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两类人替崇祯皇帝鸣冤,却有本质不同
崇祯皇帝死得冤啊。
既然是冤死,自然就有人来鸣冤。
清朝替崇祯皇帝鸣冤的,大概有两类人。
一是普通读书人。
如郑达。他在自己的书中,从几个方面论证崇祯皇帝,实在冤。
第一,他觉得,崇祯皇帝品质纯良,有成了圣君的潜质。举的例子是,他十七岁即位之后,即灭掉了尾大不掉的阉党。这种大手笔,绝非中人之资能够做出来的。
他还说,崇祯皇帝畏天灾、遵祖训、勤经筵、崇节俭、察吏治、求民膜,这些,都可以称为圣德,不是一般皇帝能够做到的。

(崇祯皇帝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二,他认为,满朝文武大臣,“贪污奸佞,诈伪成习”,只知道结党营私,不体恤民情,政务委给下面的小吏,该做的事不做,该负的责不负,导致越来越烂。皇上召见问计策,要么就是汗流满面说不出个所以然,要么就是唯唯诺诺皇上圣明,要么都是些老生常谈;好不容易遇到个敢说真话的,实际上又迂腐不堪。
一句话,皇上身边缺人才啊!
第三,他指出,崇祯皇帝死后,之所以被人误解,乃是那些无良大臣,非但没节操殉国,且接受了伪职。为了逃避责任,还把臭盆子往崇祯头上扣。诬蔑他宠田妃、用阉宦、惜钱财导致亡国。而世间浅薄之人,误信以为真,记在书里,害人极深。
反正,郑达认为,朱由检是个好皇帝,不该是个亡国之君,之所以亡国,都是大臣的错。

(明朝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达写下这些观点时,是康熙年间。到了乾隆四年,张廷玉等献上编修好的《明史》,里面,也替崇祯皇帝鸣冤了。
他们说,“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朱由检之所以死,源于“神宗怠荒弃政,熹宗暱近阉人,元气尽澌,国脉垂绝”。他只是命比较背而已。
看起来,张廷玉等人跟郑达走到一条路上去了,可实际上,有本质区别。
《明史》里,还分析了朱由检自身的原因——没有主见,观点摇摆,“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苛刻寡恩……急遽失措”;又好杀大臣,“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最终成了孤家寡人。

(明朝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因此,“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
而郑达的文中,则根本未涉及这些。
都有替崇祯皇帝鸣冤的意思,为何差别如此大呢?
我想,大概在于,对郑达来说,他只是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情绪,他就是惋惜崇祯皇帝,因此选择性失明。
而张廷玉等人呢?他们编《明史》,延续的是中国写史的传统,要总结前朝的得失,让新朝不再犯类似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