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蕲事16:雪花粑的前世今生

据说,浠水街上至今还有老婆婆在卖雪花粑,不设固定摊位,主要在实验小学到步行街一带流动。生意很好。

“雪花粑”这一叫法是有变化的,大致是从歇鞍粑歇闇粑再到歇岸粑这一路径走的,至于“雪花粑”应该是当代的叫法。传说有人把它叫做胁眼粑,胁眼也叫胁眼角,就是腋窝(胳肢窝),叫它胁眼粑,是因为这种粑是女人家用自己的胳肢窝做出来的,纯属扯淡。

为了给雪花粑正名,我且找一个叫做李四的人来做男猪脚,好好演绎一番雪花粑的前世今生。

浠水人氏李四,他家祖上,世代农民。到李四这一代,受巴河人陈沆中状元的鼓舞,开始看重读书了。李四读书读到二十郎当,还是童生,为了人生的进阶(比如娶妻或者捞取功名),他决定去黄州府考个秀才回来。

李四要考秀才,他家父母可忙坏了。浠水到黄州路近,朝而往暮而归,考秀才不需要过夜的。李大叔跑到本村本族李财主家借了一头骡子,给儿子当马骑,希望他旗(骑)开得胜,马到成功。李大婶呢,一大早起来就在厨下,埋头给儿子忙吃的。

李大婶将前一晚上晾干的米饭用擀面杖捣烂,在蒸笼布上先薄薄地铺上一层,然后撒一层混合着黑芝麻和糖的糯米粉,又再薄薄地铺一层捣烂的干米饭,加蒸笼盖,大火焖蒸。蒸熟后,开盖冷却并切成方糕形状。李四手欠,看见还冒着热切的糕状饭块,不知是何美食,忍不住用纤瘦的手指钳起一块,塞进嘴里:干米饭的爽、糯米粉的黏、芝麻糖的香与甜,弥漫舌尖。吃了一口还想吃二口,刚伸手却被李大婶制止了:吃货!这是你赶考路上吃的,现在都吃了,闇昼、午间、哈昼吃么事?

李四抽回手,问他娘:“母亲大人,不知今日所做美食,名为何物?”李大婶一字一顿:“歇,鞍,粑!”李四不明白:“为何叫做歇鞍粑?”李大婶说:“儿喏,你这不是要骑着骡子去黄州赶考吗?去一趟一百多里,回一趟一百多里,一路上颠簸累了的时候,你就下鞍稍微歇息,把骡子拴路边吃草,你自己就吃我做的这粑。下马歇鞍吃粑,可不就是歇鞍粑?!”李四明白了。

和父母一起吃过早饭,李四谢过父母,骑上骡子、怀揣歇鞍粑就去黄州赶考了。黄昏时分,李四却牵着骡子蔫妥妥地回来了。原来这骡子劲大脚力足,驮着瘦弱书生李四跑百里地不歇一口气就到了黄州;李四见时间早,就牵着骡子在考棚街四处转了转,又登了青云塔,满以为这样就可以在黄州府的考试中平步青云,哪知道玩过头了,错过了考试时辰!李大婶再看儿子兜里的歇鞍粑,一口未动!气不打一处来,冲着李大叔就嘟哝:叫你借马,你偏要借骡子,么样的?落马(骡马)了哈!

李大叔也觉得是自己耽误了儿子的前程,一声也不敢吭。

李四没能通过府试,不能进学,哪怕他有一肚子学问,顶多只能算半个秀才。所以他就有了“李半秀才”的雅号。李半秀才乃一介书生,耕田种地全不在行,只好在家里办了个书塾,教几个亲戚的孩子识字读书,有了学生,他这“半秀才”也就成了先生。

李四,李半秀才,李教书先生其实依然是个无名无分的人,没人肯把女儿嫁给他。

有一个远房表妹长得五大三粗,做得一手好农活儿,到了十八岁也没人前来提亲。李大婶想,自己夫妇两个迟早要走,罩不了儿子一生;担心他的后半生自己糊不了自己的口,得找一个能管生活的人。这么一想,远房表亲家的闺女不也愁嫁吗?咱俩家亲上加亲,是多好的事!

两家一拍即合。好日子定在八月十五。李家赶忙请木匠、盖匠来家,做家具、翻新瓦,准备儿子的婚事。因为家中嘈杂,李四李先生便放了几个学生的假,自己一个人在家看点闲书。正在看一本《三侠五义》,看到五鼠闹东京那精彩的一节时,听到他娘李大婶喊道:李半秀,出来过闇啦!

过闇,是浠水人的习俗,家里请来匠人师傅,除了一日三餐要好吃好喝地招待以外,闇昼过了一半的时光,就得吃点馍馍点心之类,谓之“过闇”。同理,哈昼过了一半吃点心叫做过哈,夜歇过了一半吃点心叫做过腰夜

李半秀才想看看今天木匠、盖匠两大师傅有什么口福,吃什么点心。到厨下揭开锅盖一看,惊呆了:“哈,我认得,这是去年我赶考时吃过的歇鞍粑!”李大婶纠正道:“错,这不叫歇鞍粑,而叫歇闇粑,闇昼做了小半天活儿,叫师傅们歇一歇,吃点粑!这是闇昼歇气时候吃的粑,要叫歇闇粑!”

嗬嗬,有这等事?同样一个粑,在不同时候竟然叫出了两个不同的名字?李四觉得奇怪。他更奇怪,自己读的那些经书闲书上怎么就不讲讲这个道理呢??

李四娶了粗朴的远房表妹做媳妇,人称先生娘子。先生娘子不识字,不搽香抹粉儿,也不绣花绣朵儿,就喜欢侍弄老李家那几块田地。

有这么个比男人还麻利的媳妇帮衬,李大叔李大婶基本认定自己的儿子可以有个生活上的依靠了,所以对这个貌不惊人力气惊人的儿媳妇另眼相看。

转眼到了次年的农忙时节。老两口在家忙生活,儿媳妇在外忙田地里的庄稼,李四李半秀才李教书先生依然教着他的几个亲戚的孩子。一天,李四正在检查学生伢儿背书情况,一股熟悉的味道从厨下飘出,勾起了他的馋虫。趁着孩子们摇头晃脑背书的间隙,李四跑到厨下一看,母亲果然在蒸东西!

李四不解:“母亲大人,今日我也不赶考,家里也未请什么师傅,为何也蒸歇鞍粑——啊,不,是歇闇粑呢?”李大婶笑道:“错了,这不是歇鞍粑,也不是歇闇粑,而是歇岸粑!”李四更不解,追着问:“母亲大人,这歇岸粑又是名出何处啊?”李大婶不给答案,只是说:“你先把学生放了,然后把这粑粑给你家先生娘子送去。等她吃完,你再问她,她保证会告诉你的!”

李四先生有些好奇,便叫学生伢儿们放了学,自己提了母亲包好的粑粑去到田间,叫那埋头插秧的媳妇儿上岸来吃粑。教书先生给粗朴的农妇送吃的,这待遇大概也只有李四家的先生娘子才有!她吃饱了,高兴地打了个嗝儿,准备回田里继续干活儿,李四叫住浑家,恭恭敬敬地问道:“先生娘子,请问你可知道你刚才所食是为何物啊?”先生娘子头也不回,答道:“歇岸粑!”李四追问道:“请问,有什么说头没有?”先生娘子认真地看着自家先生,觉得这书呆子呆得出究儿,这也不懂!清晰而响亮的反问他:“我在田间劳作,你送粑来,然后我从田里来到岸边歇着,吃了这粑,这在岸边歇着时候吃的粑不叫歇岸粑叫什么粑?!”

李半秀才觉得:这个没读过书的女人,好有学问哦!

100多年晃一晃就过去了。李四的父母、李四和他的先生娘子早已作了古,好在李家后人开枝散叶,到处都有。有一个李家塆里,家家会做歇鞍粑,人人爱吃歇闇粑,遇到重大吉庆日他们就做歇岸粑。不过,他们很少再叫它歇鞍粑、歇闇粑或者歇岸粑,而是叫它雪花粑!因为李家后人们把这做粑的工艺做了改良。

今日李氏的后人们不再用晾干的米饭捣烂做原材料,而是直接改用粘米粉了。所以雪花粑的制作原料是粘米粉、糯米粉、黑芝麻和白砂糖。粘米粉和糯米粉最好是把米浸泡至可以手捻成粉时,兑水磨浆,再风干至半干半湿状态;或者浸泡软了之后的米不兑水,直接用石碓舂成粉。两种粉均含有一半的水分,按照粘多糯少的比例(3:2即可,喜欢干爽一点再加粘米粉;喜欢软糯一点的多加糯米粉)将二者混合搅拌均匀,用罗筛筛米粉,薄薄地撒铺一层在蒸笼布上,米粉从筛底飘落,像雪花一般,这就是雪花粑的得名由来。在这薄薄的一层米粉之上再均匀地撒一层芝麻糖;又薄薄地筛一层米粉,再撒芝麻糖......一层粉,一层芝麻,手巧的主妇可以做成黑白相间的五层,一般人家做两层白夹一层黑共三层也够了。最后加盖蒸上半小时,就成了。

从两种米的浸泡再到磨成粉(或者舂成粉),控制水分和比例,层层筛撒,加芝麻糖——每个环节做得更精细了,吃得更精致了。反而让人因其繁琐望而却步了。

刚出锅的雪花粑柔韧松软,口感绵密,多嚼几口还会变得富有弹性。喜欢吃雪花粑的人并不一定少了,但是愿意花心思去做的人肯定不多。

(0)

相关推荐

  • 鬼狐·志怪:瑞云

    余杭县有个书生名叫贺之梅,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平日指着作画.制印为生.贺生虽贫,潇洒不俗,是个布衣才子,因此,很多读书人都愿同他交往.他年近三旬还未订下亲事,朋友们劝他早日成家,贺生却说:除非知音不娶 ...

  • KnowArt|李亲惠 通临《窦娘子墓志》其二

    知道书画|李亲惠 通临<窦娘子墓志>其二 承规履素,婉嫕淑慎,式穆中闺,内柔外庄 ,统家有制,仰素箴训,俯综工业, 紃组必殚其能,饘饐无阙于礼.百两言归, 永隆克配,六行昭备,四德光宣, ...

  • ​火红的柿园|李冬花

    火红的柿园 文/李冬花 那年我学校刚毕业.队上在村西头坡上,有几十亩柿园.秋天队长就派人看柿子园.白天俩个人,晚上两个人看柿园. 白天队长派我和一位大婶看守,我们俩各拿一个长竹杆.晚上有俩个强壮小伙子 ...

  • 【浠蕲事】系紧你的裤子带儿

    系紧你的裤子带儿 小时候曾经听过一个段子: 说是生产队二队长带领一帮妇女打草葽,这期间毛大嫂尿急,急忙忙跑到草垛之后的牛栏里去解小手,过了足足一支烟的工夫才磨蹭蹭地侧着身子回来.回来之后,毛大嫂也不打 ...

  • 【浠蕲事】“姨儿,问你个事儿嗨!”

    "姨儿,问你个事儿嗨!" 浠城名媛HY女士,今天格外郁闷. 在步行街天桥上,遇到一位大姐问路,一开口就叫她怔住了:"姨儿,问你个事儿嗨!"HY女士倒退三步,隔着 ...

  • 【浠蕲事】怀念那些年的冬日暖阳

    怀念那些年的冬日暖阳 2019年快走到头了.这是个奇怪的年末,长年少雨,这些天忽然被雨神仙拽住一年的尾巴不放,天地间湿哒哒空气里冷嗖嗖,叫人很不好过.昨天太阳刚刚出来露了个头,今天下午又没了踪影.估计 ...

  • 【浠蕲事】寒冬腊月北风起

    寒冬腊月北风起 按照农历算日子的话,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就是一年中最冷的冬季了,这三个月也因此被叫做寒冬腊月--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咱浠水呢,十月还叫十月,十一月则叫冬月,十二月则叫腊月了. 浠水的惯例 ...

  • 【浠蕲事】岁月里的那一碗米饭

    岁月里的那一碗米饭 民以食为天. 在我的观念里,米饭是主食,虽然不至于顿顿要吃大米饭,但是至少每天要跟米饭照过面.如果哪一天没沾过一粒米饭,总会觉得对不住这一日的光阴,就连晚上睡觉也觉得不踏实. 家里 ...

  • 【浠蕲事】鸡瘟年代

    鸡瘟年代 1. 1977年初夏,南家油榨塆发鸡瘟了! 最先发现疫情的是南二妮.南二妮是南家油榨塆的记分员和畜牧技术员.不过这两项活儿只需要在下半天收工时分或者收工之后的那段工夫就可以操作的,所以平日里 ...

  • 【浠蕲事】绕过山,绕过水,绕不过的五四大队...

    绕过山,绕过水,绕不过的五四大队 上世纪八十年代,浠水县南凉乡下辖十个生产大队.每个大队都有一个诞生于火红的六十年代的名称,自北朝南从东往西分别是:星星大队.中心大队.联盟大队.五四大队.新生大队.和 ...

  • 【浠蕲事】“牛走后来我走先”

    "牛走后来我走先" 前几日整理旧光盘,翻出一本老电影<刘三姐>,把它插入台式电脑光驱里,还能看.其中刘三姐率众乡亲与三个秀才对歌那一段,真令人解气.特别是罗秀才唱的那两 ...

  • 【浠蕲事】春到扒锄港(三)

    春到扒锄港·儿童散学归来早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清朝诗人高鼎的名作<村居>当中的句子.春天来了,早早散学(放学)的孩子是幸福的,可以放纸鸢(风筝)的童年是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