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伯虎到底是不是风流才子?(南郭居士·郭军)

论唐伯虎到底是不是风流才子?

文/南郭居士

提起一个人,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风流才子,这位浑身都散发着传奇色彩的明代画家及诗人,在为后世留下许多宝贵的诗画作品外,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风流雅韵和趣事。这个人就是唐伯虎。

所谓“风流才子”,是指洒脱不拘,富有才学的人,出自唐朝元稹的《莺莺传》:“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说句实话,其实世人感兴趣的多是唐伯虎的风流,其次才是才子,不过历史中的唐伯虎倒是真才子,至于是否像传说中的那么风流,还请跟随本文思路仔细探究。

唐伯虎的真实姓名叫唐寅 ,生于1470年,卒于1523年,其字为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苏州人。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绘画与沈石田、文征明、仇英齐名,史称“明四家”或"吴门四家",诗文上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另三位是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民间多称他为唐伯虎,其诗书画卷则多以唐寅的名字出现。

那么,他风流才子的称号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性格潇洒飘逸、傲世不羁,又自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而且其仕女画又登峰造极,因此渐渐被后人误解并发挥,便流传出了许多风流传说,比如“十美团圆”九个老婆,最有名的就是“三笑点秋香”。

虽然唐伯虎并非民间传说中的那么潇洒,他大半生都以卖画为业,艰难度日,但人们说他风流,也总归是事出有因的。我亦总结了一下,大概有四个因素导致了他风流的来源,以致被演绎出许多风流韵事来。

一是唐伯虎自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这对其“风流”之冠名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二是他29岁时中了解元,但在参加会试的途中结识了富家子弟徐经,徐经仰慕唐伯虎的才华,遂与之同行,花天酒地,参加录科考试期间又与好友张灵宿妓喝酒,放浪形骸,这为其风流提供了事实依据。三是他的诗中有许多红粉佳人及相思肠断的句子,又为其风流提供了口实,陈继儒《太平清话》记:“唐伯虎有《风流遁》数千言,皆青楼中游戏语也。” 但书已失传,无以为证。四是他取了青楼女子沈九娘为妻,并以她为原型画了许多仕女图,这为其风流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关于“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原型,据考是苏州才子陈元超一笑点秋香,出自明代小说家王同轨先生的《耳谈》。而美貌聪慧的秋香在金陵声色场中作过官妓,比唐伯虎要大十几岁(一说二十岁),但唐伯虎偏有诗作《我爱秋香》,还有一首《思秋香》就更加让人浮想联翩,不管此秋香是不是彼秋香,但那个思念直教人骨头都酥了,其诗如下:

思秋香

唐寅

想煞你,当初一见好至诚。想煞你,身材苗条脸儿俊。

想煞你,花月下好句联吟。想煞你,叫着小名儿低声应。

想煞你,临别前苦叮宁。这衷肠事儿略略诉,却落得眼睁睁。

眼睁睁望着灯前壁上,壁上形怜影。

就此,人们不把秋香耐在他身上都不行了,何况,虽然秋香比唐伯虎大十几岁,但她毕竟是才貌双全的名妓,是否与唐伯虎有交往也未可探,唐伯虎是否暗恋秋香同样也未可知,而这首《思秋香》却不会是凭空得来的。

而关于“十美团圆”之说,也并非空穴来风。唐伯虎一生原本就娶过三个妻子,前妻徐氏,是宦官徐廷瑞次女,婚后不久就病故了。后来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场弊案的牵累而离去。后来娶了沈九娘(1475~1512),乃明朝弘治年间苏州名妓,长相端庄文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艺过人。正因为九娘成为唐伯虎的第三位妻子和红颜知己,才演义出唐伯虎有九个老婆的传说来。

二十四岁那年,是唐伯虎大难之年,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和妹妹相继离世,此时虽然有好友祝枝山等的借济,但家道中落,之后第二任妻子又因科场弊案离开他,嫁给一个大户做了小妾。此后唐伯虎似乎万念俱灰,自暴自弃,频繁出入风月场所,使得一些好友和亲戚也不愿与他来往了,不意间,他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九娘很敬重唐伯虎的才能,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从她身上获得灵感,画艺日精。他的美人图大多从九娘身上得到了风韵神采。天长日久,两人逐渐产生爱慕之情,成为了夫妇。然后他们在苏州桃花坞买下一座闲置的宅子,种满桃树,并取名“桃花庵”,成为他与几位画友诗朋饮酒作画的地方,就在这里,他写下了著名的《桃花庵歌》。两年后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

因此,关于风流之事,虽然现代学者们得出的结论和民间大相径庭,但从唐伯虎以上时期的经历来看,即便抛开一些传说,笔者仍然认为他的确称得上风流,尽管这主要局限于他青年时期。

1510年苏州水灾,唐伯虎卖画生涯开始艰难,九娘因生活家事操劳过度而病倒,1512年冬至前,九娘临终前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承你不弃,要我作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为大家。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时年唐伯虎四十三岁,沈九娘三十八岁。后来唐伯虎作了一首纪念九娘的诗:

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唐寅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九娘死后,唐伯虎没有再娶,他似乎已看透人生,几年后他出家皈依佛法,号六如居士。公元1523年12月2日(嘉靖二年)唐伯虎病逝,享年54岁。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横塘镇王家村。他逝后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徵明等凑钱为其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于石碑上。后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他的墓志铭得到的。可怜大半生贫困的唐伯虎,据说500年前他用来换酒喝的一幅画,如今却被炒到36亿元,真是教人情何以堪!

对于唐伯虎坎坷而又充满传奇的人生,笔者在这里用四首诗予以概括,同时也是对这位古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的崇敬和纪念:

【绝句四首】唐伯虎

南郭居士

(一)

姻缘不驻命中凰,独恋秦楼沈九娘。

书尽丹青留后世,却教寒士枕黄粱。

(二)

枉说风流唐伯虎,桂花落地点秋香。

江南情满歌楼里,唯赠丹青醉九娘。

(三)

风流不过青楼夜,倜傥缘因失意伤。

艳遇传由陈士子,吴中一笑是秋香。

(四)

江南遍地明才子,孰似唐寅坎坷长。

鸿志谁俦游七省,卖文鬻画慰春光。

前面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唐伯虎的风流,接下来再说说他的诗才,因为风流的含义是有几层的,而唐伯虎至少占了两层,另一层便是其文才。

提起唐伯虎的诗,人们总会想起他那首著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

唐寅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後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世人笑我忒风颠,我咲世人看不穿。

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他诗中自称桃花仙,将宅院命名桃花庵,并自号为桃花庵主。唐伯虎三十七岁至四十五岁期间都居住在桃花庵,专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由此达到顶峰。《桃花庵歌》也是唐寅的代表作,他以通俗的写作手法,却表现出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诗表达了受到现实摧残的唐伯虎,中年以后转向乐于归隐、淡泊功名的生活态度。

唐伯虎诗词的风格总体以通俗为主,表现方式多为古诗,还有少量的词和曲,古诗中既有古风,又有格律诗。其诗表现内容是多样化的,既有“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洒脱,又有“儒生作计太痴呆,业在毛锥与砚台”的慎微;既有“拾向砑罗方帕里,鸳鸯一对正当中”的闲情,又有“江南多少闲庭馆,依旧朱门锁绿苔”的雅致,甚至还有“长剑倚天磨十载,东君为我且重开”的豪放。正如其好友祝允明所评:“子畏为文,或丽或淡,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奇思常多,而不尽用。其诗初喜秾丽。既又放白氏,务达情性。而语终璀璨,佳音多与古合。”下面再试分析几首。

警世

唐寅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一种人事变迁的沧桑无奈,人生就像船上挂的短篷,因风向而不停变换,不由自己操控。作为警世诗,其中包含了几层意思,即面对无常的世事,应常怀平常之心,顺其自然;对日常处事要细加斟酌,三思而后行,且不可意气用事;对于说是非之人,要对其存有清醒的认识;人生多变,世人应当看破世事,随缘而过,要有大隐隐于市的生活态度。

画鸡

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声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这是唐伯虎给自己的题画诗,把鸡的神态气质和报晓天性展现的淋漓尽致。“平生不敢轻声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该诗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雄鸡优美高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抱负和情怀。唐伯虎的许多诗都有“不避口语”的特点,再加上有较好的哲理和意境,反而容易在民间流传。

五十言怀诗

唐寅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疑道是神仙。

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于明正德十四年,是唐伯虎五十岁时的叙怀之作,也是其不可多得的狂放之作。知命之年的唐伯虎在思想上仍然不安分,即便这首诗还被当时的文学家评价为''俗'',“诗赋自惭称作者”看似自嘲,接着一句“众人疑道是神仙”马上进行了反击,这是他惯有的洒脱语言,也是诗人特有的气质和天性。该诗也是他对自己人生前五十年的一个总结,有狂欢,也有无奈,有飘洒,也有苦楚,其间况味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诗中也透出一种不同于普世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流传至今仍备受诗迷们的推崇。

通过以上论述,愚以为,唐伯虎除了是当之无愧的大才子,也着实是个风流人士,这风流不但体现在风月方面,更表现在才情方面。作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的成就偏重于书画,出名却多受益于文学,他“雅资疏朗,任逸不羁”(徐祯卿言),一生坎坷,多半时间在贫困凄苦中挣扎徘徊,努力想取得功名却时运不济,备受现实摧残打击,自杀数次而不死,甚至被逼装疯卖傻,令人为之叹息和不平,成为像黄景仁、蒲松龄一样我国古代知识分子中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代表。然而,历史总归还他以公道,其艺术成就得到世人追捧和公认,他的风流逸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作者简介:

  南郭居士,本名郭军,67年生人,陇南市武都工作,籍贯甘肃徽县。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各类报刊书籍发表。著有《南郭词文》,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提名奖。合编有《雪藻兰襟精华诗词》、《清韵十二家》、《临屏精华诗词赏析》、《陇南青年文学年度诗歌精选2018-2019》等诗词选集。曾发起创建枫叶文学社并出期刊《枫叶》。撰写数十篇诗词理论方面的文章。获“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现代诗入围奖。作品入编第四届中国百诗百联大赛。被全国诗词家神州行组委会授予“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诗词家”及“全国2020年战疫诗先锋”称号。

  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金融作协、甘肃省作协、诗刊子曰诗社、暹华文化研究院会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武都区作协理事、区诗词学会副会长,陇南市诗词学会副秘书长,《陇南诗词》编审,《炎黄诗词》总编,《成州文学》顾问,雪藻兰襟诗词编审。原精品文化论坛总编,原《中国诗歌报》诗词创研中心副主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