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一份“朗读者的名单”

关于二战的电影不胜枚举,过去人们更注重宏大战争的再现,随着世界越加的和平,人们开始慢慢关注战争中的人性,而无论是人性之美,还是人性之恶,最终的指向,都是反战。

战争之中,人是最小的个体,但即便再弱小的一个人,投入战争环境之中,也会经历属于自己的一场心灵风暴。

这些经历不会因为存在于人心之中,就变的无足轻重,相反,当它向全世界展示时,更能证明战争的残酷与荒诞。

为了活着什么事都干的出

相比东方人的内敛,如同《活着》所体现出来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西方人更偏向于表现“为了活着什么事都干的出”。

《波斯语课》的男主角就是如此。

影片开始,男主角一脸迷茫的跟一群平民坐着车被德国士兵押送到一个偏僻的森林,突然士兵们一阵扫射,平民们就死光了。

男主角吓的提前躺了下来,才没被子弹打到,就在士兵准备补枪的时候,他大声喊道“我不是犹太人,我是波斯人!”

好巧不巧的,德国集中营有个克劳斯·赫科上尉正打算学习波斯语,并且悬赏“谁能带个波斯人来就奖励10个肉罐头”,士兵麦克斯就把男主角带去了。

男主用书本上的名字给自己编了个名字叫雷扎·祝恩,然后开始了担惊受怕的“波斯语课”。

一开始上尉一天只要学4个词,雷扎就随口糊弄过去了。

过了几天上尉觉得自己还挺聪明的,一天4个词太少了,于是一次给了40个词,让雷扎翻译一下。

雷扎觉得自己死定了,这么多词,就算编的出来,也记不住。

机缘巧合之下,上尉让雷扎做集中营难民的书面记录,雷扎灵机一动,把难民的名字作为词根,二次创作之后,自行创造了一门“语言”。

一开始上尉也怀疑过雷扎,但经过一些事情后,上尉对雷扎敞开了心扉,但这种“敞开”,也是建立在屠夫对鱼肉的阶层之上的。

名字与身份

当男主角打算偷偷混进难民,跟他们一起转移到波兰时,上尉把他拽了回来,说了一句“你和那些无名之辈不一样!”

然而最讽刺的是,他却是全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真名的人。

他是犹太人,而他却以一个波斯人的身份活着。

影片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名字”与“身份”的话题。

雷扎第一次被带到上尉面前时,上尉正在对女助理发脾气,因为女助理“连名字都登记不好”。

雷扎在编不出来新的词语时,是因为看到了难民们的名字,才产生了用名字编波斯语的想法。

拥有波斯人身份的雷扎,在集中营有着和其他难民全然不同的待遇,但这却不能让他觉得舒适,反而越来越承受着内心的煎熬,甚至在明知去波兰会死的情况下和小哑巴交换外套混入难民。

集中营的德国军人们,享受着自己作为德军的身份,耀武扬威,却始终不被人们认可。

上尉被传好男色,上校被传男性特征短小,士兵之间充满猜忌嫉恨,勾心斗角,互相陷害。

上尉面对雷扎的问责,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不是杀人的刽子手,只是一个负责伙食的厨子。

雷扎反驳:你是一个负责刽子手的厨子。

德国民众在二战之前选出了希特勒,他们支持希特勒的政论,对希特勒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不论置否。

当战争进行时,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是没错的,错的是那些在战场上开枪的军人。

但是当二战结束,德国战败,德国的民众又选择了沉默,避而不谈那一段邪恶的历史。

他们的心态就和上尉一样,只要自己不是执刀之人,就理所应当的认为自己没有责任。

但是,战争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战争,当那些无名之辈看管犯人时、运送尸体时、为军官们安排伙食时,他们就已经是双手染血的帮凶了。

他们看似在履行自己的职责,实际上是成为了这台巨大的屠杀机器的螺丝钉,推动着它的恶行。

雷扎在创造虚假的波斯语时,询问了每一个在他面前打饭的难民的名字,并根据他们的特征,给他们的名字赋予了一个词义。

某天,当这些难民都被拉去屠杀后,雷扎捡到了一个布娃娃,上面写着Aviva的名字,面对着空荡荡的集中营,他赋予了这个名字一个新的词义:生命。

这些死去的犹太人的名字,变成了中尉乐在其中的波斯语,他不但用这些名字写了一首关于“平和”的诗,还期待着战后用这门“语言”去过幸福平凡的生活。

所以,当中尉来到逃离的最后一道关卡,自信的说着那些由死亡的犹太难民所组成的“波斯语”时,那些名字就犹如复仇的灵魂们,组成了一道中尉绝对跨不过去的墙,并把他死死的钉在了这里。

制作精良,细节欠佳

《波斯语课》有着精良的制作水准。

欧洲电影工业发展一向良好,二战电影的拍摄经验丰富,所以如今再拍二战片,在画面上基本已经无可挑剔。

本片的拍摄和美术都是上乘水准,表演也不遑多让。

尤其是饰演上尉的艾斯·艾丁格,不但很好的完成了人物外在的表演,也赋予了非常深刻的人物内在表达。

事实上,克劳斯·赫科上尉这个角色,是一个同性恋。

我们在诸多细节上都可以看到:

他对女性非常粗暴,不是那种男性欺压女性的粗暴,而是对女性工作上的谄媚的不满。

相比起来,他更愿意把好脾气留给男同事。

另外他学习波斯语的目的,是为了去德黑兰和“弟弟”团聚。

但上校指出,他的资料里并没有弟弟。

在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期间,也对同性恋进行了迫害,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上尉的“弟弟”并不是真的弟弟,而是他的恋人。

上尉问雷扎波斯语的“我爱你”怎么说的时候,雷扎问上尉是否有喜欢人时,上尉满脸羞涩的说没有,但迟早会遇上一个爱的人。

艾斯把这个角色隐藏的一面演的自然又可爱,总算是赋予了这个不自知的屠夫一点人性。

但是,如同这种交代的不清不楚的暗线一样,《波斯语课》是一部典型的“配不上故事的电影”。

这部电影由真实的故事改编。

当“真实”二字出现时,就已经足够震撼了。

现实带给人们的不可思议,往往超脱于编撰的剧本之外。

然而,这么精巧的一个故事,却在剧本改编上欠缺了许多,尤其是细节的处理上,有很多“天降剧情”。

比如雷扎第一次逃脱,虽然是麦克斯故意陷害,但他也没有不逃的理由。

可是这时,他偏偏在荒野遇见了一位法国警察,这位警察三言两语,就把雷扎给劝了回去。

再比如当真正的波斯人来到集中营,原以为会对雷扎产生极大的影响,结果意大利人因为一顿饭就把波斯人给杀了,然后还毅然的站出来为雷扎挡枪。

这些都让人觉得编剧似乎铁了心要把雷扎写成大男主,主角光环已经大到耀眼了。

当然,瑕不掩瑜,当影片最后,雷扎依次背出2840个犹太人的名字时,我们终于再一次看到了这门“波斯语”的力量。

它不但阻碍了屠夫的逃离,也成为了那些冤魂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向世人述说着,他们曾经经历了怎样的残酷与荒诞。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0)

相关推荐

  • 那场战争,给我们留下讲不完的神奇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整整75年,但是在世界各地的银幕上,我们还可以不断地看到讲述那场战争的电影.就像7个音符可以组织成无穷变化的音乐一样,那场战争似乎也给我们留下了讲不完的故事.最近的这个故事,就 ...

  • 普通人之中的平庸之恶 | 波斯语课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的身边有这么一个人:   身材魁梧,相貌虽说谈不上英俊潇洒,但也算得上是堂堂正正,一表人才:   虽然出身贫寒,家境坎坷,但他不甘沉沦,发奋图强,苦练厨艺,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名饭店的主 ...

  • 《波斯语课》:把受难同胞的姓名,变成一门语言

    在集中营里,语言可能存在哪些意义? --------------- 装载着一群犹太人的卡车上,一个饥饿的人用偷来的波斯语神话书,和吉尔斯交换三明治.对方特意强调神话书极有价值,结果这话成了吉尔斯后来命 ...

  • 今年奥斯卡没有它,是奥斯卡的损失

    学会一门语言有多难,每个学过英语或其他语言的人都知道. 那自造一门外语呢?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为了活命,用2840个人名编造了一门"假波斯语". 不光要自己编,还要给他的学生--手握 ...

  • 《波斯语课》:语言乌托邦的诞生与毁灭

    (马贵: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 影片最直接也最深刻的寓意就在于语言/词语如何记录亡魂,铭刻灾难.若把历史学看作一种打捞工作,那结尾处,雷扎一个一个地念出那些亡者的姓名时,电影的历史学目的也得以达成. ...

  • 《波斯语课》:2840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来源:海南日报2021-03-29 09:33 作者:麦青 有一种影片在做乘法,举不胜举的烧脑情节,连环套式的结构铺陈,让人仿佛步入一个叙事的迷宫,比如诺兰的<盗梦空间>:有一种影片在做加 ...

  • 我将以2840个名字呼唤你

    有时候有种奇妙的感受,总觉得有些东西,是没有时空限制的,是息息相通的,所谓正义,良心,人性. 1987年,韩国律师宋佑硕因策划及参与悼念釜山事件伤亡人士的追悼会,聚众集会被逮捕,在公诉庭审上,由于为宋 ...

  • 名字——波斯语课

    反应二战的影片很多,各种苦难,各种折磨,各种惨绝人寰,那些镜头都无法如实展现的真实,在时间里依旧疼痛.许多国家和地区建有遇难者纪念建筑,把他们的名字记在册子里刻在冰冷的石材上,也正因为这些确认过的名字 ...

  • 二战集中营奇葩故事《波斯语课》冲击奥斯卡的佳作!必看好片!

    二战期间,犹太人小卷在集中营谎称自己是波斯人保命,被一位德国军官看中要求教自己波斯语.对波斯语完全不懂的小卷只能凭空编出一门语言,他开始用集中营中关押的犹太人的名字作为词根,编造出上千个"波 ...

  • 《波斯语课》,是一堂精妙的电影课

    和北堂一起看电影 「影评」 作者:东狐 一位热爱观影,热爱文学的少年 图片源自网络 <波斯语课>,是一堂精妙的电影课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3月份上新了一部小众类型片. 影片的票房不高,却 ...

  • 波斯语课真实事件介绍

                     <波斯语课>在豆瓣上有着8.3的高分,被认为是去年最佳电影之一.<波斯语课>讲述的是,在二战时期,一位比利时犹太人为了活命冒充波斯人,此后他还 ...

  • 《波斯语课》也是一节语言学习的方法课

    昨晚观看了正在影院热映的电影<波斯语课>,这部电影讲述了犹太人吉尔斯(Gilles)在二战期间德国集中营中通过假冒波斯人教授德国上尉Klaus Koch "波斯语"而幸 ...

  • 20年度评分最高战争片,用2840个犹太人名字,换一条命,牛

    "平庸之恶",一个哲学术语. 这个概念由犹太裔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在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关于艾希曼审判的报告>一书中提出. 书名中的阿道夫·艾希曼是 ...

  • 豆瓣高达8.5分,一月最佳电影就是这部!

    一个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看过<波斯语课>之后,便有了新的认知. 二战期间,为了活命,完全不懂波斯语的犹太人吉尔斯,在集中营中创造了2840个单词,每天教一名德军上尉"波斯语&qu ...

  • 犹太杜撰一门语言逃出集中营,所用单词令人意想不到,真实事件

    被杜撰的单词,温情的抵抗. 片名:波斯语课 Persischstunden (2020) 被杜撰的单词,温情的抵抗. 片名:波斯语课 Persischstunden (2020) 展开

  • 他只是不想做2840个名字之一

    有人看了小号的文章"放弃吧,别折腾了",觉得我很过分. 过分是过分了点,但我说的是真话,我可以不过分,那就是假话了. 说点恭维话很容易,但这种假模假式有劲么? 如果你在现实的生活中 ...

  • 一堂急中生智的波斯语课,拷问每个人的灵魂

    本文导读: 人类并非如自己所愿那样充满理智,反而容易被诱惑.洗脑.裹挟,变得容易受到操控.那个动乱年代的人们如此,如今科技发达时代的人们就有所不同吗? 夕阳西下的密林深处,波光粼粼的河岸旁,急促的枪声 ...

  • 这片没有让我白等

    几乎年年都有关于二战,关于犹太人悲惨遭遇的电影. 今年是这一部--<波斯语课>. 很佩服创作者们的想象力,对于这样一个诞生了无数经典.被人反复拍摄的题材,他们还能挖掘出新的角度,给予观众不 ...

  • 未上映就冲上热搜,数万人留言想看,《波斯语课》究竟什么来头

    前段时间有部冷门片意外火了. 预告一发登上微博.豆瓣双平台热搜,网友们都在问这片啥来头. 点开豆瓣,好家伙,还未正式公映就8.5分! 好于 89% 历史片,一片的五星四星好评. 电影的主创阵容极为强大 ...

  • 波斯语课:去年评分最高战争电影!(内含资源)

    波斯语课:去年评分最高战争电影!(内含资源)

  • 这片引进可以,跪求别删

    聊到影史神作,总绕不开这几部: <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钢琴家>. 它们赚足了我们的眼泪,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更让不少人从此爱上了电影. <美丽人生&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