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走后门的字条,竟卖了462万!!!

【原标题:昔日走后门的字条,领导看后忘记销毁,如今却卖了462万!
文︳王呈祥
生活中,难免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找亲友帮忙,人情世故,你来我往,不光今天如此,在古代也一样。只不过,古代没有今天一通电话、一则信息这么方便,几乎全靠书信。
《儿子帖》
这是九百多年前一位父亲为了给儿子找老师写的一封信,准确的说,是一封“走后门”的信,也是一件价值连城的书法作品 。
我们先来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原文:“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第一句,作者是说自个的儿子愚笨不懂事。第二句,是说我在开封没有几个知心的朋友,故而让他多向你请教,还望你能教教他,实在感激不尽。第三句,是说收信人看完后就把信烧掉。第四句,便是作者的客套话。
全文44字,仅有几个字说的是正事,其余都是客气话。收信人是谁不知道,作者没有写,只说让其好好教教自己的儿子。就古代书信用词来说,信应该是写给一个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因为信中作者自称“老夫”。但是,可以肯定收信人官职比作者大,不然也不会写这样的求人信,更不会将字写得这么规整。
富弼(1004~1083),官至北宋宰相首辅,生活在宋真宗至宋仁宗年间(当与包拯同朝),是一位极具才华且为国为民的清官,此信便是他为儿子富绍庭“走后门”写的,又名《儿子帖》。
原来,像富弼这样的大官也有求人办事的时候,也许写信的时候官职还没有到宰相。不过,从字里行间中可看出些许不好意思,就拿“此亦乞丙去”五字来说,明显是不想让其他人知道,故而请收信人看后销毁。
富弼让收信人看后就销毁,但其并没销毁,而是流传至今。不管是作者还是收信人,也许他们根本不会想到,九百多年后的二〇〇五年,这封信竟然会卖了462万(详见下图北京翰海2005春拍记录)。
其实,类似《儿子帖》的书信作品在古代屡见不鲜。过去不像今天通信这么发达,没有手机和电脑,不管大事小情全靠写信沟通,传世的也有很多。
例如,王羲之给朋友送橘子时写的《奉橘帖》、王献之思念前妻写的《思恋帖》、米芾为要回砚台给苏轼写的《紫金研帖》等等。不过,像富弼为儿子“走后门”这样的书信流传至今实属罕见。
最后,要说一段令人不解的插曲。当年《儿子帖》连同另外四件宋代作品流失海外,一九九六年被人买回国。次年,北京瀚海将这组作品上拍,故宫以682万的价格买下(五件作品平均一件136.4万)。故宫买下,八年后为何还会出现在拍卖行呢?故宫又为何要卖这件作品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