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经验总结:对虾养殖中,不同时期的管理建议及常见病的辨别
饲料是对虾生长的营养来源,而投料过程则是水体不断被污染的过程,因此饲料的质量直接决定对虾的生长速度,也决定养殖水体被污染的程度。饲料管理的目的是既要让对虾吃好、吃饱、又要减少浪费,减轻对水体的污染,降低养殖成本。那么针对不同时期的对虾,要如何正确地饲喂及管理呢?本文来带您一探究竟!

一、不同时期的管理建议
1、苗期
虾苗经过病毒检测确定无毒后进入养殖池。一次性放苗量应充足,以保证产量,但放养密度要适当。水温在 23 ℃~ 35 ℃,盐度范围为 0‰ ~ 40‰。饲料方面要选择优质全价饲料,科学合理投喂,坚持宁少勿多的原则,避免水体污染与浪费。投喂适量高档饵料(如虾片、BP 等)。 在饲料中添加水产多维或水产营养元等营养添加剂;并添加免疫多糖、人参皂苷及稳定性维生素 C;因为大蒜有杀菌的作用,而且诱食性较强,因此用鲜蒜汁做药饵经济实惠。

2、中期
进入养殖中期,对虾食量变大,投饵量可按其生活习性调整,每天可投喂 3 ~ 4 次,白天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40%,晚间投 60%,并可每周补充投喂 1 次小杂鱼、螺、蚬肉等动物性饲料。保持水质稳定,还要及时使用增氧机进行立体增氧确保溶氧充足。
3、后期
后期对虾生长速度快,采食旺盛,为保证白对虾对虾催肥投饵量尤为重要,加强高效优质配合饲料的投喂,增加投喂次数,分别在 7:00、12:00、19:00、24:00 投喂,特别是在其摄食旺盛的傍晚和深夜要加强投喂。此期间由于生长速度快,容易出现营养性疾病,抗病保健不能忽视,可选用一些低残留的抗病药物,以降低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二、常见病辨别
1、病毒病
①白斑病毒病:虾停食、胃空,甲壳内表面出现白斑,后期腹部变白,有的体色微红,甲壳易剥离。180C以下为隐性感染,水温20~260C为急性暴发期,流行于我国沿海和东南亚各国。
②肝胰腺细小病毒病:甲壳表面有大量黑色斑点,有的甲壳变软,腹部肌肉变白。严重时肝胰腺变白、萎缩、坏死。主要危害中国对虾(感染率70~80%)、墨吉对虾、斑节对虾、万氏对虾等。我国和东南亚、墨西哥湾、澳洲都发生过,无明显季节性。

2、细菌性虾病
①红腿病(红肢、败血病):弧菌感染。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多呈黄色。多在7~10月发病。
②幼体菌血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体色不透明,趋光性差。急性感染群体,在静水中沉于水底,死亡快;病程慢的群体,其体表和附肢上可黏附许多单细胞藻类、固着类纤毛虫或有机碎屑等污物。
③烂眼病: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眼球肿胀,逐渐由黑变褐,随即溃烂,严重者整个眼球I烂掉,仅剩眼柄。细菌侵入淋巴后,变成菌血症而亡。此病多见于河口低盐区或未进行清淤消毒的虾池,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易感染,7~10月发病,8月最多。

④甲壳溃疡病(褐斑病):感染弧菌、假单胞菌和黄杆菌。甲壳发生溃疡,形成褐色的凹陷,凹陷的周围较浅,中部较深。越冬亲虾病后除体表的褐斑外,附肢和额剑也烂掉,断面也呈褐色。镰刀菌病的病灶主要在头胸甲鳃区,且在显微镜下可见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本病的位置分散。中国对虾的越冬中后期最流行,危害较大。
⑤黑鳃和烂鳃病:感染弧菌和假单胞菌。头胸甲鳃区呈黑色,揭开头胸甲肉眼可见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质地脆、肿胀,从尖端向基部坏死,有的发生皱缩和脱落。7~9月高温期多发病。