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到底是什么?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这三种成分构成了喜欢式爱情、迷恋式爱情、空洞式爱情、浪漫式爱情、伴侣式爱情、愚蠢式爱情、完美式爱情等七种类型。

这个理论认为爱情是由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所构成的,这三个部分分别是:激情,亲密以及承诺。这三个组成部分就好象三角形的三条边,所以,这个理论就被称为爱情的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根据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 将爱情分为八种不同的类型:

1. 迷恋:这种爱情仅仅包含激情部分;
2. 喜欢:这种爱情仅仅包含亲密成分;
3. 空爱:这种爱情仅仅有承诺成分;
4. 浪漫之爱:这种爱情将亲密与激情结合在一起;
5. 友谊之爱:这种爱情将亲密和承诺结合在一起;
6. 愚蠢的爱:这种爱情将激情和承诺结合在一起;
7. 没有爱: 这里三种成分都没有;
8. 完整的爱:这里三种成分都具备。

爱情三角形理论虽然非常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爱情关系,但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牵涉到不止一个三角形,于是他又提出了多重三角形原理,包括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与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

就中国文化背景下运用爱情三角理论也需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暗含的维度的差异和同一要素的不同维度归属。

当然,这并不妨碍借用爱情三角理论进行生活中的一般思考。

激情、亲密和承诺共同构成了爱情,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称其为爱情,正如三点确立一个平面,缺少任何一个点,这个唯一的平面就不存在。

斯坦伯格之所以把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的爱情称为完美式爱情,是因为建立一段稳定、持续的爱情需要恋爱双方耗尽毕生的精力去培育、呵护,那是一项贯穿人生的浩大工程。

然而,具备三个要素并不意味着爱情就成为现实,爱情需要更多的努力来调节这三者的关系。

爱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怪有人认为爱是一种能力,并非天生就有,需要不断的锻炼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爱是一种能力,被爱也是一种能力,而且还需要成为一种艺术。

在这个连爱情都需要能力才能支撑的时代,艺术地谈一场真正的恋爱谈何容易!

从这三个构成要素来看,要找到并享受真正的恋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许多人以为他们正在谈恋爱,但他们不知道那并不是爱情,充其量只是还没成熟的类爱情或者非爱情。

由於那么多大龄青年面临找对象的困难,单身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很大程度上是对理想爱情近乎顽固的执着。

他们是爱情最后的信徒和守候者,为真爱不惜配上自己的黄金年代。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这是执迷不悟,但对他们而言,爱情绝对是苛刻的,而不是凑合的,更不是随便的。

爱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没有能力的勇气,有心无力。虽然如此,芸芸众生并不是等具备了这三要素以后才开始谈恋爱。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

因为在这三个要素里面,除了激情之外,亲密和承诺的实现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是激情,要维护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

或许,我们与爱情还有一段永远无法克服的距离,爱情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不断迫近的目标和不断改变的体验。这可能有点残酷,但如果事实如此,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去爱和被爱?

这个理论就基本上介绍完了。不知道读者诸君的感觉如何?

我认为,这个理论并没有多少深度,没有让人有丝毫惊讶之处,而且它似乎也不能解释任何问题,不能解释任何爱情现象。

这个理论之所以这么有名,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关于爱情的理论太少的缘故。

这个理论不是一个解释型理论。 所谓“解释型理论”或者“解释性理论”,这是笔者所引进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个可以解释现象的理论。

我们所熟知的科学理论一般都是解释型理论,因为它可以解释一些具体的现象。

譬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可以解释天体运动的轨迹等等。

但我们所熟知的柏拉图的精神恋爱理论就不是一个解释性的理论,它所描述的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的情形,(或者说,是柏拉图的一种愿望!), 它是一种理想的情形, 这种情形只推崇精神恋爱,而鄙弃肉体的接触。王博把这种形式的理论称作“期望型理论”。

属于这个理论的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马克思的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这个理论不能解释任何现象,它只是人们的一种期望,一种梦想, 一个乌托邦。

这个爱情三角理论也不是一个解释性的理论。它不能解释一些爱情的基本难题, 譬如说,爱情究竟是世俗的,还是圣洁的?爱情与一个人的社会条件的关系如何?甚至于为什么现代人的爱情更加趋向于物质化?为什么武松不会爱上潘金莲?等等等等。

爱情的三角理论既不属于“解释型理论”,也不属于“期望型理论”,它实质上属于笔者所定义的第三类:“分类型理论”。它对某个事物进行分类。这个定义我看很好理解,就不用多解释了。

其实,王博先生在这里为人类的所有理论进行了分类, 这里有三大类:解释性理论,期望型理论以及分类型理论。这个分类本身是有意义的,它概括了所有郭知熠所熟知的理论体系。不过,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我们都知道,爱情完全是主体的感受。爱情三角理论却不是从主体的体验出发的。当一个人爱上另外一个人时,这个爱实质上是一种自我体验,是他(她)对于另一个人的感受。

譬如单相思也应该算着一种爱,但这种单相思就无法用爱情三角理论进行解释。

爱情只是一种主体体验,而亲密也好,激情也罢,它们都不过是为了达到这种爱情体验所应该经历的过程。

斯腾伯格显然将这个爱情的体验与这些过程完全弄混淆了, 他把这些过程都看着了爱情的一部分。

甚至于“承诺”也成了爱情的一部分。但你爱上一个人时,你并不一定知道这个人是否爱你,那么,你能向你的恋爱对象承诺什么呢?

如果你的恋爱对象并不爱你,你的承诺除了增添别人的无穷烦恼之外,还有任何其它的意义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