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温存寒冬(作者 徐善义)

蜗居镇区,总觉得小区门口的菜市场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是因为它的繁华热闹,客流如织,而是因为那片露天市场里的经营者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老人的世界,倒是叫这片天地充满阳光,即便寒冬时节,也是温暖如春,倍感欣欣称称称称然。
那片露天市场,无论酷暑夏日,还是寒冬腊月,老人们简约摆摊,葱姜菜豆,地瓜萝卜,还是山芋香菜。一架电子秤,或是一杆老称物件,都是托着公平,诚信经营。他们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老年人,守着老宅,透示着沧桑,经历着岁月的几多磨砺。每次下班,我几乎都是经过这片市场,去买些家常蔬菜。每次,都要面对太多的期许,那些期盼的目光,叫人怜惜,有的甚至是叫人看了心虑。干裂的双手,颤颤巍巍地抖动着,抓着菜,老花镜下的眼睛眯缝着,专注地瞅着定盘星,摆弄的老称砣高高扬着。自家种的,也收拾干净了,您担待!客气的话语叫人心颤,随后便是小心地算着菜钱。质朴的话语,诚恳的叫人肃然起敬。不求悲悯,亦无卑微,而是一种自立自强的生存,一种有尊严的活着。适应社会发展,跟前的二维码叫他们茫然,但又是不得已。特别是那欲言又止的无奈,真的叫人能看出来故事。小哥,能给现金不?手机俺没有,也不会捣腾,那钱俺不得,都是孩的了。直爽,羞涩,无奈。但又怕顾客甩手而去。一把蒜苗,一捆青菜,一堆山芋,一包雪里红,这些都是辛苦的结晶。兜售着辛劳,更是希望不被社会遗忘,不被社会淘汰。

去这个菜市场,我的兜里是时刻备有现金的。每次都会转悠半天,审视着,看到了孤独,看到了忧郁,我是一定会去地摊前买需要,甚至不大需要的菜品的。人行好事,莫问前程。没有故意的理由,只是不想看到他们在严寒下还在坚守着那点没卖出去的菜品,佝偻着身子,瑟瑟发抖。这样的场景我看到的太多太多了。特别是晚饭后,我都要出来走步,虽然已是很晚,市场人已稀少,但他们不畏严寒,还在那儿静坐等待,守着希望和期待。我回家经过时,才会看到他们不舍得收摊,步履蹒跚,蹬着三轮车,消失在远处的夜色里。每次要是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的心里总是不平静,甚至每次都是些许的酸楚。农村老年人,一个社会最底层的群体,儿女也是为生活坚忍地活着,他们多为六七十岁,力所能及地收拾着自己的菜园地,以求得点滴收入。一辈子的劳作,从不放弃。如今,他们不是在家颐养天年,而是街头摆摊,方便他人。超市是年轻上班族的最爱,但这块天地也是不乏许多年轻人的身影,老年人经营的蔬菜,吃得甜美,吃得放心,更是吃起来有种别样的味道。他们的老有所为,给了忙碌的人们更多的踏实和心灵情感的慰藉。镇区的一隅,这方寸之地,因为有了他们的身影而焕发活力,叫人温暖于心。即便华灯初上,寒意萌生,但温暖寄存心中,叫人倍感温馨。
生命无处不精彩,只要用心对待。余热,不尽;情怀,永存!感谢善良耐劳的老人们,生活因为你们更精彩,祈愿健康平安又一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