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渠人的信仰

(0)

相关推荐

  • 【征文】李周龙丨 情牵渠水 无悔人生——记修渠人宋林吉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情牵渠水  无悔人生 --记修渠人宋林吉 □ 李周龙/ 文 在采桑镇涧东村,谈到修红旗渠,当年的亲历者,无不对宋林吉充满敬佩. 一个已经去世三十多年的普通修渠人,何以让人永生铭 ...

  • 【在人间】谢 亮丨祖孙图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祖 孙 图     □ 谢亮 / 文  放假回老家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爷爷奶奶. 推开院门,爷爷奶奶正坐在院子里.我知道两位老人都有点耳聋,就大声喊:"爷爷--奶 ...

  • 我的父亲:“编外”修渠人【黄霞】

    在一次大扫除时,我发现了一个尘封已久的破黄布兜,灰尘和污垢盖住了它原本的色彩,像是发霉已久了.正要丢弃的时候,父亲正好看见了,如同看见曾经的老朋友,很是不舍.      老物件打开了父亲的记忆之门.摸 ...

  • 红旗渠青年洞的艰苦岁月

    ■程天山  我曾十多次登上红旗渠险要工程--青年洞,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国家5A级景区,更重要的是在那艰苦的岁月里,我父亲程德本曾在那里奋战14个月,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修渠故事. 那时候我还小,但却 ...

  • 山碑---缅怀红旗渠英雄们【田新法】

    [组诗]山碑--缅怀红旗渠英雄 作者自序:近日翻看<红旗渠志>,深深地为故乡曾经的那场改天换地战斗,以及在建造"人工天河"红旗渠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而感动,创作欲望不 ...

  • 【征文】申向利丨火炬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火炬 □ 申向利/ 文 4岁丧父,10多岁学木匠,20多岁秘密入党,获得过淮海战役勋章,打水井,挖旱井,建提灌站,修引水隧洞--他经历了村庄的苦难与灾旱,见证了共和国的诞生与成 ...

  • 修路红旗渠(一)【郝陆山】

    修  路  --1974年修红旗渠参观道路记事 (参观分水岭) 上世纪60年代,红旗渠创造出了至今仍然令世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

  • 【征文】小青儿丨我的邻居是修渠人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我的邻居是修渠人 □ 小青儿 /  文 今年86岁的胡银玉,是北关大队二组村民,也是我的前后邻居,村上人都叫他小名胡毛旦. 8岁时他的父亲便去世了,家境贫寒,母亲带着他和年幼的 ...

  • 【总第251期】《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红旗渠拾情》

    [郭进拴原创]红旗渠拾情    1993年9月,我与著名青年作家常文理先生受<东方艺术>杂志社姚金成主编的委派,到林县采访.    9月22日下午,我们从郑州出发,夜宿林县林虑宾馆308房 ...

  • 【征文】郭莉花丨把青春献给祖国——记林县红旗渠工地安全员王朝文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把青春献给祖国 --记林县红旗渠工地安全员王朝文 □ 郭莉花 /  文 青年洞是林州市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因其由300余名青年修成,故得名"青年洞" ...

  • 【征文】房海林丨红旗渠上送粮人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红旗渠上送粮人 □ 房海林/文 纪计成,男,横水镇东赵村人,今年81岁,是东赵村当年参加修建红旗渠现在仍然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满脸的皱纹,就像人们灰谐地说的那样,&quo ...

  • 吴祖太,红旗渠的一段不朽爱情 一门两烈士,生离复死别

    张琳 编辑推荐理由 红旗渠依然默默地流淌着,它不仅曾是林州人的"水源",如今也成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水源".记者和数百位参加第二届中国研学旅行大会暨 ...

  • 【征文】郭增吉丨 血染当年姐妹花——记修渠工地上失去右眼和右手的郑凤先与陈秀琴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血染当年姐妹花 --记修渠工地上失去右眼和右手的郑凤先与陈秀琴 □ 郭增吉/ 文 写在前面的话 一条古老的淅河从西边的太行山奔涌而来,横贯整个桂林镇,逶迤东去.淅河北岸,红英南 ...

  • 【征文】流水方舟 丨生命的硬度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生命的硬度 --记红旗渠工地爆破手李虎山 □ 流水方舟 /  文 那是一个燃烧的时代 即使你是一根湿漉漉的柴 也会憋出冲天的青烟-- 一.生死未卜   1963年4月12日,任 ...

  • 【征文】申晓芳丨风 门 岭 下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风 门 岭 下  □ 申晓芳 /  文 郭家庄村口往西三百米处,建有一座小亭,石柱.石碑.石顶.石栏杆,碑体硕大,碑文翔实,里面重墨书写了一支英雄的队伍--风门岭反修隧洞专业队 ...

  • “人工天河”红旗渠:10万人耗时10年,用双手修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没有红旗渠之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有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民国九年大年三十,任村镇桑耳村老汉桑林茂像往常一样,不到五点就起床,挑起水桶到七里外的黄崖泉去取水. 村里别说河里无水,连水井也已干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