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诺奖时杨振宁挖苦莫言“你我出身不同”,莫言回答让人叫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孔子世家赞》司马迁
一个成就足够大地位足够高的人,总是非常容易让人对他心生敬仰。一个人的出身地位不是本身能够决定的,但是他却能够决定以后自己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以及自己的子孙站在什么位置上。
一个人的高度不是由他的家世的财富所决定的,一个人思维的高度,决定了这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所谓心胸有多宽,以后的路就会走得有多宽。这些是最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惜很多人还没有领悟到。
这期为大家讲述的是发生在中国的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与杨振宁之间的趣事。杨振宁曾经在节目上公开挖苦过莫言,但是莫言的回答却展现了自己人生的高度。
一、两位诺奖得主同台,杨振宁抛出尖锐问题
众所周知,要说起来这个世界上什么奖项最大,什么奖项最难得的话,那必然是诺贝尔奖项了。必须要在文学科学或者社会学领域取得世界性的成就,这样的话才有可能掌握这个奖项。
中国斩获这个奖项的人并不多,
其中就包括文学界的翘楚莫言以及科学家杨振宁了。他们两个人都是中国的骄傲,这两个人一个是文学家,而另外一个则是卓越的物理学家。
在2013年《开讲了》的舞台上,两个人受邀来到了节目现场。节目的主题是科学与文学的对话,意在让这两位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同台,讲述一下获奖的感受。同时也是将他们的学术科研精神传播给更多的人,而在这个节目对话中,出现了非常令人惊讶的一幕。
杨振宁是科学家,或许是做研究做多了导致人情世故就要差点意思。所以在面对莫言的时候,也直言不讳的问了一个非常低情商的问题。
当时的杨振宁直接开问莫言称,“
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登上了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与美国人物理学家获奖者的心情并不一样。
并问
莫言,去领奖时与国人领奖的心情又是否一样呢?
这个问题问完他并没有留给莫言回答的问题,紧接着问起了第2个问题只见杨振宁开口,“你跟我走的路不同,我是大学教授,你是农民的儿子,共同站在诺奖的颁奖台上,你感受如何?”
这样的一个问题确实是让人觉得非常的刁钻,同为诺奖的获得者,自己却一张嘴就把个人推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确实是显得有一些狭隘。
这个问题问出,当时的很多观众就觉得火药味十足。虽然整体也还算得上是公平客观,但是一抬一贬之间可见杨振宁格局之小。
作为文学家出身的莫言本来就是精通语言艺术之人,再加上他本身性格谦逊温和。所以说观众也一时都有些看好戏的意味,想看看莫言会怎样回答这个尖锐的难题。
二、莫言巧妙回答,展现一代大家风范
这个尖锐的问题其实回答起来是非常有难度的,如果顺着杨振宁的意思说下去,贬低自我,抬高杨振宁,那么其实以后在学术界莫言也非常的难做人。虽然维持住了一时气氛的和平,但也不必这样委屈自己。但是如果他架住这个问题,针锋相对,反唇相讥。
相信以莫言的文学水平,自然是能将杨振宁反驳得哑口无言的,可是,作为一档节目,莫言真的有必要把气氛搞得这么僵吗?
只见当时莫言面对这个问题,面不改色的回答道。“我觉得是跟任何人不一样的,因为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1次颁发给中国籍的作家。”
同时也幽默的回答了第2个问题,称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观察者,看着国王王后以及他两个非常漂亮的女儿。
莫言此话一出,果然是大家风范立现,现场紧张的氛围瞬间就被化解。同时,莫老先生温和的笑容与掷地有声的话语,也展现出了他所蕴含的大智慧。
这句回答没有针锋相对的纠结在最尖锐的出身问题上,反而大而化之,无论是科学世家出身抑或是农民出身都是中国人,这个格局一下子就大了起来,也展现出了莫言非同一般的人文素养。
李静怡就曾经评价莫言说,
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他是能够透视社会人生与历史视角的一个人,他的语言讽刺,同时也有内心汹涌澎湃,想要表达出来的东西。
一个诺奖展现出来的只有莫言的笔尖功夫而已,但是这次与杨振宁的反唇相讥,却展现出来了她十足的大家风范。从此大家认识到的莫言不仅是笔下功夫了,得同时他身上的人格魅力与气魄也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三、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梅花香自苦寒来
能获诺贝尔奖的人绝非常人,说起莫言的生经历,确实是非常的不容易。他出生于农村确实是农民的儿子。
但是1976年的图书管理员工作,让他在这4年来大量的阅读了书籍,丰富了对于人生的思考。1986年莫言所发布的红高粱,成为他人生中的代表作,将人生大义与民族情结给发挥到了极致,在文坛上引起了莫大的轰动。
比起出身,莫言或许确实是比背景优越的杨振宁差上一截。毕竟杨振宁的父亲也是海归的大教授,而母亲也是书香世家的人物。
接受了西南联大的顶级教育的他,还曾经出国深造,这样的履历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复刻来的。但是莫言却向我们演绎了什么叫做物质贫乏与精神富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己的出生如何不代表以后的命运轨迹也是如此。人与人之间本就没有高贵与贫贱之分,只要一个人站得足够高,思想足够有高度,那么这个人就是高贵的。
从农民的儿子到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这一路实在是太过艰辛。如果说杨振宁的成果是来自于顶尖教育的培育与优良文化的熏陶。
杨振宁作为众多海归与优秀学者中的佼佼者,而莫言就是一路从农民打拼一下而来,见识了人情冷暖,并且知人间悲欢离合的怜悯者。
总结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杨振宁的这个问题,却一下子就让他和莫言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他的针锋相对,他对于出身的斤斤计较,与莫言的避其锋芒宽容大度,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莫言在举手投足之间都展现出了自己的大家风范,这种人文素质这种人文关怀,不是在一个常人身上都能够体现出来的。
可见,这个诺贝尔奖所颁发给的并不是莫言本人的作品,抑或是他的文笔,更多的是他对于人间的体察对于人世间的怜悯,以及中国千年文化的历史积累。
莫言只不过是一个观察者,是一个领导者,是一个佼佼者而已。而他成为中国第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是引领了千百年来的先河。
诺贝尔奖是一张名片,更像是对于诺言的一个肯定。人生难得糊涂,所谓的反唇相讥,也并不一定让自己的姿态有多么优雅。
有的时候一点点的装傻,却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完美。所谓高山仰止,所讲述的就是人类的这种境界。
其实,莫言这一生所遇到的刁难又何止这一处呢,曾经在斯德哥尔摩的颁奖台上,由于大家不认识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作家,所以现场氛围一片嘈杂。
莫言上台自我介绍的第一句便是:“我叫莫言,翻译过去就是shut up。”这句话一出幽默氛围十足,也是莫言的胸怀的体现。
人们总是会被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质疑,哪怕身居高位亦是如此,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才是身居高位的必然元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