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燮棠 大师论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道真

太极拳是祖国的外修其身,内养其心,动中求静的养生宝贵遗产。练太极拳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加强肺脏功能以理其气,另一方面是提高肝脏作用以通百脉,因而增进健康。并且通过长时间锻炼,非但身体过弱者可以转变为强,而且对各种慢性疾病者可以取得疗效,恢复健康。练太极拳时,既要中正平稳,舒展柔和,又没有跳远跃高等勉强动作,以致影响气喘心跳来增加心脏负担等弊病,所以男女老幼咸宜的运动方法,是太极拳。

这种动中求静,以气血为主的运动方法,是经过多少年来的拳师,用毕生精力,实践研练,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口口相授,一直传到今天。解放后,在伟大党的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英明方针政策的大力提倡之下,使得太极拳运动更加生气勃勃,得到普遍发展,因而更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太极拳的喜爱。练了太极拳后,健康面貌得到改善,体质得到加强,使人人在生产工作岗位上,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造成疾病的因素,有的是受到外面忽冷忽热的气候骤然变化,以及流感性疾病的传染,即所谓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侵袭,因抵抗力薄弱,因而发生疾病,有的是受到一般事物的刺激,影响情绪剧烈波动,以及男女饮食等事的过分消耗,不知节制,所谓喜、怒、悲、恐、忧、思、惊等七情的干扰,因而削弱了人体本来具有的抵抗力,以致在不知不觉中积累成疾。既然知道了造成疾病的原因,就应当于未病之前,加紧预防。既然知道了造成疾病的原因,都出于抵抗力不足,就应当加强抵抗力。抵抗力愈强,疾病就无从侵犯。太极拳就是预防疾病侵犯和加强人体抵抗力的最好锻炼方法。

祖国的医药经典上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意思是说,经常勿使思想混乱,经常保持情绪安定,做到七情勿来干扰,使得造成疾病的因素起不了作用,然后保持了呼吸正常,气机通畅。既能使人体内在力量充沛旺盛,所有一切血液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分泌系统、排泄系统等等,均能随之正常化。既然均已平衡正常,自然而然增强了人体的健康。人体的健康得到加强后,虽是外界气候的骤然变化,以及任何流行性疾病的传染,都无从侵犯,岂不是加强了抵抗力和预防于未病之先了。练太极拳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做到恬淡虚无的“静”,保持情绪安定,勿起波动,就是要做到精神内守的“气”和“血”周流通畅,保持百病皆除的健康状态。反过来讲,发生疾病的因素,不外乎情绪波动、思想混乱,因此影响气血周流,运行有失正常、有失平衡,因而造成疾病。练了太极拳后,思想意识集中于头、手、身、足的连贯一致,使得情绪安静,接着气血周流运行随之正常和平衡,气血周流运行情况得到改善之后,就可以使原来因为气血运行反常而所造成的一切疾病,亦随之逐渐改善,然后就会得到完全恢复健康的功效。

水清见月 纯音乐 - 太极音乐

古人为什么命名此一拳种叫太极拳呢?太极二字究竟怎样讲解呢?还是什么东西的代名词呢?从字面上讲“太”比“大”还要大,“极”是一种东西的开端和尽头处。充沛于宇宙六合之间的是气,古人说“一气流行,无凹无凸”,任何处所,任何动植物,都充满着气,都是分秒不能离开这气,至大至刚的是气,至柔至微的也是气。少壮之人,生之气正盛,所以强壮;老弱之人,生之气衰弱,所以衰弱,所以要保持强壮,就必须长令此气壮盛,方合乎古谚所说的“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练太极拳就是“人衰气补”的最好运动方法,所以叫此拳种为太极拳。顾名思义,“太极”二字就是气的代名词,但气补的方法,并不是一任自己的意思去随便做的,一定要有识途老马来指导,否则是得不到好处的。

呼吸是人们从出娘胎后带来的本能,用不着要人去教导指点,然后才会呼吸的。可是练太极拳时的补气方法,要有人加以指点才能呼吸正常,而不会走入歧途,这话不是十分矛盾吗?其实这一点也不矛盾。要知道个人出生以后,处境有所不同,习惯亦有所不同,逐渐把本来具有的呼吸本能在不知不觉中向不正常的道路发展,因此使呼吸系统有失正常,因为呼吸系统是人身一切循环系统的帅,设若呼吸系统不正常,亦就牵制了各系统随同有失正常,而各系统的反常程度深浅不同,所以造成疾病的情况。也就人与人殊。练了太极拳是可以把所有系统的一切异常和不平衡,逐步纠正和改进过来,不仅可以解除病魔缠扰,而且可以预先防止疾病的侵犯。

太极拳的运动方法,自顶至踵,四肢百骸,都有着一定的姿势,进退转侧,都有着一定的规范。其中有个极重要而不可忽视的道理,就是任何姿势,任何举手投足等动作,要力求中正和顺,尤其要严格做到“守中”,不许越出一个“中”字,这样就做到经常掌握自己的重心,不啻保持了自己的呼吸正常化,即拳谱上说的,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和而不流,以及气贯丹田,虚心实腹。但是呼吸正常决不是用自己的思想意识去支配,而是要依据拳中规矩方法去做的。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而用思想意识去支配,就不免犯了“气不可御,御气则滞”的大毛病。依据太极拳的规矩方法,就用不着注意呼吸,而呼吸在规矩方法的范畴领域中,自然而然走上正常化的道路。等到呼吸正常化后,人身自顶至踵、四肢百骸即柔和通畅,会产生一种热溜溜的温热感,是人身机体组织和脏腑器官得到正常运行之后,才产生的气化作用。因气化作用产生的温热感,有些什么样的好处呢?它可以加强全部血液循环的旺盛,它可以加速气体变换的过程,它可以提高新陈代谢的进度,它可以推动全身周围神经末梢的高度兴奋,使得肉皮网状系统的功能迅速提高和改善。尤其在呼吸正常化之后,自然而然会得深长细和直贯丹田,所谓息息归脐,做到了小腹呼吸,因腹呼吸的影响,促进了肝脏内储备的大量血液去参加血循环,因而增加了静脉血的回流量,同时亦就增加了动脉血的输出量,特别是在周围神经末梢的高度兴奋之下,使得全身毛细血管增加开放数量,使得细胞膜的扩散、渗透与吸收等性能为之加强。在这一影响之下,不但减轻了植物性神经和大脑皮质等的负担,使之维持情绪方面的安定,而且在所有气血系统得到改进以后,就足以防御外来病因的犯袭,岂不是就达到祛病延年的要求了。

太极拳是动静相结合的修身养心方法,所以尚柔(不同于软),不尚刚强,要虚不要坚实。不妨作一个试验,孰优孰劣,当场分明。假使有一个人全身用力,又刚强又坚实地站着,由另一个人将他抱起来,请记住他的体重。放下来后,仍由前一人站着,此时一点不要用力,四肢软绵绵放松,两胯亦放松,两膝略弯,仍让前所抱起的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可以辨别出来,虚柔比刚实为重。而太极拳之所以主张要虚要柔的道理,不是就迎刃而解充分明白了么?太极拳所以要柔要虚,就是要一任自然,但是一任自然之中,必须能够领会“守中”。古人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不可以离“中”,因此在练太极拳时固不可离开一个“中”字,即使在行住坐卧时亦不要离开这个“中”字,若能领悟这个“中”字即能掌握了自己的重心。重心不失,呼吸就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正常,才能百脉通畅。所以守中,就是做调息功夫,就是祖国的吐故纳新的导引养生方法。调息功夫,要从太极拳的规矩方法中去汲取和领悟出来,然后才能够引用到行住坐卧方面去,于是才能经常保持呼吸正常化。

庄子说“真人呼吸以踵”,是做调息功夫的一种方法。太极拳的调息方法,亦是要呼吸以踵。练太极拳要守中,要掌握自己的重心,就必须崇信老师口口相授的九要方法,在九要的基础上经常把自身的重心平均移植在两足的足后根上或者任何一足的足后跟上,你就会觉得呼吸深长细和起来,而且感到每一呼吸无不往来于脐下小腹处(即气贯丹田)。大家都知道腹呼吸比胸呼吸好处多,因为用胸呼吸只有胸部前后左右扩大,远不如用腹呼吸时的把上下腔容积放大,其所接受的肺活量,要远比胸呼吸的大。胸深呼吸时,因为肺部毛细血管充血的影响,所以会减少动脉血的输出量;腹呼吸就大不相同,因为腹压增高的关系,促进了肝脏所储存的血参加血循环的作用,因而增加了静脉血的回流量,同时影响静脉血亦增加了输出量。周围神经的高度兴奋,毛细血管通路数量的增多,血液流量的增多,植物神经负担的减轻,躯干和内脏器官的活跃,以及新陈代谢的提高,都要从太极拳的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采补方法中,去汲取和发展后才能实现。

为什么在工作繁重产生疲劳感时,人们往往会打一个哈欠和伸一个懒腰,就感到轻松舒服呢?这是生理上要求你本能的去做的。因为消耗量大于补偿量时,就需要来一次额外补偿,打哈欠时的深呼吸和伸懒腰时展筋伸肌,都是清除疲劳恢复体力的天然自发性本能。太极拳之所以要使呼吸深长,伸肌展筋,其道理就不难明白了。因此太极拳越练越不觉得疲劳,反而觉得轻松舒服,这是增加人身活力的一种优良运动方法,并不违反自然,与打哈欠、伸懒腰起着同样的作用。

虎伸懒腰

是不是练太极拳有百利而无一弊?假如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话,古人就不会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了。练太极拳就怕用刚劲,若用刚劲就会发生胸满腹胀,气逆哮喘等病,不但呼吸失常血液循环受阻,而且四肢百骸的经络关节均随之失常而不能畅通,轻则肉中发跳,重则按之酸痛。所以练太极拳要柔不要刚,柔不等于软,练太极拳的用力,是自然的力,决不是咬紧牙关屏住呼吸时的力,它是一种顺中有逆,逆中有顺的自然力,是一种并不影响呼吸“气与力合一”的力,亦即是一种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的力。

练太极拳的一切动作,举手呀,投足呀,躯干转展呀,无不取象于天体“圆形”。惟圆可以包罗万象,惟圆可以最为持久,其像充沛于宇宙之间的气一样,又圆满又活泼,若能练至一气流行,无阻无碍,无凹无凸,一任自然,不但起着预防和驱逐疾病的良好作用,而且可以经常保持精神饱满、行动敏捷的成果。我限于水平不能有所创造,只能根据我师孙禄堂先生生前所授,挂一漏万,阐述粗糙,今天抱着抛砖引玉的心情,来参加这一次讲座,在座同志们对太极拳研究有素,希望多多予以指正。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发扬光大生气勃勃地普遍发展,饮水思源,是由于伟大共产党的重视和大力提倡所致,我自练了太极拳以后,能够同登健康之域,应该衷心感谢党对我们人民群众无微不至的关怀。

支燮堂先生是中国医学大家、武术大家,所以把人体生理学和高深武学结合“易经学”“导引学”谈及如此之深,此真乃后学晚辈之福。望有缘者身体力行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