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的喻体有情的人

无情的喻体有情的人
虞美人①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③应犹④在?只是朱颜改⑤。
问君⑥能⑦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虞美人: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
④应犹:一作“依然”。
⑤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⑥君:作者自称。
⑦能:或作“都”“那”“还”“却”。
赏析: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诗词前面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在此,我们重点辨别一下“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个意象。意象简单说就是“形象+感情”。
有人说“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这样看来“似与不似之间”的分寸确实很重要了?又有人说:“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说得有些太玄妙了。还是回到本质——简单说意象就是“形象+感情”。形象或者说“喻体”本身是没有什么感情的,感情必须是本体的人赋予的;意象要在作品中被赋予具体的情感,形象与情感的契合度有多高正式显示作者实力的时候。这也可以很合理地解释了一个现象:后人使用“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时候,也有用它来比喻生生不息的希望的,也有用它来借代生态科学的进步的。那已经是另一种意象的生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