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家名人坛】张浚生社长的人格魅力|李远荣(中国香港)

名人与我有约(李远荣)专辑之十八

提示: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先生和香港作家李远荣交往甚多,他还为李远荣的力作《李光前传》写序,请看下文分解。

张浚生社长的人格魅力
 文/李远荣


2013年10月9日,蔡丽双博士约戴方、李幼岐、陈兆实、蔡曜阳和我等六人,于是日下午3时到香港铜锣湾富豪大酒店拜访张浚生先生。
张浚生先生曾任职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期满调到浙江大学任党委书记,退休后仍在浙大基金会任要职。这次是来香港公干,本来是下午5点要离开酒店到机场乘机回杭州,但他念念不忘老朋友,仍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和我们见面,至为难得。
     虽然多年不见,张先生仍然能说出我的名字,使我大为感动。
一个小时的聚会,就像和亲人话家常一样,他那亲切的笑容、那和蔼可亲的态度,却永远铭刻在我心中。
     张浚生先生在香港任职二十多年,在与我的交往中有三件事是我毕生难忘。
     张先生担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大家都尊称他为张社长。他日理万机,为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巨大的贡献。在香港人眼中,他是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却万万没想到,他在工余,对文学艺术和书法都有精心的研究。  
     1994年底,我出了一本写人物传记的书,名叫《名人往事漫忆》,特寄一本去新华社,请张社长指教。书刚寄去不久,张社长就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

远荣先生:
     惠赠《名人往事漫忆》大作一册收到,谢谢。先生亦文亦商,卓然有成,令人钦佩。先生的许多名篇,我早在《香港文学》这本杂志上已经拜读,可谓神交已久矣!
     令尊给你们的训示:做一个有用的中国人,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你用言行去实践。令尊的这些话,也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去做的,愿同此共勉。
     谨此 即祝
     新年愉快
               张浚生谨上 
               1994 年 12 月 23 日


     后来,有一次在香港作家联会的聚餐会上,张社长看到我,便走过来热情地握着我的手说:“李远荣先生,你的书我花了四天时间才看完,其中尤其喜欢你写有关郁达夫的评论文章。”我愣住了,这是我首次和张社长见面,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只说一句: “谢谢!谢谢!请多多批评指教。”
1996年4月18日,我写了一部十多万字的人物传记《李光前传》,想请张社长写序,他也答应了,很快就写好,题为《芭蕉抚臂无人见,暗替千花展绿荫》,使拙作生色不少。1998 年《李光前传》成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十大畅销书之一。
     张社长为拙作写的序被编入《亲历:回归与合并──张浚生访谈录》(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中。
     1998年张社长任期满,将被调到浙江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因为他人缘好,临走前,很多单位和友好排着队要请他吃饭饯行。香港作家吴应厦对我说,张社长对咱们旅港闽籍作家很关心,咱也请他吃个便饭表示感谢!我回答说,这想法当然好,但人贵有自知之明,衡量一下自己的身份,这是不可能的事。谁知吴应厦胆粗粗,打电话给张社长,张社长为此推掉了几个约会,来到敦煌大酒楼和我们吃便饭。当时出席饯别宴的有:张诗剑、陈娟、蔡丽双、吴应厦、戴方和我共七人。我们谈得很投契,蔡丽双小姐还把平日收集的一本有关张社长的剪报送给他,他收到后很高兴。饭后,陈娟小姐还专为此次聚会写了一篇长文,在香港《文汇报》发表。
     张社长虽为领导,但他飘逸、洒脱、清润、淡雅、高远,所有脚印都那么自然、清晰、高尚,眼到之处都那么让人尊敬。他不曾追求永恒;然则,当他把自己融进历史时,历史却把他雕刻成了永恒。

张浚生,原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后调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

张浚生副社长离任前,众好友在香港敦煌大酒楼为他送行。
左起:吴应厦、陈娟、蔡丽双、张浚生、张诗剑、编者、戴方。

张浚生副社长赠编者之 墨宝。

作者简介:李远荣,祖籍福建省南安市。1973年到香港定居至今。在港期间默默耕耘,热心写作,发表作品800万言,专著20本。散文诗《承诺》荣获1998年中国散文诗征文比赛优秀奖;人物传记《李光前传》名列1998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十大畅销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文联常务副主席、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副监事长、香港作家联会秘书长、国际当代华文诗歌研究会名誉副主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