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之大要——反复
匠人与大师有什么区别呢?匠人在于重复,每天做一把椅子,通过不断反复地练习,将制作一把椅子的技术做到炉火纯青。
大师在于创造,同样的木材,可能在他的眼中各有形态意境。千奇百怪,妙趣横生,最终设计出不同风格的椅子。
大师基础在于反复,只有反复地接触木材,才能知木性。只有技艺纯熟,才能升华至艺术,更上一层楼。
而工匠的基础也在于反复,只有反复地练习,才可熟能生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以往不以其真,但当真正接触到哲学、经典等书籍后,才知道其言不虚。
同一句诗在30岁和50岁眼中绝对不同,因其境遇不同,经历不同。
对于一些好书、经典之书,一次的阅读由于一些观察点的不同,很多关键之处未必能领会。
初看书时需要去了解作者所描述的文意、逻辑、背景等等。而失其整体。
若未反复阅读,可能就因此失之交臂,错过其中精妙。
反复阅读,也因其读者每次的心境不一样,经历的累积不一样,或多或少都会有新的理解。
古时候的私塾先生一般是不会全盘解释书的,只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铭记于心中。
但由于是童子功,儿时背诵的记忆很是深刻。
在未来的一天,可能是与他人的言谈,旁敲侧击,对于某一字句,就如醍醐灌顶。
也有可能是因为经历沉浮冷暖,突然间由景而入境,对书中内容恍然大彻。不论怎样,反复令其所得者甚多,所获者甚多。
对于其艾宾浩斯曲线应用,笔者不甚赞同,但对于其原理很是认可。

即对于一些刚刚吸收或者学习过的知识,我们很容易遗忘,如果不复习,我们所能记忆的大概只剩下25%。
一门可能你花了3 、4天甚至更久的时间,呕心沥血所整理学习的知识,因为需要赶进度,或者其它原因,没有时间回顾,结果全忘了,岂不是白费了这的3 、 4天些许的光阴?
事物本就是矛盾而对立,且相互依存的,复习与学习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
既要学习新的,也要复习旧的,二者之间完全可以按照四六定律找到一个平衡点。
把案头的时间六成用来学习新的东西,四成复习往日的知识。
九层之台,明明可以在始建时就日日巩固,却徒欲其高。到头来轰然倒塌,所剩无几,岂不是那么苍白荒芜可笑?
这样的浪费,岂不是更大的浪费?

其实最核心最关键的道理就是平时大家都在使用而没有去总结过的。
只有普遍适用的,才能被时间历史所选择。
智慧的人则善于把它提取出来,加以运用,不聪明的人却在到处寻找所谓的秘籍。
当真正秘籍就在眼前时,又有人不甚相信,甚至都不愿意尝试。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