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遇昙华林
























(摄影均系原创)
昙华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部,毗邻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昙华”二字:传乃印度梵文译音,“林”即“居士林”简称。郭沫若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过这一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
有关昙华林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故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遂有昙华林。
著名作家郭沫若,曾作为抗战时期“政治部三厅”厅长,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走穿行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写道,昙华林这个街名可能与佛教有关,也就是说,昙华林可能是因为佛教寺院兴盛而得名。
在历史上,能够冠名“大”的,只有“大武汉”和“大上海”,可见历史地位的显赫。
武汉的胡同多分布在昙华林和汉口老租界。
而今,穿行在昙华林蜿蜒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林则徐、张之洞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痕迹,徐源泉、石瑛公馆、修旧如旧,圣诞堂、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文华学院等外国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在昙华林,经常可以见到远渡重洋的老外,以及饶有兴致的“武汉胡同游”的本地人和外地人。昙华林,俨然成了武汉民间一日游的热门首选地,也是惟一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千年老武昌的处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