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硕士尴尬心塞:“留学花了家里几十万,月薪过万都很难”

上个月公司招进来一名(海归硕士),毕业于欧洲某大学,他说是什么名校,反正我没听过(不知道是不是在吹牛逼).

共事一个月之后发现,他连Excel里最基本的一些什么“求和”之类的功能都不会用,怪不得现在都说“海归硕士”好多都是“水硕”。

这个海归的部门主管对他也非常不满意,经常在私底下说:

再给他一个月的试用期,如果还是觉得无法适应工作的话,决定辞退他。

而这位海归自己呢,自己可能也知道能力不足,应该是无法胜任当前的工作,所以经常表现的很尴尬,很不合群,估计到时候,不用领导辞退,他自己可能就会主动辞职了。

若是放在几年前,公司里有个海归硕士的员工,轻易是不会遭到辞退的。

而且找工作的时候,海归因为其金光闪闪的学历,直接就能PK掉一大批跟他能力差不多的应聘者。

哪怕工作能力一般,放在公司里当个吉祥物也好啊,特别是小公司,有海归员工,说出去很有面子呢。

而近几年,“海归”人士渐渐出现了“集体贬值”的倾向。

为什么“海归人士”在职场上贬值了呢?

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第一,海归的含金量降低了。

这里的“含金量”是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双重降低。

从数量上说,海归的人数近年来一直在增加,因为留学费用比较贵,十几年前,只有特别有钱的家庭才能送孩子出国留学;

但后来随着留学产业的发展,一般工薪阶层家庭,咬咬牙也能把孩子送出去留学,孩子自己在外面打一份工,加上家里的帮助,也能顺利完成学业。

而从质量上说呢,现如今90%以上的留学生都是自费留学,相当于自己掏钱,买了一个海外大学的文凭,这跟以前那种公费留学性质完全不同,含金量自然也不同。

第二,国内好大学的文凭,并不逊色于海归文凭。

现在国内很多大学也越来越优秀,985、211的毕业生也非常厉害,客观上说这些好大学毕业生,并不逊色于海归,侧面就削弱了海归的竞争力。

而且国内大学的毕业生,从学习、实习一直都在本地,对国内的职场环境会更加熟悉和适应,投简历和面试也相对更方便一些,反观很多海归,刚回国找工作的时候,颇有些“水土不服”,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第三,部分海归的专业在国内没有太大的竞争力。

比方说我认识一名海归硕士,她是高中毕业就出国了,在国外上了八年学,专业是欧洲美术史。

这个专业一听就很艺术,很高大上,门槛也很高,整个人都散发着一种凡尔赛的气息。

然而毕了业,终究还是要工作的。

回国之后她就发现,这个专业学的东西大多是“屠龙之术”,在外留学八年,花了几十万,仿佛读了个假硕士,对于找工作根本没啥用。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当初选专业的时候,对未来没有什么规划,也没想过以后做什么工作,当时只是觉得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又刚好能考上,就去读了,没有想太多。

但几年后找工作的时候,说实话还是有些后悔的。

由于以上三个原因,现在有很多“海归”变成“海带”(海待:海归待业)了。

想改善这种状况,海归同学们还是需要提升自己的职场竞争力啊。

毕竟,“只看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陈旧的人生公式也不好用了。

你是如何看待海归的呢?你觉得现在留学还有用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