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武:谈谈中医人的读书问题

2015-09-15

作者/王辉武

编辑/张亚娟 ⊙ 校对/

I 导读:王辉武老师这篇文章真是太赞了!“读哪些书?”“读书应以中医临床为主。”“如何读书?”“重要的是用心。”真是过来人的一番苦心啊,绝对值得小伙伴们细细品读!

中医书友会为大家准备了本期“医书选读”专题,点击下面标题查看本专题所有文章:

岳美中:当读的古医书(十分全面)

秦伯未:医籍的选读和读法(优秀中医必读的文章!)

名老中医们都背了哪些书?

何绍奇:《内经》怎么学?诵解别明彰

谈谈中医人的读书问题

多少年来,人们都崇尚读书,古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影响深远。书,在人生中不可或缺,这是有所共识的。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身不由己地为物欲名利而浮躁。物质是丰富了,但心灵始终是空洞的、干涸的。心灵空洞了自然难有幸福可言。《史记·太史公自序》指出:“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对于每一个人,心灵都需要滋养和充实,最好的营养应该是书籍,而不是物欲。法国作家雨果说:“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要想走好中医路,必须读书,要想成为好医生或是明(名)医,尤其必须用心读书。

从古到今,凡有成就的明医,尽管他们的成长道路不同,或家学,或师承,或自学,但都认真读过医书。

徐灵胎在《慎斋刍言》中说:“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医宗金鉴·凡例》中也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明代刘纯《杂病治例》说:“每日勤读医书,手不释卷,倘有良友,常宜请益。盖学海无尽,此乃务本之计。”清代宁松生《书林选青》也指出:“不读书穷理,则所见不广,认证不真,不临证看病,则阅历不到,运用不熟”。

此外,《灵枢经·叙》说:“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叶天士告诫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

因此,不读书是无法传承中医学的,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了。走好中医路?读书是第一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调查显示,今天读书的人在逐渐减少,临床医生用心读书的人不多,尤其读中医历代典籍的人更少。有的人辩解说:“上网多方便,还读书?”这种借口为不读书找理由,早年就有,如在《医医病书·不读古书论》说:“今人不读古书,安于小就,得少便足,囿于见闻,爱简便,畏繁重,喜浅近,惧深奥,大病也。”

在学校为了应付考试,被迫读书;为了装饰门面,假装读书;实用主义,像蜻蜓点水样的读书者,触目皆是。至于为了事业为做学问之需读书者不多,把读书当作自己生活之需,作为一种乐趣者则少之又少!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真正能够达到享受读书者,是最高境界,效果肯定最好!也是本文要说的,用心去读书!

针对目前在中医界,有些年轻人,只知银翘散,而未通读《温病条辨》,临床上用过镇肝熄风汤,但从来就没有读过《医学衷中参西录》,很难让人相信他们能学好中医。经验证明,我们在学习中医的道路上,第一步就是要求读书,而且必须通读原著。

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一、读哪些书?

“凡读书须识货,方不用错功夫,如《四书》、《五经》、《性理》、《纲目》,此所当终身诵读者也,水利农政天文兵法诸书,亦要一一寻究,得其要领。其于子史百家,不过观其大意而已,如欲一一记诵,便是玩物丧志。”(明·陆桴亭·《思辨录》)书是读不完的。当今书刊、网络资源太多,不可让书控制你,而要争取你控制书,否则,书可以把你压扁,而不能学到知识与智慧,所以读书必须有所选择。

不要被无味之书占了你的时间,占了你宝贵的生命。因为这本书占了你三天时间,这三天永远不能回来了。

读最需要读的书,最好从师长、同道处去打听。发现有适合于你的书,千方百计去找来读。读自己能读下去的书,实在读不下去,不要勉强。

中医要按各家师承关系去选书读,更能事半功倍!“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季羡林语)。按自己的方向与选题去选择书。

以中医临床为主应该读如下之书:

五大经典:《内经》、《伤寒》、《金匮》、《本经》、《温病条辨》,应反复精读,重要章节应背诵。

选读:《医学入门》、《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内科心法”、“妇科心法”、《医学衷中参西录》、《脾胃论》、《傅青主女科》《景岳全书》、《医门法律》

记诵:《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陈修园方歌编得好,且有剂量,这是现代方歌不可比拟的。

翻阅:《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临证指南医案》。

温习:《易经》、《论语》、《大学》、《老子》、《庄子》以及部分佛学经典……

读无用之书,包括小说、野史。台湾作家张大春说:“不要抱着即学即用的心态,比如怎样挣钱、赢得地位、掌握权力等等。”

二、如何读书?

朱熹认为读书应该“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三要》)又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训学斋规》),我看还还应加“手到”才全面。

这里有一个重要方法,是“用心”,如何才能“用心”?王夫之指出:“拟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周易外传·卷四》)所以首先是“实用”,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实用”,科研选题“实用”,人格修炼“实用”,生活保健的“实用”。其次,边读边想,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把自己的职业摆进去,并记下你随时的思想火花,即自己的按语,写在书中空隙处。第三,先读序、叙、前言、后记等,以及有关导读。

对于一些全书,或医外的参考书,不需要像经典一样去常读,这种书多是翻阅、查阅。我的经验是把厚书变薄书,方法是在书之封二、封三空白处,记录要点与页码,可以供日后再读或需用时查找,当然也可以在书眉处记录自己的思维与启发点。第四,抓住书中某一观点,按图索骥,穷追到底。

三、读书的博与约

我认为,大家读的书还是颇多的,因此这里不重点谈博,只谈约。一个人一生的学问,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黄帝内经》是一部百科全书,大而博,我们如何去约呢?约就是“专精”,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时,学贯中西,他说:“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功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我们若有志治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代的人文研究还是如此。”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必须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乱翻,我们必须配合自己的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是属于“必读”的?因为即便是博览之书,也还是要择其精者,做有系统的览读,至少要一字不漏的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的观念作新解。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之事。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因为,文化没有先进与落后,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中医学至少也有二千多年,存在就是道理。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境界。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之未发”。

我绝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观点,盲目排外和崇外都是不正常的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四、常读案头书(放在床头、案边、诊断室内或者随身携带可以随时翻读)

建议把《中医临床必读名著30种》中列出的,与你的专业有关的书,放于案头,然后再按书中的介绍去读。这些书有概说、作者简介、内容概要、背景回顾、传承导读、必读理由、前贤点评、延伸阅读等。可以帮助短时间了解这些书的特点。

平时在包中放上一本书,睡前、诊余、等车有空时翻一翻、记一记,日积月累,必有好处。

五、在讨论中读书

说的是邀约5-7个同好者常在一起漫谈、讨论或闲吹,无所顾忌地谈读书体会,老、中、青,师、徒、兄弟等都可以,无年龄与地位的隔阂,只要是读书之同好即可!其好处在于:

1、相互通报近时读书收获、体会!互通有无!互相启发!

2、提出自己的“假说”、“胡说”、“瞎说”与选题,以征求他人的意见与看法,论证其科学性、实用性与可行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3、相互提出质疑,进而批驳、争论,在学术上争得面红耳赤,拍桌子、抛茶杯都没关系。在争鸣中求得提高,甚至可以达成共识!

4、“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假如你心灰意冷,不愿上进,假如你对某书有疑问,假如你患有“学术抑郁症”等,都可以通过这种读书小组讨论获得“治疗”。

注意:小组人员不宜过多,一般七人以下,人多了可能有些人没有发言的机会!

这种读书的方法,是受诸葛孔明的启发,诸葛亮当年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怎能提出三分天下之谋略?其实主要得益于那读书小组的功劳。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培根)

六、“尽信书不如无书”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庄子·齐物论》)任何行业过筋过脉的地方是写不清楚的,有时虽然勉强写出来,也印成了书,其中关键的地方,还是不十分明确的。我们临床看病,用中医的方法去治病,具体应如何操作?是很难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清楚的,很多可贵之处要通过长期实践去“体会”,这就称为“悟道”。

一般情况下,书上能够写出来的,常常不是最关键的,还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通过读书去领会,才能变成我们自己的智慧!切不可死读书,把读书读迂腐了,毫无用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所称“小人之儒:为务雕虫,专攻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对于读书人来说,虔信书本与反思书本不是对立的,因为反思可能引发对真正道理的认识。

(0)

相关推荐

  • 徐氏医书八种

    中医,医学类书籍 837m 1747页<徐氏医书八种>是清·徐大椿(一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道人)撰著的一部综合性中医著作,初刊于清咸丰七年.本书包括<难经经释>二卷.< ...

  • 古籍针灸医书《针灸法坤字部》藏于朝鲜国立图书馆

    中国的针灸疗法渊源流传,属于中国古中医的其中一部分,其中针法.灸法各有不同,希望通过这些回流的中国古代医学古书,让广大的中医爱好者掌握更多的古代医学知识,结合当下的先进技术,接触更多人的病痛,同时,也 ...

  • 走好中医路:谈谈中医人的读书问题(读必受益)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作者/王辉武 多少年来,人们都崇尚读书,古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

  • 首届全国名中医王辉武:中医人应该学习张锡纯什么?

    张氏锡纯(1860-1933年)一生熟谙经典.勤于临床.发遑古义.创立新说,他的精神.思想.学识.著作和成就,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淘洗,仍浮光耀金,影响之大,至今尚无来者.   今天,探讨中医的继承与创新 ...

  • 刘力红谈中医人的读书境界

    刘观涛按: 1 1=2,您不是一个人阅读,"经方学堂"永远和您同行! 每周二,中医学苑订阅号"经方学堂"的固定时间. 经方学堂,精彩的文章与您分享,与热爱中医的 ...

  • 中医人如何读书?读罢这一篇大彻大悟!

    要背哪些书?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 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 <名老中医之路>97位医家提及的书目共有32 ...

  • 世界读书日|从入门到精深,中医人都在收藏的书单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第403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学习中医,系统的读书是中医治学之根,也是医学水平提升必须之路.那些经典.大师的临床智慧需要时间去记诵.精 ...

  • 抑郁症中医如何治疗 王辉武

    一 病因病机 王辉武教授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对郁病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王辉武教授治郁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一 病因病机 郁之概念起源于<内经>的五气之郁,<素问·六元正纪 ...

  • 精品19707郝现军短信录【622】治愈邢台市卵巢囊肿不孕症、中医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和从业素质、读书丸...

    2970.2015.3.20.河北邢台春晖来信说其爱人康弟因卵巢巨大囊肿.不孕症,吃我中药一年多怀孕了,他们夫妻非常高兴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能用我自己的医术为病人解除病患是中医大夫最大的快乐.已经记不 ...

  • 杏林荐书|《青囊》邀您足不出户,共襄中医人读书盛宴

    灯如穗,三五对坐. 沉心修学,志存高远. 面壁磨剑,终臻化境. 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隔周一次的周三晚上,青囊读书会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仙林校区的B14-431室如期进行,这是由一批年轻的中医爱好者倡导 ...

  • 经方的魅力!(附:民间中医人自学经方之路)

    什么是经方?   说起经方,似乎有点陈旧的味道,但入了中医这个门,就时常可以听到这个古今相传的名词.经方,原来是古人对药物处方的称呼.比如,汉代对书目进行分类时,就将研究医学理论特别是养生的道理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