煎,毒性又大大减少,而有效成分仍然保存,因而和制南星.制半夏一样,可以广泛应用 ...

  • 附子合温里固涩法

    附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讲述/徐仲才 整理/陆鸿元.郭天玲 附子属草本植物,其生药性毒,经炮制后,毒性大为降低,再入汤剂经过先煎,毒性又大大减少,而有效成分仍然保存,因而和制南星.制半夏一样,可以广泛应用 ...

  • 3种食物易引发中风,日常食用要警惕!(内附中风急救法)

    来源:约见名医 编辑:白鱼 审核:小也 导致中风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饮酒.吸烟.肥胖.持续精神紧张等等.但是不健康的饮食,才是导致中风的根本原因. 3种食物,是中风的" ...

  • 消疔毒膏(兼治痈疽)附制松香法、取百草霜法

    松香二十两(600g)制法附后,乳香三两(90g)每两(30g)用灯心2钱5分(7.5g)同炒去油,研细末,没药三两(90g)(研制同上),铜绿五两(150g) 研细,过绢筛,再研至无声为度,百草霜五 ...

  • 民间火功疗法集锦!(附:灸法精要)

    民间用火为引治疗疾病的方法甚多,如火罐.火攻.油火.火针.灯火.烧艾.火灰碗等,被称之火功疗法.火功疗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具简.便.廉.效的特点,群众易于接受.现将几种常用火功疗法简介如下: 一.火攻疗 ...

  • 民间灸法集锦(附:灸法精要)

    会第472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导 读  如何准确的应用灸法,关键在于掌握灸法的适应范围.寻求最佳的穴位组方.运用恰当的施灸方法.有效的控制灸量和灸感. 民间用火为引治疗疾病的方法甚多,如火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